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導言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少年時就才華橫溢,深為其父親曹操所喜愛,並對他寄予光耀曹氏門楣的厚望。同時,在父親的眼中他也看到了飽含的期待,併為之努力,卻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想要知道曹子建緣何與曹魏繼承人,甚至是登上權力巔峰的寶座失之交臂,就要先了解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瞭解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和身邊的人又有著怎樣的愛恨糾葛,如何走過了他的前半生……

東漢末年,這是一個分崩離析,群雄割據的時代,這也是曹植生於的時代。自黃巾起義開始,中原大地一直處於動盪不安的局面以至魏、蜀、吳三國鼎立。無休止的戰爭、廝殺、流血、甚至是死亡,接踵而來。

三國,這是一個充溢著英雄豪情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充斥著陰險權謀的時代。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三國鼎立

品味三國,品味歷史。這條刀光劍影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英雄豪傑揭幕而來,接連登上歷史舞臺。“拋頭顱,灑熱血”,直面上演的每一場腥風血雨,執著於建立一番盛世偉業的“英雄夢”。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三國鼎立形勢圖

若時間定格在曹魏的這個時點,彷彿在人們的浩如煙海的歷史記憶中,這更像是屬於曹家父子人生演繹的時代 。如今,無論是在戲劇場上,三國等影視劇中,還是名人傳記書本上,曹家三父子的故事都記載良多,說起曹植七步詩的故事也都能娓娓道來。

所以今時今日,這個與之息息相關的名字更是不會被歷史所湮沒。他的一生雖然只有四十一年,卻也不凡精彩,從一個不慕世俗、風流倜儻的翩翩公子到成為從徵廝殺、視死如歸的鐵血硬漢,再到成為身處詭譎朝堂卻不為權位誘惑的王位爭奪者。

他也像平凡普通的人一樣經歷著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人生,卻又給歷史留下了他與眾不同的獨特,純真而又率性,英勇又不乏忠厚。在這紛亂的時代,他心懷如蒼穹一般遠大的志向,卻經歷著宛如浮萍一般不安的命運。他便是曹操和卞氏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曹植,字子建,世稱陳思王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曹植

曹操戎馬一生,一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同樣身為曹操的兒子,曹植為何能脫穎而出,深受曹操的寵愛?一度把他作為曹家事業接班人來看待,匆匆歲月,也不過十餘載,事情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身處侯門權貴之家,曹植為何處處掙扎,內心飽受折磨?

此外,曾經無不令曹操欣喜滿意的曹植,如今的行為舉止卻讓曹操一再的失望,甚至徹底地絕望。這都要從曹植出生到太子之爭失敗的這段前半生說起。

生就不凡,備受期待

當曹操在忙於濟北、壽張等地作戰時,隨夫從徵在軍中的卞氏的產期日益將近。終於,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仲秋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在東武陽的曹宅內,侍女們進進出出,忙上忙下地迎接著一條新生命的到來,似乎是這個新生兒的降臨預示著曹氏一切都會有一個好的開始。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這年冬天,曹操在濟北成功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收服“青州軍",曹操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支數量頗大的軍隊,並且坐擁了兗州這塊更大的地盤。曹操為這個兒子取名“植”:寓意種植下所有的希望,其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儘快結束所有的戰爭,建立一番豐功偉業,還天下百姓一個安樂的太平盛世。

深得父寵,太子人選

在曹植出生的第二年,曹操便將兗州治所遷往甄城,並舉家遷移於此定居。在甄城,幼年的曹植一直跟隨母親和哥哥子桓、子文在家,而父親曹操則出征在外徵事頻繁,鮮少在家。在曹植童年的記憶當中,父親也顯得陌生,卻也渴望父親的懷抱。

曹操為報殺父之仇,一再外出征伐,卻遭遇張邈、陳宮的反叛,甄城一度陷入危機。經歷過甄城這次內憂外患的生死攸關,曹操便打定主意讓曹家子弟從小就接受訓練,掌握騎術射箭。同時,曹操又特別強調讀書,曹操常說:“今處非常之世,不讀書不能明理”

