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二十)

点亮精神的太阳 ——王国达传记文学

作者:陈建明

第五章:精神的太阳

3、身份证已不是神话

缅甸信仰小乘佛教,修得是来生的富贵,他们对今生的贫富并不执意。生活在大勐宜地区几百年的华人,是没有身份证不在缅甸编制的编外人士,又能够怎样呢?还是心平气和地生存了下来吧,他们安慰自己说,啊龙 高端嘛吧,啊龙高端嘛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你们也叫民族?!”

缅甸的主流民族以异样的眼光看着勐稳人。

他们已经住在这山水之间居住多少代了,但还是被主流民族看作是“你们也叫民族?!”的外乡人。

因为没有册封为民族,只得约定俗成地以勐稳的地名称呼为“勐稳民族”。

这个民族,上天降予她太多太多的磨练与考验。特殊的边界地理环境,这里成了抵御外侵、巩固边防的边关重守之镇。战争与爱情一样,都会燃烧不理性、不明智的火焰,点燃火焰的火炬手是政治家,军事家,而受伤害的却是满目苍夷的山河,是无法安身立命的人民。

华裔及王氏祖先进入缅甸,有据可查的可分为五个时期,来自中国福建、广东、云南的居多,也有少数北京、上海的。

明末清初,是历史上中国人口流向缅甸数目最大的一次,具体的数字只是推测、估计,无可考证。可以见证的是这片土地。缅甸这片土地,兼容了佛意的宽容、善纳、济人,海纳百川地收容了这些初衷不一,却求安谋生的汉民族及其它民族的子民。

这里,本来是没有路的,由于他们的到来,走出了一条路。

这是勐稳帛玛民族的前生前世最早的一条求生路。

历史的老路,风雨交加。明永历皇帝由铜璧关主将靳统与神护关主将(王骥公第九代孙)王庭柱护驾进入了缅甸,明皇帝身亡后,数万官兵及眷属便流落在缅甸,结婚生子地延续下来成了缅甸人,其中就有一支曾经隐姓埋名的王氏族民;

公元1886年英国侵占缅甸大兴土木,从中国福州、厦门等地招募了一批工人,待工程完毕后,大部分留在了缅甸谋身,成了缅甸人;与此同期,泰国郑氏父子建立王朝,粤人相继从湄公河进入缅甸景栋、董吉、瓦城一带从事贸易和开采矿石,有不少的华人也在缅甸落地生根成了缅甸人;

1942年,日本的18师登陆仰光,中国军队第五军、第六军与之交战,中国军队溃退撤离滇西时,部分官兵失散于缅甸,成了缅甸人。1944年,中国远征军重返缅甸与日军交战,日本许多的兵源来自台湾,纷纷逃亡于缅甸山区躲战和避乱,融入了山区的百姓圈,成了缅甸人;

1949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内战,造成了大的流亡浪潮迁徙到缅甸和缅甸的周边国家,这批留在缅甸生存下来的分别有两党的军人。中国边境大量涌入缅甸的华人,让缅政府拒之不礼,受之不安,政府便出台了“土生汉会”的新机构,便于管理这一批新入缅的华人。“土生汉会”指在缅甸出生的汉人,他们的地位、待遇要比新入境缅甸的华人要高,要安全;但,就是这般的境遇,仍然有求生、谋生的人流,源源不断地拥挤着进来。

1966年至1968年这一段时期,十几万(华人、华侨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汉军”从中国边境云南腾冲等地入缅甸,可谓浩荡、悲壮。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批人群中有只身出走的,有举家齐迁的,期间有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妻离子散。生命需求上的“保生”导致了精神上的“丧生”。据未正式统计,前后进入缅甸的华人约在百万以上,王氏子民入缅的约在七万左右。

这一大批远方的、陌生的人们,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昔日宁静得只有千山鸟飞绝、不见人影声的原始森林和偏远荒野,有了披荆斩棘、开荒垦地的烟火缭绕。他们依靠这片美丽土地落脚谋生,过起了粗茶淡饭、人间烟火的清淡日子。饮食起居,虽然是简朴极致。却是后来多少代人向往的绿色生态生存方式。

大勐宜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关口,他们的儿子王国达出现了!

