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液晶面板轉場大戲——最後一站中國!

全球液晶面板轉場大戲——最後一站中國!

李星

前言

近一年來的這場面板轉場大戲,大家看到了倉惶出逃的三星\LG,資本兇猛的京東方、華星,還有騎虎難下的惠科!

而一場新寇病毒疫情之下,面對未來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以及短期資金流兌現壓力,讓面板產業本該緩緩進行的這場轉場大戲又提前加速了,成了一場資本市場上血淋撕殺的猛戲!

近期大面板界的轟動性事件太多,幾乎都與韓國的三星/LG有關。

首先是LG在去年底透露,2020年將全面退出LCD液晶面板業務,僅保留中國內地的產能運營,隨後又因疫情的原因宣佈中國內地的OLED面板廠推遲量產半年到2020年6月份以後。

而三星則在去年宣佈關停一條8代產線後,今年又借疫情的名義宣佈2020年底全部關閉LCD業務,包括把中國內地的蘇州LCD液晶工廠產能完全出售。

另外,中國內地的面板老廠中電熊貓也放出出清LCD液晶面板業務風聲,按照官面上說是整合優質面板產業資源,讓產能發揮出更大的效益。據稱,包括京東方、華星、中航(深天馬母公司)、惠科都在積極爭取其控制權。

當然還有重要的一方,郭臺銘先生的群創——夏普,也在不久前通過夏普放出消息,將推動下面的面板和影像部門分拆上市,同時開始收購NEC\JDI的顯示業務,推動日本境內的顯示行業資源完整整合。目的不言而喻,要打包資源上A股資本市場來套現了……

難以躲過的產業升級規律

很多的時候,大家在討論面板產業轉移時,都會羅列一大堆的理由:市場應用中心轉移,資本反應過慢,對技術領先的傲慢態度等等。

不過,任何產業的規律,其實都隱約應驗了“富不過三代”這句中國古話。怎麼說呢,就是產業聚集地進入成熟期後,並沒有把積累變成下一代的技術儲備、人才儲備、資金儲備,而是短期內就把這些資源給透支光了。

換句話說,在某個產業裡賺了足夠錢的人們,由於對技術一門清,往往不再對技術產生敬畏,也不願新的技術來打破自己安逸的現狀,成為新技術的天然抵制方。

同時,基於同樣的原因,覺得這個產業了前途也就這樣了,就不會讓自己的親友來繼承自己的衣缽,反而會鼓勵他們去更容易圈錢的金融資本圈。而其它補充進來的新人,又不願自己那麼快被取代,所以也不願意盡心指點其快還成長,永遠讓其在半桶水狀態,因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斷代。

另外,在產業成熟期後,固定產能下的資本獲利比也會保持恆定或下滑,不符合資本逐利的本性。這時要麼資本會抽出出逃,要麼資本會推動產能方往新的領域擴張,讓原產業裡的資金池日漸萎縮,導致原產業資金儲備不足。

當產業發展到某一個時間點裡,由於技術更新換代需求,產業要往前行時,產業聚集地很可能就會在相應的時間段內,由於拿不出足夠的技術、人才、資金來進行技術升級,導致追隨產業發展的地域,有了直線超車的機會。

當這種機會出現的時候,新舊產業聚集地的博棄會異常的激烈,從技術設限、人才競業封堵上一般都在大規模的產業訴訟發生,只有對市場敏感的資本,才會放棄地域原則,瘋狂追逐產業裡技術升級方,而沒有趕上這一波升級的舊產業聚集地,往往會因產業裡的技術、人才、資金斷裂,導致了產業另擇地而起,或至此消亡。

這一次韓國面板界的情況,幾乎全部換照了上面的規律發展。首先是在前五年產業成熟期,美國資本瘋狂套利抽走,沒有留下足夠的現金流來升級設備;其次是多次的職業病故事訴訟,讓韓國勞工對半導體和麵板產業產生了畏懼感;而對超世代產線的投資回報率悲觀,則導致了整體的製造技術與工藝外流到競爭對手那裡,讓自己在成本下降加速通道里被甩了出去。

高世代面板產線代表著工藝主流方向,誰有高世代面板產線,就代表著誰技術領先

顯示技術進入到以液晶為主的平板顯示時代後,由於大量的標準化作業導致了很多技術與工藝,都可以或者都必須固化在生產產線設備上。特別是從以6代基板尺寸為標誌的高世代線出來後開始算起,完全搬運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把作業技術與工藝參數固化在產線設備上這種情況就越來越普遍。

而設備廠商在研發新一代面板線的時候,都必須考慮把當時最新的材料與最新的量產技術兼容進去,否則就會賣不動,所以一般新一代的高世代面板產線,幾乎都代表著當時最成熟的主流量產工藝,同時也可以生產最先進的產品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半導體技術為基礎的所有產品,都會受到摩爾定律的影響,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產品價格相當的情況下,產品性能會翻倍。所以一個時間段結束之前,就表示你的產品技術必須升級,如果你的生產線設備跟不上產品的技術升級,那麼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這一次韓國面板廠商的全面撤出,與其說是三星/LG的經營出現問題,不如說是其產線設備落後導致其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下降才是正解。因為兩者都沒有及時的建設10.5代面板產線,導致自己的生產線,沒辦法在生產效率與生產成本上,與有10.5代面板線的廠商競爭(實際上就是沒法與京東方、華星、夏普競爭)。

韓國面板廠商不是沒有發現這一問題,實際上夏普的日本10代面板產線建成後,三星和LG都願意積極購買這條10代的產品,因為成本價格更低,比採購自己產線出產的產品還更有優勢。