。為了曹操心中對未來更大的構想打算,曹家子弟更是需要文武兼備,騎術射御樣樣精通。

建安元年,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此時已擁有北方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時年,曹植五歲,隨父母遷居許都。曹植自小天資聰穎,才十歲出頭,便能吟誦《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都曾廣泛涉獵。他才思敏捷,談鋒健銳,面對曹操每每提問常常應聲而答,出口成章。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這年秋高氣爽的九月的一個清晨,曹丕兄弟眾人手捧竹簡候在曹操的臥室外面。是日,曹操起身後便問及諸子的功課,詢問侍在一旁的曹丕有無教諸弟課詩?曹丕一邊點頭,一邊看向諸弟,看著嘴裡嘀嘀咕咕的三弟曹植,便向父親回稟說:“子建近來看了不少的書。”

年方十歲的曹植,一臉沉著卻掩蓋不住尚存的稚氣。脫口而出清晨剛讀到的《孟子》中的文句:

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捨生而取義……

引得曹操拊掌稱好,曹衝、秦朗、何晏等亦拍手稱絕。而曹彰卻不想讀書,不慕聖道,曹操頗為惱怒,道匹夫之勇,有何之貴?

是日,有一巨象將西面的城牆踩爛了,曹操心下疑問道:“北地怎無此巨象物種。”

《孟子》曰:“周公驅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南方之象或是中原遷去的。曹植出口成章,應聲而答,曹操當即大悅。

自官渡之戰後,袁紹戰敗,曹操佔據鄴城,便立即舉家由許都遷往鄴城。此時曹植已經十三歲了,早已身名在外。曹植自在袁府見識到甄氏出塵的容顏後,才思鵲起,不由來了興趣,接連有了佳作,篇名《九華扇賦》、《感婚賦》等。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建安九年十二月,曹植時年十四歲,隨著曹操個人權力的不斷加強,他的野心也不斷膨脹,在為漢家收服天下的同時也不忘奠定曹家的基業,而最關鍵的便是曹家事業要後繼有人。在曹操心中一直被當作曹家繼承人培養的曹衝逝去後,也把曹操最大的希望帶走了。

文采出眾,生性仁厚的曹植就逐漸出現在曹操的眼中,相比之下,曹操對他尤為寵愛。

讓曹家男孩帶兵出征,這是曹操培養曹家子弟的一項必修課程。這年,曹操進攻平原,袁譚逃奔南皮,曹操決定這次帶他出徵袁譚。

建安十六年正月,漢獻帝封曹操食邑三萬戶,曹植等人各食邑五千戶,曹植封為平原候。曹操還專門為曹丕、曹植分配官屬,妙選文學。邢顒為平原候家丞,選邢顒為曹植官屬是最合乎曹操心意和標準的,邢顒等人絕非等閒之輩,曹操將最好的人才給平原候當家丞,可見曹操對曹植的關愛遠超過其他諸子。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建安十七年,曹操率領眾將同登銅雀臺,曹植作賦神思敏捷,下筆千言,讓曹操刮目相看,甚為欣喜,曹操對曹植的寵愛就像夏季的氣溫一樣持續上升。自上次論封候爵之後,曹操又徙封曹植為臨淄侯,且這次徙封的曹家子弟就惟有曹植一人,在眾人的眼中,這就是他是競逐太子之選的信號

兄弟相爭,儲位考驗

曹操平生雅好詩書文集,在朝可以為相,跨馬可以為帥。雄才大略的父親在曹植的眼中是最大的榜樣和英雄,對待父親懷有無上的敬意。曹植願意為父親南征北戰,為曹家事業響應父親的召喚,自我砥礪,更願意付出一切達到父親的標準,得到父親的肯定。他爭立太子的最大動力,便是隻有當上太子,才能繼承父親的功業,一切的政治理想才能付諸於實施。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忽略了哥哥的感受,輕視了權力對人性的誘惑,在所有人的眼中也都認為他與哥哥在爭寵。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建安二十一年春天,曹操西征回來,天子加封曹操為魏王,曹丕和曹植爭太子的事也表面化來,令曹植內心不安。自建安元年迎漢獻帝於許都以來,曹操的地位不斷攀升,長期以來他一直在考慮的立太子問題也迫在眉睫。一直以來,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消息傳入他的耳中,丁儀、丁廙等人極力推薦子建,同時,也有很多人為子桓說話,他們明敲暗擊,差不多是子桓為長,要警惕袁氏兄弟相爭的悲劇。