1971年,王国达25岁。当时,他负责大勐宜乡镇的安全与行政委员会的秘书,段朝文(土司)是主席。

因军事防御的需要,缅甸政府军88师驻扎在大勐宜,丹瑞时任88师的团长(少校)。88师一来,王国达作为地方行政的领导,经常要与政府军队联络工作,负责军队的接待等事务工作,每天从家里到军营要来回走几个小时的路程。时间一长,王国达与丹瑞团长、时任师部参谋长的艾伯少校等领导人就很熟悉了。军队驻守在大勐宜,但经常要去附近的蒙举、龙塘、小河、那连等前线阵地防守,王国达有时候也随军队去前线,因为他熟悉地形,会与百姓沟通,军队的领导人都喜欢王国达这有活力有能力的青年。

1972年建立起来的大勐宜地方治安部队,是以王国达、段朝文、杨从笔、王国昌、吴乃达、黄树邦等团结和谐的队伍,为配合政府军反击缅共,量体裁衣地做出了不同的集训、作战方案。

因为这支队伍的身体素质好,军事训练有方又熟悉地理环境,又敢打冒死以拼,让缅共恨之入骨,设法想铲除以段朝文、王国达为首的几个首领,瓦解阵营,以摧毁缅政府军的后盾力量。

王国达的领导艺术,让他周围从上到下的同事们都服了他。在1989年3月21日,第一次在大勐宜组织的勐稳民族文化会时,推荐杨绍旺当领导。王国达不计前嫌,力推曾经伤害过他的杨绍旺。当时段朝文主席很犹豫,怀疑王国达是否出自内心,但最后还是被王国达的真诚所感动了。

1989年12月21日正式成立的缅甸公民汉族文化会的时候,王国达排队除了有人对杨绍旺的成见,丝毫没有将他过去恶意刻薄他的事情放在心上,推荐他为文化会的副主席,过了一年半以后,群众积极、主动地推荐王国达当主席,当时王国达得了99票(共100张选票,王国达没有投自己的票)。王国达坚决不同意自己,一直力举让杨绍旺当主席,这样就一直维持到杨绍旺去世前,就没有选举主席。

王国达几度上门推荐一位曾经诋毁过他的杨绍旺进入勐稳民族文化会领导班子。虽然,杨绍旺曾经与他有过不愉快,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大家也认同是杨绍旺的理亏。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王国达从来没有将自己的私欲或利益渗透到有关大局的问题上。

那天傍晚了,王国达忙完了公事从家门口路过都没顾得上进屋吃饭,他已经忘记了饥饿,因为治安部队的领导班子的定夺实在是太重要了,他想到了一位有权威的人——段朝文,只要说服了段朝文认可杨绍旺,其他几个副主席应该也会同意的。于是,王国达决定以自己的真诚去争取段朝文的意见。

他对段朝文说:“尊敬的土司官、段主席,我真诚地推荐一位人进领导班子,那就是杨百总。我的理由是,他过去管村里100户人家(当时在村子里管理的100户的称为百总,管理300户以上人家的就称为千总,当时就习惯称呼杨绍旺为杨百总),就管理得很好,声誉也好。后来,他为自卫队服务了十几年,他当指挥官的期间做出的成绩还是突出的,他在国家上层也有威望,尽管他有些小毛病,但人无完人啊,我们要看主流。而且,他还有经济能力为文化会做工作的。”

段朝文看王国达饿着肚子,茶水也没喝他一杯,口干舌燥地说了一通,便慢慢悠悠地吹出了一口大烟(他是抽鸦片烟的),说:“考虑!我考虑吧!”

段朝文又吹完了三口烟,一手托着下巴,慢条斯理地对王国达说:“敏伦,你跟其他的副主席讲了这件事情么?”

