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脫貧”大遷徙:八萬人搬出大山何以住得穩過得甜?

中新社曲靖4月26日電 題:烏蒙山“脫貧”大遷徙:八萬人搬出大山何以住得穩過得甜?

作者 繆超

鳥瞰烏蒙山,萬壑千巖、壁立千仞。生活在這裡的人,靠天吃飯、土裡刨食、交通不便、求學不易、就醫困難。

烏蒙山“脫貧”大遷徙:八萬人搬出大山何以住得穩過得甜?

圖為4月19日,雲南省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至縣城的貧困戶在扶貧車間內工作。中新社記者 繆超 攝

中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會澤實施規模宏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逾8萬深居烏蒙山的貧困民眾與隨遷戶一舉搬遷至縣城。近日,記者到訪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探究貧困戶搬出大山後,何以脫貧住得穩?

山上的日子

一年前,50歲的張必聰住在老鷹巖,習慣走路放低重心。土地“掛”在懸崖陡坡上,曾有人踩空,喪命崖下。

老鷹巖是烏蒙山一塊突出的三角巖壁,背靠大山,兩側是懸崖,因老鷹在此築巢繁衍而得名。“村裡老鷹多,小孩衣服、小雞經常被叼走。”張必聰生活在老鷹巖上,被稱為“人佔鷹巢”。

巖上土地“薄”,僅能種出玉米和土豆。“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張必聰說,“他們過年回家僅在巖上待一天,我兒子寧願在縣城借住幾天,也不願回家住。”

與老鷹巖隔著兩座山樑,65歲的高天壽住在松山村,西邊就是懸崖,“崖邊的土地每年在垮塌流失,村莊離懸崖越來越近。”

烏蒙山“脫貧”大遷徙:八萬人搬出大山何以住得穩過得甜?

圖為4月19日,雲南省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至縣城的貧困戶進入當地產業扶貧基地內工作。中新社記者 繆超 攝

高天壽前半生搬過三次家:1978年結婚分家,搬入廢棄破屋;1981年自建石板房,終於住進自己的房屋;1996年村莊西邊懸崖大面積塌方,導致一名村民死亡,他又和村莊一道向上搬至一個斜坡上。

村子處在泥石流滑坡點上,被災難追著跑,花甲之年的高天壽無心再搬,“要錢沒錢,要力沒力”。

下山的日子

2015年,中國打響脫貧攻堅戰,承諾不讓一個貧困民眾掉隊。如老鷹巖和松山村這樣,受環境制約、災害威脅、“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政府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計劃。

深處烏蒙山腹地,會澤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投資約150億元(人民幣,下同),按人均住房20平方米標準,在縣城建起安置房281棟,搬遷安置貧困戶與隨遷戶19872戶81085人。

去年5月,張必聰一家三口搬入縣城,兒子住回他身邊,天天吃的都是團圓飯。搬下來不久,他兒子就找到了媳婦,“兒子29歲了,我和老伴為他辦完婚事,操著多年的心算是放下了”。

去年底,高天壽一家從松山村搬至縣城,地裡紅薯還沒挖完,他和兒子又回了一趟老家,“松山村靠天吃飯,雨水多的年份,紅薯長得好,可也會發生滑坡”。

父子倆賣完紅薯回到縣城新家,高天壽轉到陽臺上往下看,頓時心生安全感。

城裡的日子

離開土地,住進縣城,張必聰與高天壽有著同樣的擔憂,“什麼東西都得花錢買,沒工作就沒收入”。

為了確保搬遷貧困戶穩定下來,會澤全力組織勞動力外出轉移就業,積極引進企業開設扶貧車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戶均1人以上就業。

當地還運用扶貧資金,設立會澤縣道成扶貧開發有限公司,打造一個6000畝的現代化農業產業扶貧基地,依靠科技種植黃瓜、番茄、生菜、草莓等果蔬,基地裡的產業工人,70%來自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至於扶貧基地實現的盈利,絕大部分用於支撐安置點近千個公益崗位工資發放,公益崗位包括保安、環衛、消防、綠化等,主要滿足中老年人就近務工需求。

如今,張必聰找到一份保安工作,妻子在小區內做保潔員,兩人月收入共4000元,兒子在外地做裝修工,月收入也有4000元。

高天壽年邁,政府安排他在安置點的扶貧車間內剝核桃,每天有80元收入,他兒子去了產業扶貧基地,每天收入100元。

據統計,目前在會澤縣城安置搬遷貧困人口62768人,其中有勞動力33377人,已轉移就業24737人,戶均轉移就業1.7人。

兩個月前,張必聰家喜添新丁,兒媳誕下一個白淨男嬰。張必聰指著安置點內新建的學校說,孫子今後能在家門口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望他好好學習,我們要供他上大學,這樣才能在城裡住得穩”。(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