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改海南兵備道兼提學疏》(俗稱“奏考回瓊”,節選)

奏為邊海儒生極苦,比例懇乞天威議處,以弘治化事。臣竊惟今天下稱邊而苦多事者,則廣東是已。廣東所屬最遠而苦者,莫如瓊州。瓊去京師,水陸將萬里,上官大吏終歲不至,吏情民隱蔽而不獲上聞者常十而九。……而臣海邦儒生苦切至情,遠望天門,無由自達,故不敢避鈇鉞,披瀝為皇上陳之……貧寒士子,擔簦之苦已不待言,乃其渡海率皆疍航賈舶,帆檣不飾,樓櫓不堅,卒遇風波,全舟而沒,往往有之。異時地方寧靜,所慮者風波耳,近來加以海寇出沒,歲無寧時。每大比年,揚帆海上,儒生半渡,盡被其擄。貧者隕首而無還,富者傾家以取贖。其幸而無事者,皆出一生於萬死耳!言之可為痛心……瓊州之遠無異甘肅,艱危險阻抑又倍之,揆之事體誠為相同。今巡按、提學俱不至,而海南額設有兵備副使駐紮本府,臣以此事誠宜屬之,伏乞皇上敕下該部……

瓊州,四周環海,距京城萬里。三年二次的院試,海南儒生必渡海至廣東雷陽參試。橫舟渡海的艱辛以及路途匪賊的肆虐,讓海南眾多儒生望而怯步。雖前有丘濬、海瑞等本土出仕的名家大儒,但瓊州的文化教育仍遠遠落後於中原。

明萬曆四年(1576),王弘誨以一紙奏摺《奏改海南兵備道兼管提學道疏》上書朝廷,請求萬曆皇帝

在海南設提學道,讓海南儒生就地參加會考。這個奏疏得到了萬曆皇帝的允准,並付諸施行。這便是海南民間著名的“奏考回瓊”。此舉大大促進了海南教育事業的發展。


王弘誨其人、其事

王弘誨(1541~1617),號忠銘,現海南省定安縣雷鳴鎮龍梅村人。卒後被朝廷贈太子少保,賜祭葬。王弘誨是明代名臣、教育家。歷任庶吉士、翰林院檢討、編修、會試同考官、國子臨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他一生為官賢能清正、同情民眾、關心教育事業,流芳千古。(圖片:王弘誨故居)

八角殿: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太史坊: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故居: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事蹟

直面權貴張居正

於萬曆八年(1580)寫了《火樹篇

》和《春雪歌》,直面張居正的當權弄弊,對張居正予以嘲諷揭露。

創辦書院講學

退休返鄉後的王弘誨,不忘家鄉人文的培養教育,分別在定安、澄邁、文昌創辦了尚友書院天池書院玉陽書院,並輪赴各書院講授世學、明理。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引薦利瑪竇,成就了東學西被、西學東漸的全方位文化交流

通過王弘誨的引薦,利瑪竇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成功進入北京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實踐和發展了“文化適應”策略,以西方新鮮的科學文化來吸引中國的文人學者,並接受中國儒學的世俗禮儀,翻譯了《道德經》和《論語》等著作,將儒家和道家思想傳到西方,在中西兩大文明之間架起了一座交融的橋樑,開創了後世“東學西被”、“西學東漸”的全方位文化交流。


著書立說

王弘誨做為明末的一位文化高官,著寫了大量文集:《吳越遊記》、《天池草》、《南溟奇甸錄》、《尚有堂稿》等,體裁涉及詩、文、跋、記、銘等,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史史料。

萬曆四十五年(1617)冬十月,王弘誨在家鄉病故,終年75週歲。噩耗傳來,定安全城罷市弔唁,朝廷訃聞,派廣東布政司堂官藏爾勤、褚維垣,分巡海南提學副使戴火喜渝葬。祭文贊“

唯卿性資願恪,操履端平,文風著於朝堂,經笥夙稱於嶺表”。次年,神宗皇帝派海南分巡提學副使戴火喜渝葬,送匾額,贈“太子少保”,皇帝贊:“帷卿三朝碩士,一代偉人,早登玉笥三班,遂探石渠之奧。擅三長之譽,墟六館之芳規”。並賜塋於定安古夾三原(今定安縣富文鎮九所村邊),受千古祭祀。


龍梅村田野趣圖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奏考回瓊:海南學子從此不再跋山涉水赴考,步入了入仕的坦途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