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電線在哪裡,腳步就走到哪裡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有這樣一群青年人,他們依然奮戰在崗位一線,兢兢業業、埋頭苦幹。記者選取勞動崗位上的一群青年,跟隨他們採訪,見證他們如何用行動展現青年責任擔當。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本報通訊員 張治林

5月1日8點15分,一輛搶眼的亮黃色電力搶修車闖入,打破了濟南市天橋區桑梓店街道鐵匠村110千伏鵲山變電站周邊鄉野的寧靜。

距變電站百米遠的杆塔下,身穿藍色工裝、頭戴藍色安全帽的三位電力技術人員忙碌起來。他們細細查看杆塔的基礎有無損壞、螺栓是否鬆動鏽蝕,用紅外測溫儀檢測線夾、引流板處溫度是否正常,用望遠鏡觀察高空線纜是否有破損、是否有異物掛落。

“這是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建設輸電的10KV‘鵲橋’供電專線1號杆塔,自去年6月送電以來,我們每天都要對供電專線進行一遍巡查,1號杆塔就是每天巡線的起點。”國網濟南供電公司新材料產業園區供電所所長李廣福告訴記者。

今年36歲的李廣福,是國網濟南供電公司青年崗位能手。新材料產業園區供電所下轄大橋衛生院、桑梓衛生院、靳家衛生院3處醫療機構和1處隔離安置賓館,李廣福與供電所的工作人員一起,從大年三十就一直戰鬥在保供電一線,並與醫療機構和隔離安置賓館建立7×24小時聯繫機制,確保疫情防控期間電力正常供應。

“我們所管轄的區域處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核心區,並且擁有省級工業園區——新材料產業園,2月10日以來,轄區重點項目陸續復工,園區企業陸續復產,對電力供應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廣福說。

濟南黃河隧道項目全長4.76公里,是黃河上首條公軌合建的隧道,也是國內在建最大直徑的盾構隧道。項目2月份全面復工後,盾構機正以每天10米左右的速度掘進。體積大、動力強,一臺盾構機及其地面輔助設備平均每天耗電約10萬度。

“盾構機自動化程度非常高,若出現電力故障,不僅會對設備產生損傷,還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鵲橋’供電專線是盾構機的主供電源,是黃河隧道工程建設的電力動脈,必須保證萬無一失。”李廣福告訴記者,供電所特意挑選了6名技術骨幹,對“鵲橋”供電專線進行重點保障。

“巡線要對杆塔進行逐基檢查,線在哪裡,腳步就走到哪裡。”“鵲橋”供電專線以110千伏鵲山變電站為起點,以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施工項目部中心配電室為終點,全程有架空線纜約6公里,地下線纜約3公里,共設有62對杆塔。杆塔間距不過50米,想要逐基巡查卻頗費周折。從1號杆塔到隔水相望的2號杆塔,電力搶修車就在狹窄顛簸的鄉間小路上行駛了近十分鐘。

2號杆塔下,技術人員紀學同、崔恩貞重複著前一基杆塔下的全套檢測步驟。記者從李廣福手中接過沉甸甸的望遠鏡,看向杆塔頂端。“看到正在轉動的‘小風車’了嗎?那是驅鳥器。不過,春天鳥類進入繁育期,在線路杆塔上築巢的小鳥還是很多,極易引發線路事故,近期要重點排查。”李廣福說,巡線工作看似枯燥而重複,卻容不得半點馬虎。“巡線就像給身體作定期體檢,發現小毛病可以及時主動地進行治療,等到突發急病再搶救那就被動了。”

臨近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的25號杆塔,是架空線纜和地下線纜的交接點,不僅要對杆塔進行檢查,還要撬起井蓋,檢查電纜溝內部是否進水、是否遭受外力破壞。杆塔下野草茂盛,高的已抵記者膝蓋,一腳踩下去頗有些不知深淺的恐慌。“現在還好,夏天雨水多的時候草更深,蚊蟲很多,有時候還有蛇,得多加小心。”李廣福說。

完成對濟南黃河隧道工程項目部北側62號杆塔的巡查,已是11點。在烈日的炙烤下走走停停,時而俯身時而仰頭,記者已有些中暑的暈脹感,全副武裝的李廣福他們更是汗流不止。

不同於戶外的乾熱,黃河隧道內多了幾分潮氣,正在掘進的盾構機轟鳴著,管片拼裝、箱涵焊接有序進行。每週一次的用電安全檢查開始了。李廣福與盾構工區負責人對盾構機配電間、應急發電機及項目中心配電室安全隱患進行排查。“中心配電室的應急照明燈壞了幾處,要儘快維修啊,保障設備安全運行。”李廣福一邊記錄,一邊對工區負責人叮囑著。

從黃河隧道再返回15公里外的供電所,早已過了午飯時間。“疫情發生後,盾構機停工一段時間,但巡線一天也沒有耽擱。那時村莊社區封閉防控,輪值技術人員只能徒步繞路巡線,每天巡線的時間接近6個小時,是平常的兩倍。”李廣福說,“雖然辛苦,但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守護好電網安全,就是我的職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