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華夏始祖——黃帝

時間就像膠捲,相似的鏡頭在歷史中反覆上演,讀史使人明智,能讓人知大勢、識大體、明大義。

——寫在前面的話


正說華夏始祖——黃帝


讀《史記》之《五帝本紀第一》,先看父系圖。

正說華夏始祖——黃帝


注:上圖的1、2、3……序號表示帝位傳承順序,紅底的便是傳說中的五帝。

請認真看上圖,我們不難發現,帝位的傳承者都是黃帝的後代。


帛仕覺得上古禪讓制並不可信,難道優秀的人都出自黃帝的後代?與其說是一種禪讓制度,還不如說是“黃族”選拔制,期間有沒有爭鬥和爾虞我詐,各位看官可以自行想象,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正說華夏始祖——黃帝


中國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很有道理。一個出自貴族或者說出自好豪門望族的子弟,只要不瞎折騰,基本比平民子弟優秀。

他們擁有家族傳承的“精神”,心中有“標杆”,有努力的方向,這種無形的精神讓他們不甘沉淪,當然那些紈絝子弟另當別論。

他們還擁有平民無可比擬的“資源”,從言傳身教開始,到刻意磨練,再到父輩的關係網“人脈”。

各位看官,你們說這些方面平民能比嗎?

還有一點,上古時期到科舉制之前,平民沒有做官的權利,要想做官,首先要學會投胎,要不怎麼說“投胎是個技術活”呢!

綜上所述,上古帝位在黃帝家族中傳承,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各位看官不必想著上古社會多麼的淳樸,不見得,幾千年來朝代和社會變換更替,不怎麼變得還是“人心”啊~


故事的脈絡這張圖就可以交代,故事的背景就是夏朝之前的上古時期,太史公從黃帝開始起筆《史記》,我們就從黃帝說起。

是什麼給了黃帝得到帝位的際遇呢?

當時神農氏族已經衰弱,不能號令天下,天下諸侯相互攻伐,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神農氏沒有一點辦法。

像許多歷史中的開國之君一樣,公孫軒轅也不能落俗,《史記》中記載公孫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用現在的話說,他出生就和別人不一樣,小小的時候就可以說話,幼年靈動,長大以後踏實而努力,特別聰明,見聞廣博,智慧超群。


各位看官,你們說開啟一個時代人能是普通人嗎,當然不是,必定是人中龍鳳,龍鳳中的龍鳳,要不然歷史怎麼會垂青於他呢?


是天下人之福,這個衰弱的時代出現公孫軒轅,這樣一個撫平四海的偉大的人。

於是他訓練軍隊,專門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史記》用一句話就概括了“諸侯鹹來賓從”,公孫軒轅把諸侯們基本都打服了。


難怪毛主席說:“槍桿子裡出政權。”

在國家層面上講,“拳頭”就是實力。誰不聽話就打誰,打了還說是為了解救你們的人民,不信你看今天的美國,再看看今天的阿富汗和利拉克。各位看官自己體會,不多說。


雖說大部分諸侯都順從了,公孫軒轅這樣一位神人怎麼可能滿足“大部分”順從,他要的是“天下歸附”,最讓人頭疼的是蚩尤和炎帝,和蚩尤交手多次,都沒有取得勝利,炎帝又伺機侵擾,可以說是“國際形勢”相當不利。

怎麼辦,公孫軒轅給後人留下了“樣板”,“打鐵還需自身硬”才是真理!