曹操早已看出他們兄弟之間在相爭,在他看來,這都無傷大雅,他都能擺平。曹操考慮的是在兩個兒子中哪一個更合格,他更看重的是在這亂世,做事要有魄力、遇事有決斷,才能真正坐穩曹家的江山。只是事態的發展之快,超出了曹操的預料之外。

  • 先是臨淄侯與五官將甄夫人行為可疑的流言惹得曹操大怒;
  • 接著,曹植的夫人崔氏高傲虛榮,仗著曹植深得曹操的寵愛,便不把曹操制定的法令放在眼裡,出入行止頗為張揚,曹操怒不可遏,當即下令處死。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崔氏之死對曹植的刺激很大,崔氏雖不賢淑卻也罪不至死,曹植認為是自己的太子之爭殃及與她,陷入極度的痛苦和自責之中,只能縱情於喝酒,一手造成了私闖司馬門事件,有關曹植的壞消息接連傳來,曹操稍微平息的怒火又被重新點燃,在曹操的心裡隱隱的疑惑又逐漸明亮起來,這個行為不檢,屢次犯法的兒子絕對不是一個能承擔家族重任的樣子。

曹植外表放任不羈,骨子裡卻是一個思想正統的人。他寫的《畫贊》對那些道德君子推崇備至,堅守王道教化,一介文人做派,在這紛亂的時代成不了什麼氣候。相比之下,曹丕沒有負面的傳聞,近些時候內斂低調,務實勤勉才是真正能夠接下重任的太子人選。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子詔曹操冕十二旒,曹操當即立曹丕為太子。等曹操冷靜下來後,想到子健不會平白無故的私闖司馬門,莫非其中有什麼隱情,但太子已立,大局已定。或許是出於寬慰曹植的失意,曹植是曹家子弟中惟一的“萬戶侯”,曹操並沒有因此事將他治罪,也沒有讓他到臨淄就國。

或許,曹操對曹植的心未死,差的只是一個馳騁沙場,建功立業,力挽狂瀾的機會。終於,曹植等到了父親的召喚。樊地告急,曹操急命曹植前往營救曹仁。

太子曹丕聞訊,意欲為他踐行。父親的信任,哥哥的諒解,讓曹植甚為寬慰,信心倍增,興高采烈的前赴太子為他而設的家宴。酒過一巡,曹丕向他盡訴衷腸,表達心意,讓他向子文學習,一戰告捷,凱旋而歸。不一會兒,朦朧中一位婀娜多姿的身影從帷幕中走來,居然是甄氏

!手足無措的曹植在大哥的陳情下讓甄氏為曹植敬酒,就這樣也不知過了多久,也不知為何今夜的酒特別醉人,他的眼睛逐漸模糊,意識也逐漸喪失。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終於,遠處告急的馬蹄聲急速傳來,曹操急令到,命臨淄侯馬上動身,等來的卻是曹植醉不成行,曹操震怒,念及軍情緊急,曹操只好派徐晃去解樊城之圍。待到曹植酒醒之後一切已成定局,他錯過了惟一的機會。此時的他或許不知,他個人的從軍生涯也到此結束,再也沒有機會親臨戰場,此生只能在詩文中夢想上陣殺敵。至此,他真正徹底喪失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堅定了曹丕作為曹家基業的接班人,而為他清掃帝王之尊路上的一切障礙,開始動手為他鋪路。第一個目標便是楊修,鋒芒畢露的楊修早已是曹操的“肉中刺”,意欲除之。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曹操整日操心與吳蜀之間的較量,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這天,曹操的大限已到,王位空懸,兄弟之間嫌隙已生。

