為什麼同樣是工薪階層,她就悄悄實現財務自由了呢?

為什麼同樣是工薪階層,她就悄悄實現財務自由了呢?

  • 01

小林是我的同事,從知道懷了二胎的那天起,她就請病假不上班了。是啊,年齡大了,禁不住朝九晚五的折騰。

單位裡同一時期懷孕的還有好幾個同事,可是誰都沒有小林的勇氣和底氣。

小林有五套房子,收房租都夠她生活了,而其他人,每月還要還銀行幾千的房貸,上有老下有小,誰又不是乖乖地待完產假就按期回到崗位呢?

小林就可以,休完產假,又申請了育兒假。固然有沒人帶孩子等等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做後盾吧。

看到這裡,你以為小林是富二代?還是以為我們單位年薪太高從而讓她有足夠的積累?都不是。我們作為一箇中規中矩的國企,收入在這物價飛漲的時代可以說僅夠不拖國家平均工資的後腿而已。而小林,地地道道地平民家的女兒,這一切,都是她這麼多年來一點點規劃的結果。

為什麼?做著同樣的工作,一樣的起點,結果人家就實現財務自由了呢?

  • 02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現象。比如考試,其實,除卻極少一部分智力超常的人,大部分的人智力都不會有多大的差別。尤其是用在一些很普通的事情上,智力的因素基本可以忽略不記。

讓我們回憶一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功課很難嗎?答案肯定不是,那麼拉開成績差距的又是什麼?目標、專注和不斷地覆盤。說具體點,就是有的孩子認為考全班第一是一種榮譽,而有的孩子覺得無所謂;有的孩子因為有目標,課上會認真聽講,聽懂了課下就不用再付出多少精力了,而有的孩子課上在想盡辦法玩耍打鬧並以此為樂;有的孩子,對於不會不懂的知道付出精力去好好複習,而有的孩子會也好,不會也罷,是斷斷不肯再付出精力去學習的。

差距,就是在這不起眼的每一天裡因不起眼的每一點不同而產生的,越不會,越不學,越不學,越不會,慢慢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裡。而且,他還會有一萬種理由為自己開脫,什麼老師講得不好啊,不感興趣啊……殊不知,最大的理由其實就是自己的懶惰。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中寫到:“懶惰,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去做任何事情”“耐心,就是甘於把時間投入到簡單、枯燥但是最終會意義非凡的重複當中”“一個人有多耐心,他的成功幾率就有多高。”

體現在投資上,就是很多人都急於求成,幻想“一夜暴富”,對於需要付出努力付出心智付出耐心的事情都沒有興趣。一位靠認真鑽研股票,在股市中獲得財富的智者曾經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你和千萬富翁之間,只差一個牛!”對,致富也許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運氣,可是又有多少人等不及,在牛市尚未到來之前的熊市追漲殺跌,早已將本金虧損得無剩無幾?

為什麼同樣是工薪階層,她就悄悄實現財務自由了呢?

  • 03

巴菲特童年時的艱難歲月在他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所以,從小,他就想變得非常非常富有。據說,他在5歲之前便有了這樣的念頭,而且這個想法從來沒有在他的腦海中消失過。

為此,他一直在努力。6歲,他就在全家去度假時將每聽25美分進貨的可樂以5美分出售,成功賺到5美分;他還曾從祖父的雜貨店裡進貨去挨家挨戶地兜售。11歲的時候,他以每股38美元買進了他人生中第一支股票,不久就下跌到27美元。最終,他在股票回到每股40美元的時候賣掉,賺取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雖然後來,股價飆升到了每股200美元。

這給小巴菲特上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課:投資者必須要有耐心和定力。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正因為有了成為富人的明確目標,小巴菲特一直在為之奮鬥和積累。不僅僅是財富的積累,還有經驗、知識和決斷力。這些,才是他日後成功的堅強基石。

  • 04

再說小林,畢業後的她也不過月薪幾百。結婚後,她和老公攢了首付,在所在的小城裡買了一個小小的房子。然後,她所做的不過是不斷學習、積累、跳槽,學專業知識也學理財知識,錢夠了就買套房子,那五套房產就是靠這樣在十幾年的歲月中慢慢積累下來的。

她的宗旨是:只買不賣。這都是在房價飆升之前的事情了,等到帝都的房價漲上了天,小林自然而然就成了千萬富翁。

為什麼同樣是工薪階層,她就悄悄實現財務自由了呢?

  • 05

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亨利.彭加勒用他的混沌理論告訴我們,初始條件的一個極小的差異將會導致最終結果的一個極大差異。就如古人所說“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即使你和她都曾經從一個起點出發,目標不同,行動不同,必須導致結果的大相徑庭。

所以,不要再抱怨什麼不公平,也不要再埋怨什麼救世主,能決定我們人生道路的從來都是我們自己。努力學習,認真思考,培養心智,開啟未來,用李笑來的話來說就是:“越早醒悟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