“我还是很尊重你的想法,先征求你的意见,再去询问高占旸副主席和其他的领导人。”

“那好吧,我等明天答复你。”

第二天,王国达便又来到了段朝文的家里。

段朝文见王国达是这样非常真诚地荐举杨绍旺,便表态同意杨绍旺担任主席。他对王国达说:“王国达啊,你还真的是不计较他人过错的君子,真是看重了杨绍旺这个人的办事能力。我仔细想了想,这个人对工作来说,还真是有办事能力的啊!我佩服你的心胸。”

杨绍旺被王国达大公无私的真诚所感动,曾经于1973年4月20日,率领龙塘自卫队400多人,向国家交了360条枪。这件事情的处理,显示出王国达的坦荡心怀与亲合力,并智慧地搭起了彩虹,避免了民族与政府的冲突。

之后,王国达与杨绍旺的工作配合也很默契,杨绍旺很主动地支持他的工作。在他们这样搭档的影响下,这个勐稳民族文化会的上下领导风气都很融洽,可谓气正、人和、业兴。

“以德报怨”,“以大局为重,忘记自我”。这是王国达禀承母亲的教诲,他一直将这教诲践行在自己的工作中。

1981年成立文化会时,王国达曾经得到各方有识之士的赞同与倾情支持,筹集到了3万多元钱。第一次筹来的资金是何等的珍贵,王国达每一笔钱都要求来龙去脉、清澈见底地公布于众:

1981年筹资资料——

杨绍旺5000缅币;

高占旸5000缅币(当时由果敢的主席罗星汉支付的);

王国达5000缅币;

段新臣5000缅币;

段曰芳5000缅币;

康华昌5000缅币,共计35000缅币。

30多年了,这样一笔一字,都是王国达亲自笔录下来的,可见,这些资金当时在王国达心目中的重要。当时,王国达工作细致得连10分缅币、5分缅币的一支铅笔都要挂在账本。做到财务清澈透明、公正地用好每一分钱。

由王国达起草并组织筹建勐稳民族文化会的报告,由县一级、省一级,再向国家中央政府丹瑞上将报告, 于1989年3月21日得到国家正式批准,大勐宜成立“缅甸公民勐稳汉族民族文化会”。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二十)

回想起来,在争取民族身份证的漫长道路上,可谓步步惊心。

那是难以忘怀的、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那是1981年的1月7号上午十点,在缅甸中央政府的接待大厅,缅甸的八位政府官员接见王国达一行四人。艾伯部长、温梦秘书长、国家公民法律委员会主席貌貌博士(后于1988年当了14天的总统),掸邦代表、中央委员乌丁尔,法律委员会秘书长乌翁孟,乌苏敏(移民部司长)。

民族文化会出席的负责人有:

杨绍旺,小河人民理事会主席、兼小河人民治安部队主席;

段朝文,十三代土司,大勐宜人民理事会主席,

高占旸,贵慨第三堡人民理事会主席,兼龙塘治安部队人民委员会主席,

王国达,敏伦,大勐宜人民理事会法院主席、兼大勐宜人民治安部队主席;

那封信上的内容,王国达至今记忆犹新——

“事由:关于公民法草案建议

关于贵地区1981年1月7日报告的建议,公民法律委员会经过整个上午三个小时的商讨,已经正式汇入档案……等公民法通过以后,同意将勐稳汉族列入缅甸少数民族之一……”

事大关天的民族身份问题,总算快一锤定音了,王国达非常感恩佛祖的护佑。

为了民族大业,王国达曾经与杨绍旺、高占旸一起到了山7英里地之外的介提由山佛塔祈祷。面对庄严神圣的佛祖,王国达他虔诚地祈祷:“培牙(缅语为佛祖的意思)!我是你的儿子、勐稳民族的敏伦,我们的民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这次去开会,为民族争取身份证,7号的会议就要制定公民法了,国家公民法律委员会的主席要接见我们。7号这一天,是决定我们民族命运的一天。培牙(佛祖)一定要帮助我们成功,我们这次一定要成功啊!”