曹丕肩有守護鄴城的重任,不能貿然離開趕往洛陽。隨即,得之父喪的曹植悲痛欲絕,在母親的囑咐下急忙趕往洛陽,此時,最先趕到洛陽的曹彰勸慰曹植現在局勢未穩,要收拾心情,商量對策,曹彰興許覺得父親臨終前將他調來洛陽,意欲扶立三弟曹植,亦或許曹彰早已不滿大哥曹丕的一貫做法,不想讓曹丕即王位。

老天爺再次把機會賜予曹植,只要他首肯,與曹彰合力,目前的局勢瞬間就可翻盤,登上那至高無上的寶座,現下機會就在面前。可曹植聽到曹彰說的話,卻不假思索的拒絕了,袁氏兄弟的悲劇就在眼前,試問他怎能忍心看到曹家事業毀於一旦,他退卻了。

這場權力之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給他帶來了太多的啟示和教訓,在他的心裡早已認命了,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並不想兄弟相爭,毀掉曹家,這便是他心裡一直最大的矛盾。著眼於大局,著眼於未來,他只能選擇放棄,“以天下讓”。秉性仁厚的他可能沒有預料到他的選擇,給他們都埋下了禍根。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一直為曹操所喜愛,為何最終與帝位無緣?

一切都已塵埃落定,曹丕繼立了王位,此後再無勢均力敵的對手覬覦這方寶座,也再無後顧之憂。而曹植失去了雄才大略的父親,他身後巍峨挺拔的大山此刻轟然倒塌,曹操的逝去不僅帶走了他一生的景仰,也帶走了他一生的希望。從此以後,他將獨自面對蒼老慘淡的人生。

綜述

東晉時期的謝靈運曾說過:“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曹子建自幼就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他的才華像皓月星輝一樣令人驚豔,格外受到父親的寵愛和賞識。同時,在父親曹操的眼中,他也看到了父親對他隱含的期待。楊修、丁儀、丁廙等都慕名而來投靠,或為榮華,或為情誼為他堅定的謀劃,可在這場世子之爭,太子之爭,甚至是帝位之爭中,他輸了。縱觀曹植的這一生,筆者認為曹植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有這幾點:

  • 第一點:曹植只是曹操的幼子,而大哥曹丕是長子,自古立嫡立長的封建禮法傳統早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跟隨曹操的大多是接受漢儒薰陶的文臣武將
    。雖說,曹操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可賈詡之流的勸說,難免少不了權衡。再則,袁紹寵愛幼子袁尚,廢長立幼以致兄弟鬩牆,袁家大勢已去的悲劇就在眼前,這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讓眾人不免顧慮。
  • 第二點:曹植秉性仁厚,儘管有生在權貴之家不免爾虞我詐的無奈卻仍不想看到兄弟相爭失和的局面,他不想踩著鮮血,昧著良心,登上太子寶座。原先天真的曹植一味的迎合父親的旨意,而疏忽了哥哥的感受, 曾經天真的以為兄弟之間首以家業為重,不拘小節。然而,一路以來,曹植看到的盡是爭鬥,陰謀,陷害和手足相殘,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灰意冷,在爭奪之路的最關鍵時候,多愁善感,不由得萌生退意。
  • 第三點:曹植面對自己傾慕、相知的人成為自己的大嫂,鬱鬱寡歡卻只能縱情於詩酒,一再行為放曠,令曹操對他一次次的失望和不滿,他也變得心緒鬱結,患得患失。最終,他真正喪失了父親的信任。而此時,他的大哥曹丕在司馬懿的輔佐下,在父親面前展現出相當出色的政治軍事才能,扮演著孝順仁厚的形象,博得了曹操的最終信賴。

曹植為文壇而生,與文學作伴,他一介文人做派,奉王道教化,他仁厚善良的性格,重手足之情,註定在這亂世成就不了王侯霸業,做不了像曹操這般果敢狠辣的人,也註定了他權力之爭的失敗,與帝位無緣。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曹植傳》、《曹植紀事》、《曹子建評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