公孫軒轅收縮實力,修整軍隊,以“德”教化民眾,研究四時節氣,安撫人民,讓人民根據節氣變化來耕種糧食,同時規劃四方土地。


換句話說,公孫軒轅改變擴張型政策,採取防禦型政策,修整並訓練軍隊,修復國防,理順國內情緒,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埋頭髮展。

《史記》中講,黃帝訓練了“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在阪泉附近和炎帝戰了多次,最終取得勝利。


帛仕認為上古時期訓練野獸用於戰鬥幾乎沒有可能,我們的“汪星人”,那是訓練了成千上萬年才有現在的忠誠。我認為流傳這樣的傳說,說明炎帝當時非常厲害,其實力甚至在公孫軒轅之上,之所以打敗炎帝,公孫軒轅藉助了其他力量。以自古認為中原為正統的觀念來看,公孫軒轅有可能借助了周邊的蠻族,估計當時在他們看來蠻族和野獸無異。


打敗炎帝之後,公孫軒轅軒轅終於騰出手來收拾蚩尤,於是他號令天下諸侯和蚩尤決戰於逐鹿之野,擒殺了蚩尤。

這裡只有史料,沒有神話,網上關於這兩場戰鬥描寫的神乎其神,煞是好看,但是可信度不大。

打敗炎帝和蚩尤之後,諸侯們都推尊公孫軒轅為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便是黃帝。

天下有不順從的,黃帝都率領軍隊征討,從一個地方打到另一個地方,幾乎沒有安定的居住過。 最終,東至東海,西至崆峒山,南至長江,北邊驅逐到匈奴的領地,可以說打下一個大大的江山。

《史記》中說黃帝往來遷徙沒有固定的場所,帛仕認為,黃帝打下江山之後,在諸侯之間巡視。

各國安定後,黃帝推動觀測日月星城推算曆法,順應自然,迎合四季規律播種糧食,同時馴養鳥獸蠶蟲輔助生存,倡導有節制的使用各種資源。

《史記》稱:“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土德之瑞” 這個評價高嗎?

帛仕認為,這個評價是在太高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孫軒轅像地球母親一樣偉大,所以稱他為‘黃帝’” 。

各位看官,你們說這個評價夠高嗎?

無論上古時期還是現代,我們在哪裡生存?是在土地上,我們生存依託的糧食、植物、石油、煤炭等各種資源,不都是出自土地嗎?

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任何時候土地都是最大的資源,我們看到現代社會的發展導致肥沃的土地都是各類建築物,甚至為了發展破壞生態,實在是讓人憂慮啊。

黃帝時期都倡導要節約使用各種資源,我們現在呢?雖說生產力得到了高度發展,資源還是制約著人類,總是遠遠的小於人類的慾望。

自古以來的各種戰爭,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資源,雖然說法各種各樣,但是細細看來,實質似乎從來沒有變過

帛仕覺得上古禪讓制並不可信,難道優秀的人都出自黃帝的後代?與其說是一種禪讓制度,還不如說是“黃族”選拔制,期間有沒有爭鬥和爾虞我詐,各位看官可以自行想象,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中國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很有道理。一個出自貴族或者說出自好豪門望族的子弟,只要不瞎折騰,基本比平民子弟優秀。

他們擁有家族傳承的“精神”,心中有“標杆”,有努力的方向,這種無形的精神讓他們不甘沉淪,當然那些紈絝子弟另當別論。

他們還擁有平民無可比擬的“資源”,從言傳身教開始,到刻意磨練,再到父輩的關係網“人脈”。

各位看官,你們說這些方面平民能比嗎?

還有一點,上古時期到科舉制之前,平民沒有做官的權利,要想做官,首先要學會投胎,要不怎麼說“投胎是個技術活”呢!

綜上所述,上古帝位在黃帝家族中傳承,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各位看官不必想著上古社會多麼的淳樸,不見得,幾千年來朝代和社會變換更替,不怎麼變得還是“人心”啊~


故事的脈絡這張圖就可以交代,故事的背景就是夏朝之前的上古時期,太史公從黃帝開始起筆《史記》,我們就從黃帝說起。

是什麼給了黃帝得到帝位的際遇呢?

當時神農氏族已經衰弱,不能號令天下,天下諸侯相互攻伐,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神農氏沒有一點辦法。

像許多歷史中的開國之君一樣,公孫軒轅也不能落俗,《史記》中記載公孫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用現在的話說,他出生就和別人不一樣,小小的時候就可以說話,幼年靈動,長大以後踏實而努力,特別聰明,見聞廣博,智慧超群。


各位看官,你們說開啟一個時代人能是普通人嗎,當然不是,必定是人中龍鳳,龍鳳中的龍鳳,要不然歷史怎麼會垂青於他呢?


