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貨幣 vs 黃河治水(1700字,閱讀需5分鐘)

債務貨幣 vs 黃河治水(1700字,閱讀需5分鐘)

01債務貨幣,也叫信用貨幣


中國的金融市場,和美國金融市場類似,發行的都是信用貨幣,我們今天通過水利的問題來形象化理解貨幣創造機制。

中國的房地產創造貨幣的機制,可以形象的理解為黃河之水天上來

在鄭州、開封,黃河大堤比平原要高出十多米,如果暴雨時節,黃河水要撲下來,整個城市瞬間變成汪洋大海,當然這個懸河的好處是,方便的灌溉土地。在中國歷史上,黃河無數次的泛濫,每一次都導致幾十萬到幾百萬人的流離失所,所以中國歷史上長久的中原王朝,一定是能治理好黃河的王朝。

我們通過借鑑治理黃河的思路,可以為治理中國的債務危機提供新思路。

我們先看黃河為什麼成為天上懸河?

黃河的下游快到大海的時候,會變得非常寬闊,就會導致水流速下降,就會在下游產生淤泥。下游的淤泥開始淤積,又會導致中游的流速下降,中游的泥沙也開始淤積,然後河床就會抬升,為了防止懸河沖垮堤壩後的洪水危機,就要修更高的河堤,河堤就會越來越高,黃河就成了天上懸河。

黃河上游的降雨量非常密集,集中在6、7、8三個月,所有的支流一起下暴雨漲洪水,形成巨大洪峰,彙集到黃河中,黃河的中游的水量暴漲幾十倍到上百倍,這就是中下游堤壩很難阻擋的一個原因。

我麼再回到貨幣,把貨幣的創造機制想成黃河的這種機制,貨幣的流動就是水的流動,貨幣市場中的債務就是水中的泥沙,貨幣流動速度(GDP 除以 M2)就是水流速度,,就是一塊錢在經濟活動中一個週期週轉的次數,週轉的越快貨幣的效率越高。比如一年內貨幣流動速度為3,那麼1塊錢在一年內就週轉了3次,相當於1塊錢當3塊錢去用。

再舉個例子,比如美軍效率比較高,全球24小時調動,所以100萬人在戰場上就可以當300萬人用。我們調動速度慢,那麼300萬人才相當於他100萬人的戰鬥力,就是這麼個意思。

中國的貨幣流動速度,2000年加入世貿之前是0.74,就是說1塊錢在一年內週轉了0.74次,2007年降到了0.62,07年之後中國房價開始暴漲,到了2019年,貨幣流動速度下降到了0.5。這就好比黃河由於泥沙的淤積,水流速度在不斷減慢。全球不只中國是這樣,美國也一樣,貨幣流動速度1997年的時候2.2,2020年下降到1.43,金融效率還是比我們要高一些。

02貨幣流動速度不斷下降的原因


明白了這個概念,我們就要思考,為什麼貨幣流動速度會不斷下降?主要原因是金融深化。我們把所有東西都變成了金融產品,就是說以前商品的交易只是單純的商品交易,現在都轉化成了金融資產的交易。比如說,以前買房子都是一次性付清,沒有貸款,買汽車沒有貸款,買手機沒有貸款,現在呢?幾乎買所有東西都可以貸款,淘寶網的花唄,京東的白條,信用卡、各種分期付款等等都相當於是貸款。這個行為就叫金融深化,每一筆交易都產生了債務,這些債務都會變成金融體系的資產,現代金融資產的核心就是它的負債。

所以這個金融深化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從金融體系來看是它的資產,每個月會得到現金流,從實業來看就是它的負債,每個月要向別人付錢。

那麼如果生產停滯了(比如現在的疫情原因,全球各行各業都在停產隔離)整個經濟就休克了,極少的產業在生產,生產效率極低,還要還本付息,就會削弱實體經濟的現金流。本來一個月掙8000,結果現在要還房貸、車貸、信用卡,工資到手了就被扣了5000,就剩下3000了,就是這麼個問題,這也是現在美國年輕人碰到的普遍問題,這也是美國因為沒有儲蓄,負債深度比中國更深,所以受疫情影響比中國要嚴重。

這就像黃河中的泥沙一樣,淤積起來,使貨幣的流速越來越慢。河床就會被太高,就需要修築更高的堤壩,就變成了了天上懸河。突如而來的疫情、石油價格戰就像連續三個月的暴雨,所有河流匯集一塊兒,洪水氾濫,大堤難以承受,面臨潰敗的洪災風險。

那麼通過治理黃河,能帶給我們什麼新思路呢?分享給你的好朋友@得到小趨勢,,明天我們繼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