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要和親?強漢盛唐也不例外

和親,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封建王朝標誌。它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公元前200)至漢宣帝時(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主動請求迎娶王昭君,這個長達167年的血淚和親路,有著12位皇室公主郡主參與到政治聯姻中,她們為一個朝代的生死存亡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華夏文明如此富庶強盛,為什麼要低三下四地將自家姑娘願嫁給荒蕪的匈奴草原。歷史不是今天想得那樣,2000多年前的漢朝雖有“強漢”的盛譽,但匈奴的實力曾經一度超越過大漢。

古代為什麼要和親?強漢盛唐也不例外

漢朝建立之初,劉邦的江山還沒坐穩。來自漠北一直匈奴遊牧民族勢力,它在首領冒頓單于的帶領下,經常對大漢朝的邊境進行騷擾。劉邦剛剛坐上皇帝,韓信、英布這些人相繼起兵叛變,漢朝的朝政已經夠讓自己頭疼。由於早些年沛縣的老哥們相繼被劉邦除掉,屯兵戍邊的韓王信誠惶誠恐,與匈奴的作戰中失利,韓王信生怕劉邦怪罪自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帶領屬下投靠冒頓單于。

劉邦只好帶著樊噲、陳平這些人御駕親征,討伐冒頓單于和韓王信。劉邦手下這幫人馬雖然都是久經沙場的軍事奇才,先是滅掉強秦,再平掉項羽,可都是中原地區的步兵混戰,沒有與遊牧民族的騎兵交手。

古代為什麼要和親?強漢盛唐也不例外

沒想到,冒頓單于絕非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放羊娃,他設計將劉邦圍困白登。劉邦一仗下來才意識到騎兵的戰鬥力,只好以押運糧草的戰車列陣。十幾天過去後,劉邦一票人馬缺吃少喝,又突圍不得。此時,陳平獻計說可以向冒頓單于的閼氏進獻財寶,讓她幫忙說清,最終劉邦才得以安全的返回長安,挑選一名宗女嫁給冒頓,漢匈和親從此拉開帷幕。

公元前200年,高祖宗女嫁給冒頓單于公元前192年,漢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174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公元前162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公元前160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公元前156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公元前152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宗女細君公主嫁烏孫昆莫(國王)獵驕靡;公元前103年,漢武帝宗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岑陬、翁歸靡;公元前33年,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

古代為什麼要和親?強漢盛唐也不例外

唐朝的和親政策與漢朝後期的和親十分相像,因為中原文明已經遠遠地超過遊牧邊陲政權。和親更像是炫耀實力的象徵,唐朝的和親政策絕不丟人,它有著不同於漢初的優越性。

1.思想開放的推動。因為唐朝思想開放多元、包羅萬象,它能夠同時包容不同的民族文化,促進漢番的文化和文明交流。這一點與明朝完全不同,大明王朝不要說和親,一經發現有外族立刻會被處死。唐朝的社會,上至帝王貴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很贊同和番政策。

2.文化交流的需要。唐朝是中華民族封建時代的全盛時期,四方臣服,他們仰慕長安的富庶和繁華,傾心中原先進的文化。紛紛要求迎娶漢族姑娘,與長安結成兒女親家。白居易曾寫文章讚美鹹安公主說“及禮從出降,義重和親,承渥澤認三朝,播芳猷於九姓,遠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實賴肅雍之德”。從描述中看出鹹安公主出嫁的場面十分有範,帶去的衣物、隨從,還有大量的財產輜重。比如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時,將中原的糧種、蠶桑、釀造、典籍和茶藥。這些中原漢地的先進技術給邊陲地區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古代為什麼要和親?強漢盛唐也不例外

和親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穩定邊陲,贏得和平發展的時間,最大限度地降低發展的成本。依靠武力雖然也能夠取得和平穩定,可是中原漢人的戰爭成本實在太高。根據史料記載,中原戰爭中,所需要的糧草供給與運輸成本大約是1比19。

比如,當年漢武帝數次對匈奴採取大規模用兵,名義上贏得強漢的威名,最終也導致國庫空虛的窘境。輪臺戍邊的將士每消耗一斤糧食,需要19斤糧食得運輸成本,大量的國庫和糧草全都扔在糧道上。

遊牧民族用兵則完全不同,不需要任何糧草供給,他們的採取的方式是“打草谷”,以戰養戰的方式,一邊打一邊搶,渴了喝馬奶,餓了吃牛肉乾。每個騎兵配備3匹戰馬,馬累了則輪流乘騎。

古代為什麼要和親?強漢盛唐也不例外

漢唐的帝王已經算明白這筆賬,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遊牧民族之所以要騷擾自己的邊境,無非是他們太窮了,想從中原王朝搶點生活物資。與其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如採取和親的措施,犧牲一個公主,再贈送一些錢財輜重,收買他們。這樣一來,遊牧民族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資,他們自己也不願意再打仗,久而久之和親變成一種收買懷柔。

讀史君以為:和親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更像是封建時代帝王將相的智慧所在。他們依靠最低的成本,換來中原王朝最大的發展成果。當然,那些參與和親的公主應該值得後世銘記,她們揹負著家國使命,含辛茹苦、遠嫁邊塞,為同宗同胞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