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國研製原子彈的時候,有一臺現代家用電腦,會有多大幫助?

可以很確定,如果有一臺現代家用電腦用在當年研製原子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絕對能夠提前不少時間研製成功。1964年,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試爆,而我國的核武器研製在1950年鄧稼先回國後開始起步,1956年第一次被列在十二年科學技術發現計劃,1960年毛主席發出準備動用8年時間造出原子彈的號召,前後歷經了14年時間。我們經常聽到的消息就是,我國原子彈是研究人員用計算尺和算盤一點點把原子彈算出來的,那麼這個消息是否真實呢?

如果我國研製原子彈的時候,有一臺現代家用電腦,會有多大幫助?

實際上我國在原子彈研製中確實使用了計算尺和算盤,但是這隻參與了其中一部分工作,其中還有一大半的理論基礎運算是通過手搖計算機和電子管計算機實現的。我國在1957年就開始對蘇聯電子計算機進行仿製,1958年成功開發並量產了第一部103型電子管計算機,1959年和1960年,又分別研製成功104型計算機和107型計算機。這幾款計算機的水平接近了當時西方先進水平,是我國獨立更生髮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成果。

如果我國研製原子彈的時候,有一臺現代家用電腦,會有多大幫助?

▲103型計算機

而這幾款計算機當時都參與了我國原子彈的研製,那麼它們的能力有多強呢?以104型計算機為例,它每秒鐘大概能做一萬次的浮點計算,而我們現在的普通家用電腦所使用的I5處理器,它每秒大概能做100億次浮點計算,而I7就更強了,每秒大概能做500億次計算。除了計算能力的不同之外,當時的計算機沒有顯示器,只能通過打孔紙帶來獲知計算結果,而現代家用計算機除了計算之外,還能夠利用各種不同的軟件進行3D建模和繪圖作業,這無論是對於原子彈的理論研製還是實彈製造都是巨大的幫助。

如果我國研製原子彈的時候,有一臺現代家用電腦,會有多大幫助?

▲華為鯤鵬電腦處理器

如果單從計算能力上看,一臺目前的家用計算機幾乎可以完全替代當時的紙條式計算機和各種算盤和計算尺,不僅可以省下大量人力,還可以爭取更多時間,我國的原子彈研製進度起碼可以提高兩年以上。但是原子彈除了理論研製之外,還有至關重要的核材料蒐集與提純,而我國由於鈾礦資源並不是十分豐富,在這方面也消耗了不少時間,直到1964年1月,武器級的高濃鈾235才在蘭州研製成功,因此即便核武器理論研製提前了,爭取到一些時間和人力物力去進行實彈研製,能夠提前的時間也可能最多在一年左右。其實我們能夠研製出兩彈一星,靠的不是一兩件工具,而是無數捨生忘死、默默奉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和技術工人!

如果我國研製原子彈的時候,有一臺現代家用電腦,會有多大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