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對道德經有什麼理解?

職場駿馬


談點對道德經的粗淺理解和學習體會:一是道德經是一部哲學經典。通篇各章節都充滿著辯證法,大小、多少、正反、始終、陰陽、生死、盛衰、否泰等等。二是道德經是一部治世經典。治大國若烹小鮮,提倡無為而治,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何為君、如何為臣、如何治國、如何御民,皆有所言,而且用詞凝練、寓意深刻,正所謂大道至簡。三是道德經是一部修身經典。提倡做人要謙虛低調,後其身而身先;教人要明善惡、知寵辱,要修德、明道,懂得示弱,以柔克剛。四是道德經是一部兵法經典。提倡不輕舉戰事,兵者,不祥之器。強調用兵要懂得用奇。強調哀兵必勝,要求懂得示弱。


左詩右香


點擊“關注”,探討更多對於《道德經》的理解!謝謝!!!


《道德經》,通篇皆為經典!!!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6-30 11:31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民 之 飢 , 以 其 上 食 稅 之 多 , 是 以 飢 。民 之 難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為 , 是 以 難 治 。民 之 輕 死 , 以 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輕 死 。夫 唯 無 以 生 為 者 , 是 賢 於 貴 生 。

老子精闢的指出了存在政治生活以來所有的問題所在。上,與民,成為了對立關係。

前段時間有個很火的電視劇,講的是政治鬥爭、權謀之術,名字卻是《人民的名義》。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老百姓之所以餓著肚子,就是因為統治者不管民眾的死活,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奢華的生活,所以使勁抽稅,幾乎榨乾了百姓的血肉。歷朝歷代凡是產生大的社會動亂,有個基本的前提就是百姓民不聊生,統治者窮奢極欲。

《晉書·惠帝紀》: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矇蔽皆此類也。

2006年,中共中央取消農業稅,是流芳千古的英明舉措。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百姓之所以難管理,是因為統治者只在乎自己的政治利益,要麼勞命傷財,要麼窮兵黷武。隋煬帝暴政等等歷史典故,數不勝數。

為人民服務才是根本。“伏羲”,之所以叫“伏羲”,就是服務於人民。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為何“民不畏死”?就是因為活著太艱難。遠的因諸侯征戰搶抓壯丁而演繹出的“木蘭從軍”的故事暫且不說,清末的軍閥割據,老百姓命如草芥,猶如昨日。

如此那般的“上”,卻是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只有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最重要的領導者,才是賢良而且被百姓愛戴的領導者。

為人民服務,才是根本。


新風堂堂主


《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兩篇。

道字,是一個首字或是叫人的思想+走車,寓意“知行合一”。而道字的寫法,是先寫首,後寫走車,就是說,先有思維,再有行動,才能稱之為道。

道經告訴我們自然規律,德經教會我們該怎麼去做。因此,5000字的《道德經》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知行合一,要有為有不為,無為而無不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法地,地發道,道法自然”。做人做事者,需要砥礪初心,順應規律,因勢利導,有為無為,再加上對世界萬物和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好好活著,用心活著,為百姓蒼生活著。當彈指一揮間後,我們可以為這個世界創造點什麼,啟迪點什麼,留下點什麼,需要認真思考。就像學習《道德經》一樣,用有道有德的、善的、好的、正能量的“知行合一”,去帶給自己成為,帶給別人溫暖。

來了,“鼠”於我的2020。願凡為過往,皆為序章,美好的遺憾都是未來成功的鋪墊。加油,拼搏奮鬥的2020,“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馬上就辦,真抓實幹”。從內心深處傳來一個聲音:2020,“鼠”你最強,“鼠”你最棒!與大家共勉,順祝新年快樂!頭條越辦越好!



西安好好男人


《道德經》共81章,分為“道經”(第1—37章)和“德經”(第38—81章)兩個部分。

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道經”與“德經”在內容上並無截然分野,兩部分內容常常交叉並述,有時還略嫌同義反復之贅。而且,用了大量篇幅講述聖人治天下的道理。

因此可以認為,《道德經》全書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怎樣認識世界及其客觀規律。是對天道的認識;二是怎樣修行入聖。是對人道的認識;三是怎樣治理國家。是對王道的認識。遵天道,厚人德,治天下。這三者之間的邏輯關係是:遵天道為大前提,厚人德乃小前提,天下治是結論。

由此看來,老子並非史上所傳遠離政治的“避世隱者”,而是“胸懷祖國道江山,放眼世界德天下;崇尚自然齊萬物,關注生命愛人民”的“創世道祖”。

《道德經》全書反映了萬物並作的世界觀,見素抱樸的人生觀,道法自然的認識論,無為而治的國策論。從它對人性關懷的角度看,與其說它是道典,不如說是國策;與其說它是哲學,不如說是人學。

這是我對《道德經》的總看法。供參考。





來世紀


你說的很對,無為而治,長久以來被人誤解。以為不需要做什麼,就可以達到治理的效果,那麼真有這等好事嗎?還真有,而且是超出自己認知範圍內的大作為,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是以無為的方式達成,無不為的目的。但又不是人們常認為的無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理論上的解釋很難說明問題,那就說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

很多年前從電視報道中得知,白色汙染的垃圾袋埋在地下200年都不腐爛,會造成地下土壤的汙染和地下水的汙染,從那時開始就暗自下決心, 能少用一個就是一個,漸漸的養成了習慣,平時包裡總放一個重複使用的塑料袋,曾經有一個塑料袋兒用的最長時間的是兩年。這樣一堅持就是很多年,其中會遇到別人的不屑、挖苦、譏諷、表揚等等,都不足以改變初衷。