是天下人之福,這個衰弱的時代出現公孫軒轅,這樣一個撫平四海的偉大的人。

於是他訓練軍隊,專門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史記》用一句話就概括了“諸侯鹹來賓從”,公孫軒轅把諸侯們基本都打服了。


難怪毛主席說:“槍桿子裡出政權。”

在國家層面上講,“拳頭”就是實力。誰不聽話就打誰,打了還說是為了解救你們的人民,不信你看今天的美國,再看看今天的阿富汗和利拉克。各位看官自己體會,不多說。


雖說大部分諸侯都順從了,公孫軒轅這樣一位神人怎麼可能滿足“大部分”順從,他要的是“天下歸附”,最讓人頭疼的是蚩尤和炎帝,和蚩尤交手多次,都沒有取得勝利,炎帝又伺機侵擾,可以說是“國際形勢”相當不利。

怎麼辦,公孫軒轅給後人留下了“樣板”,“打鐵還需自身硬”才是真理!

公孫軒轅收縮實力,修整軍隊,以“德”教化民眾,研究四時節氣,安撫人民,讓人民根據節氣變化來耕種糧食,同時規劃四方土地。


換句話說,公孫軒轅改變擴張型政策,採取防禦型政策,修整並訓練軍隊,修復國防,理順國內情緒,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埋頭髮展。

《史記》中講,黃帝訓練了“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在阪泉附近和炎帝戰了多次,最終取得勝利。


帛仕認為上古時期訓練野獸用於戰鬥幾乎沒有可能,我們的“汪星人”,那是訓練了成千上萬年才有現在的忠誠。我認為流傳這樣的傳說,說明炎帝當時非常厲害,其實力甚至在公孫軒轅之上,之所以打敗炎帝,公孫軒轅藉助了其他力量。以自古認為中原為正統的觀念來看,公孫軒轅有可能借助了周邊的蠻族,估計當時在他們看來蠻族和野獸無異。


打敗炎帝之後,公孫軒轅軒轅終於騰出手來收拾蚩尤,於是他號令天下諸侯和蚩尤決戰於逐鹿之野,擒殺了蚩尤。

這裡只有史料,沒有神話,網上關於這兩場戰鬥描寫的神乎其神,煞是好看,但是可信度不大。

打敗炎帝和蚩尤之後,諸侯們都推尊公孫軒轅為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便是黃帝。

天下有不順從的,黃帝都率領軍隊征討,從一個地方打到另一個地方,幾乎沒有安定的居住過。 最終,東至東海,西至崆峒山,南至長江,北邊驅逐到匈奴的領地,可以說打下一個大大的江山。

《史記》中說黃帝往來遷徙沒有固定的場所,帛仕認為,黃帝打下江山之後,在諸侯之間巡視。

各國安定後,黃帝推動觀測日月星城推算曆法,順應自然,迎合四季規律播種糧食,同時馴養鳥獸蠶蟲輔助生存,倡導有節制的使用各種資源。

《史記》稱:“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土德之瑞” 這個評價高嗎?

帛仕認為,這個評價是在太高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孫軒轅像地球母親一樣偉大,所以稱他為‘黃帝’” 。

各位看官,你們說這個評價夠高嗎?

無論上古時期還是現代,我們在哪裡生存?是在土地上,我們生存依託的糧食、植物、石油、煤炭等各種資源,不都是出自土地嗎?

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任何時候土地都是最大的資源,我們看到現代社會的發展導致肥沃的土地都是各類建築物,甚至為了發展破壞生態,實在是讓人憂慮啊。

黃帝時期都倡導要節約使用各種資源,我們現在呢?雖說生產力得到了高度發展,資源還是制約著人類,總是遠遠的小於人類的慾望。

自古以來的各種戰爭,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資源,雖然說法各種各樣,但是細細看來,實質似乎從來沒有變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