拜完佛之后,他们就睡在山上,做了个美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佛祖帮助王国达他们圆了民族身份证的梦。时间虽然漫长,他们无怨无悔。

1990年11月14日,贵慨举行了“缅甸公民勐稳汉族文化会”, 有18个分会、七万余人员参加,民族的地位和被国家认可的程度已是逐渐提高。到了1991年的9月10号,国家正式命名为 “勐稳民族文化会”,这是勐稳民族文化会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

第二次会议是1991年12月28日开始,持续到1992年的1月4日,在大勐宜举行“勐稳民族文化会”的立牌大典,这时,已经从18个分会发展到32个分会。

1996年4月9日,国家主席丹瑞在巡视大勐宜地区时说:“我对大勐宜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1971年的时候,我在大勐宜任国军第一团团长的时候,和后来1980年在景东任88师师长的时候,你们的敏伦(王国达)、温貌(王国昌)、启瑞(杨从笔)、腊貌(李继洲)带领一百多人、一千多匹骡马,用生命血汗支持国军与缅共交战,又从北掸到东掸以骡马队运输弹药枪支,你们不惜生命危险与国军并肩作战到底,所以,对大勐宜地区的发展我特别关心,对你们的民族地位的待遇,我们将会正式批准的!”

经过王国达与同事们的长期艰巨的努力,2000年10月20日,缅甸国家和平安宁和发展委员会正式批准大勐宜勐稳帛玛民族成立。

第三次会议(暨大勐宜勐稳帛玛民族成立的第一次会议)的时间是在2003年1月24日,国家第一书记(后任总理)钦纽中将,率领文武官员前来大勐宜出席正式立牌大典,第三届文化会增加了四位副秘书长:王家寿、王家库、王家浚、王家升。

2005年5月12日,第二届大勐宜勐稳帛玛民族大会召开,王国达主持选举的工作,最高顾问是刘盛福、刘盛祥,王国达选举为主席,四位副主席是刘盛庆、李继洲、段茂槐、段新源。秘书长是段茂槐、副秘书长是杨世华、李清茂、黄树邦三位。

岁月如梭,一个民间的组织几十年以来,受到民众的拥护,得到政府的支持,得益于承上启下的英明领导——王国达。

怎样得民心,这也是一面镜子。为理想艰难跋涉了三十几年的王国达,为了民族身份证,孜孜不倦,呕心沥血,迎来了民族精神的太阳——

1994年3月28日,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缅甸国会议会厅,主持人当着702位、参加国会的26个国家的媒体代表,念到一个上台演讲的陌生名字——王国达。

当时,全场气氛静悄悄的,大家的目光朝一个方向望去——他是谁?他来自何方?

王国达,这位曾经是马帮队首领,走向缅甸联邦国会大厅的发言席,以洪钟般琅琅清亮的声音,向大会报告勐稳民族的历史和申请民族身份证的的心声——

“在缅皇帝的时代,我们勐稳民族就忠心耿耿地保护国家,拥护皇朝,自己管理好自己的部落。回顾历史,在缅甸的历次对外防御战争中,以及内部的战斗纷争,我们的民族始终是拥护政府的,始终呕心沥血地为政府军服务。但目前在缅甸的100多个民族当中,竟然没有我们勐稳民族,这是让世界大吃一惊的事情。现在我们强烈呼吁,缅甸国家的政策宪法与法律,应该将我们的民族列入缅甸的正式公民,请问各位长官、各位代表,这是合理的么?”

