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真正厲害的人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就是射箭。周朝有所謂六藝的教育,一般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射箭便是六藝中的一藝。

那時候,人們通過練習這些技藝來修養品德。孔子曾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於道”,必須要“據於德”;要“據於德”,存心是仁;用什麼來修學仁道?練習德行?要“遊於藝”。

也就是說,要追品德修養的更高境界,先必須要通過練習技藝才行。

比如孔子說的射箭,在當時,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軍事的用途,講究殺傷力;另一種是習禮,講究的是一種提升自己的修養和交流藝術的禮儀。孔子說,其實是指第二種。

也正因如此,六藝裡面的“射”與軍隊戰場上練習的射,應該是不同的才對。射禮的練習中,一般是把一塊布掛起來,作為箭靶後面的背景,叫做射侯,其實就是箭靶,然後當中用獸皮作為靶心,比賽的時候就看誰能射中這個靶心。

孔子所講的“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指練習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為每個人的力氣不同,古時候就有這樣的規矩。雖然這門技藝確實也要求精益求精,要命中目的,但是因為這種練習是用來修德行的。因此不需要顯示很強的武力,所以射箭比賽時,並不崇尚射穿皮革。

這很有點我們現在所說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意思。

孔子為什麼強調這個?很可能是,當時“射不主皮”的禮儀,已經被人們拋棄了。因為在孔子出生前和他出生後的那個年代,國家之間,常常打仗。打仗的年代,自然崇尚強力,射箭比賽的目的就會跟以前不同,反而講究起貫穿皮革來。這樣,其實是把原來的周禮給廢棄掉了。

前面的章節中(君子之爭,學無止境),孔子在講射箭之禮說過,射箭比賽,登臺先要相互揖讓,比完後,要再次揖讓,一起喝酒。比賽射箭的目的,不是為了相互角力,而且是為了切磋技藝。到了本章,則強調,射箭不要靠射穿靶心,來彰顯自己的力大,這反而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想來,可能是比賽射箭時,有人把箭靶射穿了,孔子看見了,便隨口感慨了這麼一句。因為在孔子看來,觀射禮,應該從道德、品性和修養的角度去觀察,這是比力氣更重要和更高要求的衡量標準。如果能在競技比賽中都能注重修仁養德,不爭強好勝,禮儀也就在其中了。

本文為《古爾讀經典》之《古爾讀論語》系列第51篇,更多內容,請關注本頭條號,查看文章列表。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