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遇上报复性涨价其实是个假象

当初我们宅在家里,天天想着解禁后要干什么?买什么?吃什么?解禁后,都如愿了吗?

去了火锅店才发现,等待我们的是13元半份的土豆片,7块钱一碗的米饭,50块钱一盘小酥肉,10块钱一位的自助调料......


报复性消费遇上报复性涨价其实是个假象


去了喜茶,才发现最喜欢的那款已经突破30元了。


报复性消费遇上报复性涨价其实是个假象


你想着报复性的消费一把,商家想着报复性的涨价一把。


然而所有人都和你一样想报复性消费吗?商家也都想和海底捞、西贝、喜茶那样报复性的涨价吗?


未必。


根据4月10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住户存款余额87.8万亿元,人均储蓄大约6.3万元。看着6.3万确实不低,但是从银行的存款客户数看,其实是不到2%的人,掌握着81.20%的资产储蓄。这不是二八定律,这是2/80定律。即使没有任何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98%的中国人消费能力都不会很强。


人们不仅不会花钱,反而没命地存钱。


根据央行最近披露的金融数据: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共增加8.07万亿元左右,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


报复性消费遇上报复性涨价其实是个假象

(图:金融机构单月新增人民币存款(亿)来源:wind)


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一季度91天里,平均每天超过700亿存款涌向银行!


所以说,没多少人人打算“报复性消费”,只有人打算“报复性存钱”。



商家也都想和海底捞、西贝、喜茶那样报复性的涨价吗?首先说海底捞是不是针对疫情报复性涨价?


梳理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的海底捞南京金鹰世界店消费单,可以发现,在本次涨价之前,海底捞已经涨过一波价了。


从可以找到价格数据的菜品来看,从去年7月到9月,现炸酥肉涨幅最大,半份从14元涨到21元。疫情后,海底捞又迎来一次涨价,半份现炸酥肉再次涨价5元,道歉之后,酥肉降至去年7月的价格。


报复性消费遇上报复性涨价其实是个假象


2019年涨价未见诸报端,此次却掀起舆论风波,或是源于疫情让人们与堂食火锅分别一月有余,食客饱受相思之苦,一结账就对价格敏感起来。所以海底捞、西贝、喜茶涨价真的是没涨对时间。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也通过微信公众号致歉,称自己“这个时候涨价,不对”。


餐饮都是重资产行业,这次疫情餐让餐饮行业长时间没有现金流,确实非常的危险。既然如此餐饮行业就应该千方百计的增大现金流,盘活现有的现金存量和流量。涨价是一个策略,但并不是非得涨价才行。


从现金存量看,2019年财报表明,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56%和42%,账上有22亿现金,相当于7个月的开支,不存在非得用涨价来弥补疫情损失。


从现金流量看,海底捞目前的翻台率怎么样呢?2019年海底捞的扩张是很激进的,门店数将近增加了70%,但翻台率只是小幅下降,一线城市由5.1下滑至4.7,二线城市由5.3下滑至4.9,三线及以下城市由4.8下滑至4.7。


按这个翻台率下降的趋势,再考虑今年的扩店计划,年底之前的翻台率应该在4.5左右。即便考虑疫情的冲击,也不会低于4.3——如此严重的疫情下,在恢复营业十几天后,已经达到2以上的翻台率。在海底捞的经营指标中,一家店的翻台率只要保持5左右,就说明周围还能再开;一个城市A类地段翻台率降到3,才算是触及到底线。


所以从现金流量看也没有涨价的必要。


谁让人家是海底捞呢,餐饮行业的大IP,你会发现越是敢涨价的,都是那些餐饮的大IP,那些网红餐饮企业,比如让任正非从想自杀到微笑的西贝,比如喜茶。真正的小餐饮,其实都在靠降价求生存的。


报复性消费遇上报复性涨价其实是个假象


我家附近的商家都在疯狂促销


为什么涨完了价,又道歉,再降价呢,我觉得很可能是他们发现自己的客户忠诚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


麦肯锡在去年底发布了一份《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有60%的受访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报告指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跟前几年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大家更注重高性价比,也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开支。


阿里大数据显示,“新中产们”平日里喜爱的高端护肤品、高档红酒的销量都在大幅跳水。那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把中国加速推向一个新的消费时代,会有越多消费者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因为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


或许就像很多人预言的那样,中国会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开始排斥过度的包装、颜色和款式,追求价格适中、功能够用的基本款。不再从过度消费中获得满足感,也不再需要通过物品来彰显个性和地位。极简生活的理念开始流行,很多人在做“断舍离”。


这已经不是经济状况好坏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消费观念和习惯发生了一次转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