当这个“陌生人”演讲到这一段落时,似洪钟撞击着与会人员的心,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雷声般的掌声。

在主持人的再三示意下,掌声才停止了下来,大家接着倍感兴致地听王国达情绪激昂的演讲:

“我想引用我们华人文化祖宗孔子的一句话,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最根本原则,分别是:‘修养自身,尊敬贤德之人,爱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老百姓招徕各种工匠,善待商贾行旅,亲和诸侯……各位代表,我们作为臣民,已经做到了奉上,我们的民族为缅甸联邦国家流了血,付出了生命的巨大牺牲,在经济建设上也作出了很大奉献,这个民族忠诚于国家政府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我们民族是事实存在的一个民族,我们有自己的民族习俗、文化、语言、信仰。国家既然已经对我们勐稳民族重视,我恳请政府体恤群臣、疼爱我们!我们10多万人口的勐稳帛玛民族请求,请求国会早日将勐稳民族列入缅甸联邦公民法之中!

我认为,我们勐稳地区的汉人,能够让国家批准我们为缅甸国家民族之一的理由是:一是我们勐稳民族有世袭土司的历史传承;二是我们勐稳汉族历代的首领自260多年以来,忠于缅甸国家防卫边疆,从未反抗政府,政府让我们抗抢,我们就抗抢上前线,政府让我们放下枪,我们就安分守己地耕作田园,没有抵抗过政府。三是我们勐稳地区的汉族百姓在政府需要时,出钱、出力、派人赶马车,冲锋陷阵,任劳任怨,为国家的正义战争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不把勐稳民族写进宪法,联邦民族大家庭就不全面,联邦国家还存在有民族不平等现象,造成民主不团结现象,如果这样,民族和睦岂不成了空话!”

王国达讲话的话音一落,有鼓掌声,也有议论声。在丹瑞主席带头鼓掌下,不少的国家领导人及代表们也响起热烈的掌声。但是掌声终究盖过了议论声。这是代表10多万勐稳民族人民的声音,第一次引起了众多人心灵的共鸣啊!王国达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议会厅,掌声雷鸣般地又响起来!

在休息时,许多议员将他围了起来,大家赞叹说:“敏伦,你的声音很好听,很权威,让我们第一次感受了你们这个民族过去的辛酸与未来的希望!”

王国达对人的感情是真挚、淳朴、厚道、义气的。

他人性的光辉,如星光璀璨,洒落在岁月的长河,美丽而悠长。

1991年,段朝文副主席在大勐宜去世时,王国达亲自主持丧典的全过程,忙前跑后地送葬到山上;

2004年10月1日,王国达刚出国回到缅甸,听说杨绍旺主席在仰光去世的消息后,便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从操持丧事到下葬坟山,竭尽心力。

2005年8月16日,高占旸副主席在贵慨去世,,王国达正在瑞丽开会,特意与李继洲、杨从笔赶回到贵慨,七、八天的时间,他们就一直为办理丧事而没顾得回家。

这几位文化会的老前辈去世后,王国达逢年过节地都亲自上家里带着礼品去看望他们的亲属们。对王国达的一言一行,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王国达周边共事、处事的同仁们,也称赞王国达的人品:“敏伦啊,真是很有人情味、有义气的领导!无论人前人后,他都一样真诚地待人!”

果敢文化会的杨成儒主席,与王国达多年之交,坦诚相待,两个文化会在民族身份证的问题上多有沟通,凡事商讨,达成共识,果敢在萨尔温江(怒江)的东,大勐宜在萨尔温江的西,可谓缅甸“东西文化”融洽的美谈。

现任果敢自治区主席的白所成,原来是彭家声手下的副主席,他与王国达也是相互尊重,互相仰慕,在两个地区的事物工作的沟通中,双方都理解、包容,萨尔温江“东西两岸”的人民亲密来往,增进了同胞情缘。

现任云南会馆的第二顾问、罗星明副主席(罗星汉的弟弟),这样品赞王国达:“敏伦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凡与人共事很谦和,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在”两岸“同胞中很有声誉,大家对他有亲和感。特别是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重视在缅甸华裔们的尊严和福利,让我很受教益,我很尊敬敏伦!”

信佛的人认为,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既使有人不理解,但是土地可以感知,神在天上,看得清你所做的每一行举。所以,不负他人,不负我心,才是这信佛的行举啊。缅北风云之大勐宜王国达传(二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