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的首個長假,我們太需要這樣一部電影

有去年《我和我的祖國》成功在先,作為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鄉》自然有許多經驗可供借鑑。依然是全明星導演和演員陣容,分成五個各30分鐘的短片,由每位(組)導演執導一段,和《祖國》屬於同樣的配方,不同的味道。

但這一次,《我和我的家鄉》不再有宏大歷史背景的限制。如此一來,感覺每個導演都能放開手腳,顯得更加自如。五個短片都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導演各自鮮明的風格,就是明證。

作為一部顯然想在國慶和中秋假期凸顯喜慶氛圍的電影,能看出來《家鄉》的一個要旨,就是全方位地展現過去幾十年來中國鄉村的變化和新面貌,既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也是讓更多人回去建設家鄉的一種鼓勵。而幾位導演也十分巧妙地把農業、醫療、教育、旅遊、創收等在農村方方面面的切實生活問題,用喜劇的方式給演繹了出來,並不生硬違和。

五個短片選擇的五個地點,顯然也是經過周詳考慮的安排,浙江、陝西、貴族、東北和河北五個家鄉,正好代表了“東西南北中”的中國。

當然,雖然同是喜劇,由於導演風格和偏好的不同,五個短片也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和韻味。

疫情之後的首個長假,我們太需要這樣一部電影

陳思誠的《天上掉下個UFO》,看似有關科幻,其實還是他近幾年來最拿手的懸疑探案。王寶強和劉昊然組合一出場,再配上始時響起的《往事只能回味》,唐探組合彷彿立刻穿越過來。對於這些年日漸火熱的鄉村生態旅遊,既有反思,也有暢想。

疫情之後的首個長假,我們太需要這樣一部電影

徐崢的《最後一課》在五個短片裡最是催淚。通過為老師重現當年的“最後一課”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有點像《再見列寧》),把鄉村生活(尤其是教育)前後20年的變化很自然地展現了出來,濃濃的師生情也在這次“昨日重現”中無形流淌開來。最後絢爛的彩色教室出現的一幕,相信很多人都止不住地流淚。

疫情之後的首個長假,我們太需要這樣一部電影

鄧超和俞白眉的《回鄉之路》,在立意上與《最後一課》有幾分神似,都是通過回鄉這件事,去描寫這些年來的農村鉅變,而且同樣也把重點放在了教育這個核心問題上。在敘事上,鄧超巧妙地設置了一個懸念,從鄧超飾演的喬樹林這個人物一登場,每個人都不自覺地設想這個人是一個滿嘴跑火車的騙子。當最後真相揭曉的那一刻,我們便會對自己刻板的偏見感到慚愧。

疫情之後的首個長假,我們太需要這樣一部電影

最後收尾的《神筆馬亮》,是五個短片裡“笑果”最突出的一個。像導演閆非、彭大魔的兩部前作一樣,《神筆馬亮》極其巧妙地運用了誤解和錯置的手法,用簡單的一兩個設定就讓笑點密集地爆發,其中人工表演斷網卡屏的梗,絕對是全場最佳,三度出現,每次都是全場爆笑。

更加難得的一點是,通過馬亮這個人物“棄學從農”的義舉,很好地挖掘和表現了鄉土之美,那些過去我們認為只能在象牙塔裡追求的美,其實就在我們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當中。當我們跟隨著馬麗的視角,看到馬亮在牆上創作的壁畫時,才真正明白了馬亮下鄉的價值與意義。當我們發現那些畫與真實的人和景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時,方能體會鄉村的自然活力和人情淳樸之美,才是我們真正懷念和喜愛家鄉的原因。

疫情之後的首個長假,我們太需要這樣一部電影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還是甯浩和葛大爺合作的《北京好人》。這個短片的人物和故事與《北京你好》一脈相承,葛大爺演的張北京依然是那個又貧又痞的熱心市民,那些帶著幾分私心的表情和小動作,比如第一次表舅來找他借錢時,假裝無事地扣上電腦、扔掉存摺,最後還不忘把垃圾桶往桌底底下踢進去一腳,瞬間演活了這個人。

和《北京你好》一樣,甯浩再度用十分高級的手法表現出了在迅速發展的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既是物質條件方面的,更是思想觀念層面的。而張北京的轉變,也正是因為被表舅的淳樸和古道熱腸所感染。

從去年口碑頗佳的小成本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裡走出來的張佔義,這一次再度以本身姿態,演活了一位河北大叔。從最初略顯羞澀笨拙的語言和舉動,到跟著張北京耳濡目染後“自學成才”的“表演”。在病房裡當著警察的面,表舅一番有樣學樣的“表演”,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肩上的舉動,瞬間擊垮了我們的心理防線。張北京也從這一刻開始,從一個更功利的“城裡人”,開始變回一個更樸實的“村裡人”。

對於五個短片的登場順序,當中也有一個節奏變換的講究。五個短片,大致是先揚後抑再揚,也就是先喜後悲再喜,最終以濃烈的歡樂氛圍收場。在這一點上,也可見擔任總導演的甯浩的巧思。

整體而言,每個短片都有點笑中帶淚的味道,在傳遞歡笑之餘,也傳遞溫暖和感動。在疫情之後,我們的確都需要這樣一部電影來融入節日的氣息當中。說起來,我真的太久沒有看到電影院像這兩天一樣人頭攢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