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身死,孔明難安,慘到鑄像而跪!蜀人指出,你不冤

魏延身死,孔明難安,慘到鑄像而跪!蜀人指出,你不冤

先來說說,魏延到底忠不忠。

魏延有過不忠,兩度叛主,問題在於,魏延兩度背主都是為了投在劉備帳下。奪城帶兵來投,這樣的人才,不說劉備,就是曹操也會搶著收留的,甚至加以重用,劉備識人之能甚至要勝過曹操與孔明,自然是欣喜若狂的。

事實證明,魏延歸順劉備後,非但不“反”,反而很“忠”。有事例為證,曹操在兵出斜谷時,魏延引伏兵而來,曹操陣前高官厚祿利誘,魏延不為所動,張弓射箭打掉曹操一顆門牙,曹操只得狼狽而逃。而這一箭也讓魏延名垂千古,成為蜀漢唯一一個傷過曹操的將領。

諸葛亮後來為了完成夙願,勉強六出祁山伐魏,最終病逝五丈原。而其中,魏延一直追隨諸葛亮麾下,沒有半點退縮,也沒有半分變節之跡象。

忠義之士,在三國裡不愁下家,那魏延有多強?

魏延在劉備平定西川的時候追隨備入蜀,在劉備攻略蜀地的時候不但提出了很多的建議而且還帶兵屢建奇功,被提拔為牙門將軍。劉備在漢中之戰後,自立為漢中王,遷都於成都後,想要選拔一名將領讓他鎮守漢中,嚴防敵國的進攻。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張飛會擔任此職位,甚至張飛自己也認為自己一定可以擔任這個職位。不過,劉備卻提拔了魏延擔任這個職位,封魏延為鎮遠將軍,兼任漢中太守職位。漢中有多重要?直接與曹操硬扛,魏延能差得了?

然後的問題的就是,諸葛亮為何要斬魏延?

熟讀演義,我們就會發現,在小說中,文武雙全的人簡直鳳毛麟角,大多數謀臣與武將分工明確,尤其是在劉備陣營,武將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聽從諸葛亮安排,奉命行事就好。可是從魏延之前的表現來看,他恰恰是一個非常有想法,而且不肯輕易服從他人的人。這個時候,諸葛亮自然不能聽之任之,於是與劉備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對魏延進行了打壓。這對諸葛亮而言,簡直輕車熟路,畢竟智算華容道一事,他便用類似的方法,壓服過關羽。

而在火燒赤壁之後,諸葛亮的聲望在劉備營中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此之下,怎容有人不服他的束縛?連關羽張飛也對諸葛亮再不敢有二話,再來一個狂傲的魏延又如何?先來他一頓殺威棒再說!

可見,諸葛亮並不想斬魏延,只是滅其威風,讓其從命而已,在三國後期,諸葛亮對魏延也是相當的重用。

只是可惜,他只將魏延當作了武將,沒有用其統兵之材,這是諸葛亮的一大失誤,若是劉備還在,必不會如此。

諸葛亮無意斬殺魏延,那又是誰?

其實,魏延的死跟另一個人有關——楊儀。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時,病逝五丈原。臨死前,諸葛亮的安排中楊儀、費禕負責統帥大軍退回蜀中,姜維和魏延負責斷後,並且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魏延不從命,就隨他自便吧。

按理說諸葛亮都給我行我素、頗有個性的魏延下了“赦免令”了,但有個人卻還是把他死裡整。這個人便是楊儀。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魏延斷後,魏延卻拒不聽命,說了這樣一句話:我魏延如何能受楊儀的制約,為他斷後?

魏楊兩人一直不和。但也正是這句話要了魏延的命。當楊儀星夜帶著軍隊撤回蜀中後,馬上上書劉禪說魏延謀反。魏延也不是省油的燈,也上書劉禪說楊儀有謀反之心。劉禪詢問蔣宛和董允的意見,他們都擔保楊儀不可能造反,言外之意說魏延有謀反意圖。而這時的楊儀和魏延已由口舌之爭變成了武力之爭,兩人率軍在南谷口進行“內鬥”,結果劉禪派軍支持楊儀,最後楊儀乘勢打敗了魏延,楊儀命部將馬岱斬殺了魏延。魏延慘死後,楊儀做驚人舉,一方面割下了魏延的頭顱,用腳踩著說了這樣一句洩憤的話:“庸奴,你還能作惡嗎?”另一方面,楊儀還誅殺了魏延的三族,手段相當殘忍。

結局令人唏噓,蜀漢從此無大將

魏延冤死後,他手下的親信士兵冒著生命危險把他的屍體收斂起來,安葬在了陝西省漢中市的石馬鄉。

而狠毒的楊儀也沒有得到好下場,他因為沒有接替諸葛亮的職位而不滿,後被貶為庶人。後來,他依然不改脾性,不斷誹謗蜀漢朝廷,最終賜死。

楊儀死後,朝中的正直大臣蔣宛為魏延平反,併為其建造了墓葬,墓前還立下了兩個跪著的石馬,兩個石馬一個破損,一個完整,據說石馬象徵馬岱和楊儀。

此外,當地百姓有這樣的傳說,魏延墓前還有一個文官石像,手中拿著一份地圖。人們猜這文官是諸葛亮,諸葛亮不聽魏延子午谷奇謀而後悔的懺悔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