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乾隆拒絕英國,如今,英國拒絕中國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歷史上的今天

二百年前,乾隆拒絕英國,如今,英國拒絕中國

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來中國,請求乾隆皇帝開埠通商。乾隆皇帝嚴詞拒絕,並給英國國王回信說:

“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可見,乾隆認為此事不值一提,通不通商對中國影響不大,只是祖制從未有與藩屬國平等通商的先例,因此斷不可行。

在中國與藩屬國的傳統中,一直都是中國拼命賞賜來使東西,以保證自己的天朝大國形象,乾隆雖未賞賜,但是亦表現出了大國風範,即允許英國學習天朝的禮法,可是轉瞬間就說,你學了沒用,可謂是無情地諷刺。

二百年前,乾隆拒絕英國,如今,英國拒絕中國

今日的歷史

2020年,中國科技飛速發展,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的擔憂。

這一次,歷史彷彿在重演,英國對中國的友好通商要求提出了拒絕,表示不需要中國的5G技術,英國有更高端的通訊技術,效仿二百多年前的中國,關上了國門。

感悟

歷史從來都不盡相同,但又經常重演,這是因為人心依舊。

《壇經》中說: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正因為如此,歷史上總是上演重複相似的情節,以史為鑑的目的就在於找出相似中的不同,以達到未卜先知的功效。

二百年前,乾隆拒絕英國,如今,英國拒絕中國

就事論事

二百多年前的中國拒絕的是世界,而如今的英國卻是在聯合西方國家,拒絕中國。

對於這一點,我們應理性看待,不要把自身放在世界的對立面,應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的合作。

歷史證明了,國家之間的交流絕不會消失,要麼是和平通商,要麼是武力開埠。我們當然希望是前者。

今天,中國已經做到了以史為鑑,不再拒絕交流,與此同時,還在積極從歷史中找尋辦法,比如儒學中的和而不同的處世原則就被應用到了外交方面。

總之一句話,多學點歷史吧,一切答案都在已寫在了歷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