然而夏普10代線詭異狀態,是在於夏普當時的面板產線斷代,10代面板產線太超前,而其它面板產線則停留在6代線上太落後,中間沒有價格成本緩衝產能,所以同樣的產線,在夏普的價格體系內,賣出去的產品是虧損的,但拿到郭臺銘先生的群創體系內,由於有8代線的產能成本與價格墊底,反而是盈利的。

當前的產業狀況其實也跟當時夏普推出10代線時的狀況相似,不過由於京東方和華星都有大量的8.5代線產能墊底,所以當面板價格跌破8.5代面板產線的成本線時,其10.5代面板產線出產的產品仍然還保持著一定的價格競爭力,還有盈利空間。

實際上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小尺寸液晶面板產線上,深天馬由於在智能手機LTPS-LCD面板上的6代線產能衝到了業界最高,所以當LTPS面板的價格跌破5.5代線成本線時,深天馬仍然能以6代線絕對產能優勢獲取利潤,因為6代面板線的生產效率更高,生產成本更低,同樣的價格,獲利空間就更大得多。

為什麼大家都去搶中電熊貓,卻不太關心蘇州三星

近期很多人在分析中國內地面板廠爭搶中電熊貓控制權時,差不多都說是整合產能規模優勢,或看中其IGZO技術。不過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上了10.5代線以後,低世代線的產能很難有優勢,差不多就是養人的基本產能產線,與什麼IGZO技術其實沒什麼關係,因為此前夏普的IGZO技術,也不見得賺過錢。

而仍然還有點錢賺的蘇州三星,為什麼就沒有人去爭搶,反而要爭搶長期虧損的中電熊貓呢,其主要的區別是中電熊貓的國資背景資源,以及上市公司的殼價值。

說直白點,中航是想整合國資資源,做大市值,與深天馬其實沒多大關係;京東方和華星,是想借中電熊貓分拆上市;而惠科,則是即想融入國有資本上道 ,還想借殼上市而已。

說起來,中國內地的這些面板企業裡,惠科由於佔有下游市場出口的便利,進入面板製造有著天然的產業鏈優勢。

或許是惠科生不逢時,或者是惠科所在地深圳一山容不下兩虎,惠科從做面板開始就只能自己的實力和情懷獨自戰鬥。

所以惠科除了一開始就被眾多面板廠以專利訴訟使絆子外,每到一地建廠,也會出現諸多波折,在同行的擠兌下,拿到的資源總是會比別人少很多。

而已經有幾座8.5代面板線的惠科,如果在短期內拿不到資本市場的入場券的話,資金鍊就會越繃越緊,最終在眾多同行的價格戰圍剿中,騎虎難下。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液晶面板製造的最後一站

與其它家電製造不同,液晶面板製造跨界到了半導體技術領域,技術換代與製造工藝緊密相聯。也就是說,技術換代後的面板產能,基本上沒有任何競爭力,只會消失。而家電製造則不同,即便是技術換代了,只要基本原理不變,就可以依市場需求不同,在不同的地域就近組織產能,不會被完全替代掉。

三星和LG的LCD液晶面板業務完全退出後,全球的液晶面板製造產能幾乎七到八成都集中到了中國內地,只剩下不到二成的液晶面板產能孤懸在海外的臺灣和日本。

按照此前全行業滿產滿銷時的市場份額算,三星的液晶面板產能佔了約全球19%的份額,LG的液晶面板產能佔了約全球27%的產能,兩者加起來的產能並不多可以佔到全球一半的產能。

不過在行業10.5代建成後,三星和LG的液晶面板產能佔比都有下降,到去年為止,兩者加起來的份額,約佔到了全球的35%左右。

而這兩年來,中國國內的面板產線基本上都處於滿產滿銷狀態,而一季度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還導致中國國內的面板產能下降了約一成左右。

行業分析認為,今年中國國內的新建產線全部產能爬坡完成,也只會增加約10%的產能出來,如果三星和LG全部撤出LCD液晶面板業務,它們留在中國內的有效產能也不過佔到全球的一成不到,造成全球會有差不多15%產能缺口出來。

這15%的產能缺口,對於正在質押套現離場的京東方和華星來說,繼續擴張的意義並不太大,只有惠科這種還沒有拿到融資分錢入場券,離造市值質押股票套現,及出清資產賣殼繼續拿錢的階段還有很遠的路,從這一方面來說,惠科倒是資本市場追逐液晶面板套利的最後一站。

但不管怎麼說,由於影音與信息消費是現代人的剛需,顯示屏作為目前最主要的信息交互出口,總體銷量不會變化太大,今年的液晶面板產業,會在各方因新冠病毒疫情不確定性下的投資收縮中,找到微妙的平衡。

新冠病毒疫情結束之後,消費經濟全面復甦對於面板行業來說,肯定會出現產能吃緊的現象,可比價格上漲,或者說盈利空間變太是十分確定的事情。

所以現在爭搶到的產能,不管是虧損還是賺錢,或許到了二年後,都會成為賺錢工具,這才是中國國內與夏普還在瘋搶現有產能的目的與原因吧。

至於新型顯示技術,會不會重新回到真正的半導體技術引領的背投呢,比如說MEMS+VCSEL激光+光纖+三色DOE擴散器的模塊陣列光機,再配合量子點熒屏的背投板。對了,這個是不是也可以申請個專利呀,以後也去路上絆下誰的腳……

還是讓蘋果去挖坑吧,畢竟這家公司坑死的人都不好意出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