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大考的“武威答卷”——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上)

武威人民永遠記得,2019年8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看望鄉親們,總書記殷殷囑託大家:“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總書記的到訪,讓搬遷到這裡的移民群眾對過好新生活有了更足的底氣、更大的幹勁。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古浪人民向貧困發起總攻!

2020年2月28日,省政府下發《關於批准古浪縣等31個縣區退出貧困縣的通知》,全省31個縣區達到貧困縣脫貧摘帽標準,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市古浪縣、天祝縣在列。至此,我市三縣一區全部脫貧摘帽。

“貧困”和“生態”是我市歷屆黨委、政府必須直面的兩個“關鍵詞”。

在我市4個縣區中,古浪縣為國家六盤山貧困片區縣、天祝縣為“四省藏區”貧困片區縣,民勤縣、涼州區為省定“插花型”貧困縣。受艱苦自然條件限制,生活在山區、沙漠地帶的群眾靠天吃飯,數輩人儘管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奮鬥了一年又一年、一輩又一輩,但貧窮的帽子總也摘不掉。加上解決水、電、路等基本生活問題成本高,產業開發受限制,因災返貧現象隨處可見。

年年扶貧,年年無法脫貧。

移民不易,遷移山區牧區的貧困農牧民更難;發展不易,為“生態”讓行的“綠色發展”更難;融合不易,著眼於均衡的深層次融合更難。

針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實際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徹底轉變山區群眾長期以來的生產生活方式,斬斷窮根,從根本上解決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問題,2011年,我市生態移民工程啟幕,先後建成古浪黃花灘片、天祝南陽山片、涼州鄧馬營湖等一批移民搬遷示範基地。

記者無法瞭解搬遷移民每一戶的點滴生活,但可以擷取幾個故事來看看新家園裡的新生活。

馬貴良早就盼望著能搬下山過上好日子,搬下山的生活確實變了樣:馬路平整寬敞、房屋乾淨明亮、傢俱電器一應俱全。馬貴良的新家在天祝縣松山鎮鞍子山村移民安置點。他今年60多歲了,之前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山溝溝裡,“鍋連缸,缸連床,雞窩安在鍋灶旁”是山上生活的真實寫照。

“以前在家種地、放羊,一年收入不到5千元。多虧了移民搬遷好政策,讓我們搬出大山過上了好日子。”馬貴良說,靠著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好政策,圓了幾代人的新房夢。新家面積98平方米,有餐廳、客廳、臥室、廚房,還有後院,冬暖夏涼美得很。

——搬下山後,古浪縣新堡鄉劉楊村貧困戶杓長青家的日子,像春天一樣,一天一個樣。“政府補助14萬元,自己只花了1萬元就住進了新樓房。”

——張延槐以前是古浪縣大靖鎮峽口村村民,3年前,他家搬遷入住到了西靖鎮圓夢新村。“搬家時,全部的家當加起來超不過1萬元。”張延槐說,現在不但住進了新房,還種植蔬菜大棚,有了增收產業,一年一座蔬菜大棚的收入有2萬多元。

——春來寒散、天氣晴好。天祝縣松山鎮秀傑新村,24歲的小媳婦張小芳在食用菌大棚裡忙碌著,撕膜、採菇、過秤……“原來在老家哈溪鎮友愛村的條件比較困難,一年全家人收入就是個八九千塊錢,日子沒有什麼指望。”2018年,她們家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搬遷到了秀傑新村,分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種植一座食用菌大棚,當年,她家的採菇數達到了8次,一年下來收入了8萬元。

……

實踐證明,易地扶貧搬遷是一條拔窮根、挪窮窩的根本舉措,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至目前,我市累計建成古浪縣綠洲小城鎮、古浪縣黃花灘、天祝縣松山灘、涼州區鄧馬營湖等集中安置點45個,規劃搬遷的1.19萬戶4.66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搬遷入住。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220萬方調蓄水池建成投運,300萬方、150萬方、120萬方調蓄水池加快建設。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綠洲小城鎮和天祝縣南陽山片區等大型移民安置區7個教育、醫療補短板項目全部開工建設。

村民從山上搬下來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可如何能“穩得住”,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問題,我市有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探索。

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既做好“搬”的文章,還做好“安”的文章。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源。我市牢牢抓住脫貧攻堅這個“一號工程”和頭等大事,深入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立足縣域經濟,做大做強富民產業,切實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當第一抹朝陽灑在一排排日光溫室上的時候,古浪縣西靖鎮為民新村村民馮玉賓掀開一條條綠色的西紅柿枝蔓,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山上的日子“炒菜燒乾鍋,生病慢慢拖,上坡打赤腳,晚上順牆摸”……下了山,有了致富產業,1座棚一年收入上萬元,馮玉賓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產業不強,村子難富。古浪縣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精準施策,在黃花灘移民區五道溝引進建立了“黃沙基質及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建成黃花灘移民區萬隻種羊繁育基地、富硒肉牛養殖基地,南部山區發展高原有機蔬菜、中藥材、藜麥、油菜等觀光農業。同時,注重培育扶貧“造血”機制,不斷壯大特色產業基礎、延伸農業產業鏈、完善農業規模經營收益分享機制。

