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丨“瓊州十口”帶你見證海南外貿變遷

慢讀丨“瓊州十口”帶你見證海南外貿變遷

站在海口海關大樓上向北眺望,萬綠園外是遼闊大海,海面上貨船、客滾輪、遊船往來不停。上千年來,這片海灣上舟楫往來、物產互市流轉,見證著歷史上海南對外貿易的興衰起伏。

憶往昔,自宋代以來,海南島的對外貿易從宋代的市舶管理到元代的海北海南博易提舉司,再到清代的海口總口、瓊海關,海南對外貿易管理的歷史久遠,既規範了歷史上海南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也促進了海南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慢讀丨“瓊州十口”帶你見證海南外貿變遷

瓊海關印鑑

清代之前的對外貿易管理

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時期,朝廷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機關,可大略視為現在的海關。

在《海口海關史》一書中,粗略提到“南宋乾道年間(1165年—1173年),海南設立瓊州市舶分司,隸屬廣州市舶司,為瓊海關之雛形。”該書編寫於上世紀90年代初,往後的許多報道都直接引用了這個說法,但細究之下,這個說法卻疑點頗多。

這些說法的出處何在?《宋會要輯稿·職官》一書記錄了宋代許多職官史料,其中“市舶司”條目下有提到“先是,提興黃良心言,欲創置廣南路提興市舶司主管官一員,專一覺察市舶之弊,並催趕回舶抽解,於瓊州置司。”這是宋代史料中可見在海南設市舶機構之出處。

慢讀丨“瓊州十口”帶你見證海南外貿變遷

一九一三年的瓊海關稅務司公館

但這段話立即受到了其他大臣反對,“臣僚言:‘昔貞元中,領南以船舶多往安南,欲差判官往安南收市,陸贄以謂貪風於天下,其事遂寢,遣官收市猶不可,況設官以漁利乎!”意即設市舶機構在海南,容易使其官員出現貪腐。最後這一提議的結果是皇帝下詔“更不施行”。

一個更直接的證據是,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占城請求與海南島通商。但宋朝稱“朝廷加惠外國,各已有市舶司管主交易,海南四郡即無通商條令,仰遵守敕條約束。”(《宋會要輯稿·番夷》)從這裡的“無通商條令”可以看出,當時官方並沒有開放海南市舶貿易的意思,更不會設置市舶分司。

宋代雖未設市舶機構於瓊島,但實質上海南進入了宋代的市舶貿易體系,市舶政策在海南對外貿易的管控呈現不斷加強的趨勢。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郭城認為,終宋一代,未在海南設立市舶機構,二者似乎不應有關聯,但宋代禁榷、博買、公據等政策將海南對外貿易打上了市舶烙印,並對瓊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元史》中記載,至元三十年(1293年)“立海北海南博易提舉司,稅依市舶司例。” 元朝政府已加強了對海南、雷州半島及今天廣西沿海一帶對外貿易的管理,以及對海南海外貿易的重視。


粵海關下的“瓊州十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第二年,為了“以彰富庶之治”開放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從疆吏之請,設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粵海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正式建立海關的開始。

粵海關下設總口七處,即省城大關總口、澳門總口、海口總口(在瓊州)、海安總口、梅菉總口(在高州),庵埠總口(在潮州)、烏坎總口(在惠州陸豐)。在各總口中,海口總口所轄海岸線最長。

清代前中期在廣東地區所設海關分為正稅之口、稽查之口還有掛號之口,正稅海關相比之於稽查和掛號之口而言,其權力更大且地位也更為重要。整個廣東正稅之口有31個,其中瓊州府就佔據了10個。由此可見瓊州府各港口在全粵各港口中的地位較為重要。

在海口總口之下,其餘九個正稅之口分別是鋪前口、清瀾口、沙荖口、樂會口、萬州口、儋州口、北黎口、陵水口、崖州口。其中總口設立委員一名,由瓊州府同知兼領,還有書吏、櫃書、口書、水手等人員設置,甚至廚子、伙伕等都有了明確規定,還實行了輪崗制度。

慢讀丨“瓊州十口”帶你見證海南外貿變遷

瓊海關稽查人員工作證

據《粵海關志》記載,清前期海南總關稅毎年額徵銀23800兩,除了比澳門稍低外,比其他各總口都要高得多。海南對外貿易往來之繁榮可見一斑。

清朝政府還制定了商船海難的救助辦法。“國家於沿海設立汛防,專在扶危濟困……外洋番估攜資貿易,海風飄發不常,貨船或有覆溺,全賴營汛弁兵極力搶救。”

但這些“營汛”官兵也常藉此中飽私囊。雍正六年(1728年)臘月,廣東香山縣澳門(今澳門)的外國人月旺到交趾去做貿易,在瓊州府會同縣(今海南瓊海市)附近遭遇風浪,船舶損毀,當地營汛的百總文秀聽說後,立刻駕著小船搬運貨物。但回到岸上,只還了商人緞匹、銀器數件,其餘藏匿不吐。

英國人找乾隆皇帝狀告廣東海關官員們貪贓枉法的洪仁輝事件後,乾隆於1757年發佈諭旨:“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得再赴浙省。此於粵民生計並贛、韶等關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肅清……”自此至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之前,清政府規定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的政策,史稱“一口通商”。而在粵海關管理下的海南,海外貿易也得到了發展。


被迫開放與瓊海關的設立

無論是一百多年前還是新時代下,海口得勝沙路上從不缺少人氣,市井商販、貨物集散亦成為這一帶的深刻烙印。建成於1937年的海口海關舊址建築坐落於這裡,見證著海南80多年對外貿易的風雲變化。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開闢瓊州為通商口岸,1876年,在海口正式設立了瓊海關,俗稱“瓊海洋關”或“新關”,以此來管理對外貿易。原海口總口及其所屬各分口、卡改稱“常關”。從瓊海關成立到1945年,均由外國人全權掌控,其“一把手”被稱為稅務司,共歷經了40位洋人稅務司。

瓊海關還負責晚清的郵政業務。1897年2月2日,瓊州大清郵政局正式開辦,由瓊海關的稅務司進行管理。成立初期瓊州三分之一的包裹由它收攬,其後涉及的地區越來越廣泛,收攬的包裹也越來越多。

慢讀丨“瓊州十口”帶你見證海南外貿變遷

1898年的粵海關海口總口(常關)

瓊州開埠後,外國勢力進入海南甚至控制島內的航運業。1876年,英國一家輪船公司開辦了從香港經海口至北海、越南海防的海運業務。1883年,海口與新加坡還通航固定航班,海南與新加坡之間的貨物、人員流動更頻繁。

開埠之後,許多海南商人和華僑利用經商才能,在南洋各國積累了不少財富,建有新加坡會館、馬來西亞霹靂會館、越南京洪會館、泰國愛谷會館等。

瓊海關具有鮮明的殖民地色彩,但瓊海關的創設也客觀上推進了海南的海外貿易,帶動了海南的商品經濟、近代化工業還有農業的發展,引入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新式教育、西醫等等。

1950年5月1日,隨著海南島的解放,海南軍政委員會派出軍事代表接管瓊海關,著手建設人民海關。同年6月1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口海關,擔負起把守國家經濟南大門的重任,以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海南的對外貿易管理也在歷史上翻開了嶄新篇章。


來源:海南日報

文:梁君窮

圖:李叢嬌 翻拍

值班主任:張傑

值班總監:李國棟

責任編輯:唐咪咪 徐晗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