直到有一天,與一位老師給他的父親買藥,藥店提供的塑料袋我倆都沒有要,拿在手裡邊聊邊往回走,也談到了白色汙染的問題。不日,國家出臺了限塑令,小事和大事之間有聯繫嗎?很多的經歷,讓人不得不去探究內在的聯繫和原因。

道德經第54章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意思是說一個個體生命心念長久的停留在哪個層次,在對應的層面,就會開出來至善無私的花。換成我們現在通俗易懂的話就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而且是“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提到的聖人,是恢復了人性本來的至善至真的自然人,像天地精神的無私大愛迴歸。

把善良養成一種習慣,處理事情時不再刻意升起“我在做善事”的念頭,這樣的無意識,才是老子說的無為,那麼玄妙之事的發生緣起,追根溯源會發現是人至善的心念,就是妙門,一念一世界。離開了善良的底色,念頭很容易出現偏差,也就看不到“妙有”的出現。


漢字在人間


《宇宙與人類真實歷史》

我們這個宇宙實際是多時空的物體,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生命體,是宇外大智慧造就。同時同地有許多空間同時存在,每個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龍鳳麒麟等等其實就是其他空間生命。

高層空間的人,我們稱其為神佛仙道等等。低層空間則是鬼類古人叫陰間,我們人生存的三維空間叫陽間。研究懂了都是科學不是迷信,所以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當今科學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提出多維空間理論,特別量子學更是發現宇宙是有思維的,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所以提出平行宇宙理論。

哪個民族都講神用泥土造人。其實是高層空間的泥土,在高空間造就然後放到地球表面三維空間中,在給我們加上這個肉身,同時怕人類太聰明瞭做惡,所以把人大腦封閉百分之八十多,眾多本能特異功能也封閉,只有修練提高道德才給打開大腦與本能。

人類的靈魂多是犯天條被打下來的,給人一個機會讓人修練提高道德再返回家園才是人生目地。所有正的宗教都同理。也就是高層空間不同種族的神類仿照自己形象造就地球上自己的種族人體形象,而元神靈魂多是各層空間犯罪的神類生命。

所以人類才是地球之主,一切動植物都是給人類造就,吃用欣賞玩的。大陸板塊是運動的,天災人禍沉入海底,所以海底有城市遺址,新陸地高層生命再給造就新物種。那個進化論能把人騙死。什麼都是不解之迷。

地球也是給人造就的,把高層空間垃圾塞進地球裡做為人類的能源,煤礦就是高層空間樹木,石油是高層空間的動物屍體。這也是科學不解之迷,因為地球上根本沒那麼多動植物與形成的條件,必須把眾多動植物突然聚在一起,塞進地下高壓高溫才可,否則爛掉。…

中國古體字實際是高級生命傳給人類,目地講清宇宙,使人提高道德返回去。那麼豐富語言只能講清一點,因為人類思維必須有時空概念,而宇宙到一定境界無時空,比如宇宙之外就如此,中國文化卻知道,比如混沌、太虛空無等等。刪改漢字那是最大破壞文化。

許多人問為何看不見外星人?它飛碟早突破空間的飛行,比如它進入一個無時間的空間,去哪裡一瞬間,快的無法想象,所以才能星際旅行。人家走的是封閉高速,你走的泥路,當然看不見人家了。許多磚家講飛碟什麼空氣動力學等等,聽了可笑。

(歡迎轉帖)


真理再現人間


就是守一個底線

舉一堆例子不如找把尺子量量自己

道德經就是一把尺子

然後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然了

所有的理論

都需要有忠實的踐行者

所以可以看出

目前無聖賢

我輩也就讀讀書而已


松樹lasabc


道德經是關於自然界、 人類社會和人們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精典著作。它代表了人類文明史上最先進的文化,也是最大的文化。其主要內容是教化人類:以道治國,以德處世。目的是協調關係,化解矛盾,最終實現天下定(世界人民安定團結)和長生久使(世界人民和平共處、持續發展)。這就是老子撰寫道德經的根本原因,也應當是人類文化的終極目的。正因為如此,所以道德經是指導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永不過時的不二法典,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一詳請參見張暱施《太上真言譯點》


音形世界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 到現在為止,我在上海書城等大型書店中未看到一本正確翻譯《道德經》的書; 也從未聽到對《道德經》的正確解釋。《道德經》的核心內容是對太極圖進行解釋、評論、歌頌和讚美的。如:二十二章,”曲則全……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老子從曲、枉、窪、敝、少、這五個方面說明太極是由弧線構成,簡單明瞭。“多則惑“是批評把八卦畫在太極圖上是畫蛇添足,將簡單的變為複雜的,使人迷惑。又從五個方面將太極圖人格化,形容太極圖象一個完美的人。”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 誠全歸之“:盤古氏等十六個聖人創造發明的太極圖的內容是人文頂級科學學問,哪能用語言一時半會說得清楚呢?人文科學學問的所有內容確確實實的全部包含在裡面。三十九章反覆強調:只要人們利用太極圖,就宇宙和諧,人們不用太極圖,就天塌地陷。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慾”。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錄:

一、無為而治

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三、不進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國如烹小鮮

六、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嗇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十二、為之於未有

十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十四、強行者有志十五、處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則全,枉則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二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十一、無之以為用

二十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二十三、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二十五、禍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損有餘而補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