天氣轉暖,山間的草木漸漸有了新綠,涼州區古城鎮小河村村民王林迎來了最忙的日子。60米的葡萄棚是王林一家一年主要的經濟來源,一年下來能收入2萬元以上。家家發展日光溫室,讓王林所在的小河村2018年實現整體脫貧。

脫貧攻堅行動實施以來,涼州區把日光溫室、養殖暖棚、特色經濟林作為增加群眾收入、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突出抓好“牛羊雞菜薯藥果菌”八大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設施農牧業和特色經濟林。

芳菲四月春意暖。天祝縣西大灘鎮白土臺村,一座座食用菌棚整齊分佈,鄉親們正在棚裡為剛安置好的菌棒種菌、澆水。今年,該縣有9個鄉鎮計劃種植滑子菇,至目前,各鄉鎮已和臣祥菌業簽訂滑子菇生產訂單45.2萬袋,種植大戶簽訂訂單50多萬袋。

“打柴溝的夏菜,松山的藜麥,抓喜秀龍的牛羊滿山跑……”這是當地群眾常說的一段順口溜,形象展現了近年來天祝縣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景象。天祝縣聚焦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把產業扶貧作為保證脫貧質量和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之策,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持續培育壯大“牛羊雞馬菜菌藜藥”八大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接地氣、見實效、暖民心的產業脫貧之路。

這幾年,我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優做強畜禽、蔬菜、馬鈴薯、中藥材、藜麥、優質飼草等特色優勢產業。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全產業鏈謀劃,引進了北京德青源、甘肅遠達、中天羊業等一批帶貧益貧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實施了涼州區、古浪縣、天祝縣120萬隻“金雞”,古浪縣康美牛羊等產業扶貧項目,著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今天,移民區裡一片片荒漠變身良田,一座座村莊摘掉“貧困”標籤,一張張笑臉陽光燦爛,富民產業遍地開花……

“搬得出、留得下、能就業、有保障”,我市各級政府在安置區著力發展產業、調整經濟結構、拓展增收渠道,各地搬遷群眾生活正實現“跨越式”奔小康。

搬與不搬不一樣,搬前搬後大變樣。短短數年,移民點上,興起了由獨門獨院的住宅、蔬菜日光溫室、養殖暖棚組成的現代新鄉村……在這裡,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為農村創業的生力軍;在這裡,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正在一步步探索實踐中;在這裡,移民新村開始化蛹成蝶,新的希望正在冉冉升起。

扶貧先扶志。為激發移民群眾內生動力,我市積極主動作為,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積極探索推行精神文明建設“文明股”,引導廣大青年男女樹立婚事新辦簡辦、杜絕天價彩禮……加強思想、文化、道德、法治、感恩教育,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

“我這個摺子裡有多少積分?能兌換啥物品?”天祝縣打柴溝鎮村民李大爺向工作人員打聽自己的積分。不一會兒,工作人員就為他兌換了白糖、茶葉和一提衛生紙。存進去的是美德,傳播開的是力量。近年來,打柴溝鎮“道德儲蓄所”圍繞“儲蓄義務、儲蓄友愛、儲蓄孝順、儲蓄誠信、儲蓄勤儉”五類儲蓄內容,建立家庭道德積分臺賬,用美德換商品,真金白銀獎勵。

我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積極推廣“文明股”分紅、“道德儲蓄所”、積分兌換“愛心超市”、村民道德“紅黑榜”等精神扶貧好經驗、好做法,組織開展群眾知情會,通過“扶”、激勵“幹”、帶動“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斷激發,湧現出了李應川、馬生才等一批“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自強自立先進典型。

“名人”李應川家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在變,變得越來越漂亮。長期在外,回到家不敢相信、不敢相認、不敢進家門的事也偶有發生。

通過“清潔村莊”行動,富民新村栽植國槐、樟子松、花灌木等綠色植物8000多株,主幹道架設路燈284盞,配備垃圾箱96個……李應川說:“走在村子裡,捨不得去扔一個菸頭。”

文明新風撲面來。人的素質提高了,環境自然好起來。 路邊綠樹成蔭、門前百花爭豔……每當華燈初上,鄉村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村民們在這裡跳舞、打球、健身。原來揹著雙手閒轉的人們也有了新去處,聽培訓、學技術……搬遷群眾們告別曾經的貧困與悽惶,一步步過上了好日子。

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正演繹著移民群眾迎接好日子的精彩故事。

本報全媒體記者張尚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