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每当我走进菜市场,在碧绿的油麦菜,鲜红的西红柿,肥嫩的蘑菇,圆鼓鼓的土豆中左挑右选,在肥瘦相间的猪肉,猩红油光的牛肉中看得花了眼,在为了买一条肉质紧致的草鱼红烧,肉质肥美的鲈鱼清蒸,还是肉细刺多的鲫鱼油炸中犹豫徘徊时,我都有些感叹,是什么原因让我在一天疲劳紧张的上班之后,还有心思要做一顿营养搭配合适,味道还要可口的饭菜?

我想起了我的母亲。那个一辈子呆在农村老家,一年四季,365天都会在灶台忙碌,为家人准备一日三餐的女人。母亲留给我的,有太多与味道相关的记忆。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我小的时候,家境是十分贫苦的。我们那里田少,分到每户人家的田不多。父母在一年到头辛勤的田间地头劳作后,只能勉强保住一家人的温饱。暑假时,父亲一定要接到别人家“做砖头”的活,用模具做一万砖头是300来块钱。我们全家出动帮忙,父亲要做两万砖头才能凑够我们姐弟两人秋季的学费。到下半年,父亲必须在秋收之后去外地打零工,才能赚回我们姐弟两人春季开学的学费。在这样紧巴巴的日子里,我和弟弟花钱去买外面的零食,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过,母亲自有妙法。她会做很多小零食给我们解馋。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外焦里嫩的煨鸡蛋。

母亲善于养鸡。家里养的多半是母鸡。每天,母亲扯些青草,拌着米糠和一点剩饭,把鸡养得肥肥壮壮的。母亲养的鸡爱下蛋。除了一部分卖掉填补家用,剩下的,母亲都给我和弟弟吃。我们最爱的是“煨鸡蛋”。

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在灶膛或火塘(农村家里用柴火烧水,煮饭的小坑)里留足热灰,从篮子里拿出两个鸡蛋,有时是三个,给父亲一个。鸡蛋要在冷水里过一下,再轻轻的敲开尖的那头。母亲说,这样煨出来的鸡蛋才不容易爆开。爆开的鸡蛋就不能吃了。最后,母亲会拿出两张打湿的纸包住鸡蛋,煨鸡蛋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母亲用火钳拨开热灰,把鸡蛋小心翼翼的放进去,用热灰把鸡蛋裹住。我和弟弟就在一边眼巴巴的等着母亲一声令下:可以吃了。这声命令总要母亲来下,因为只有她能推算出鸡蛋要煨多久。很奇怪,母亲从来不看时钟,却总能在鸡蛋煨得恰到好处时轻轻说出那一句:煨好了,可以吃了。

等母亲把剥鸡蛋的纸拔开,一个外壳焦黄,浓香扑鼻的煨鸡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至今也没找出别的香味可以和煨鸡蛋的香味相比。只是一闻到到这个香味,就感觉一天没吃到零食的胃瞬间满足了一大半。软滑细嫩又带点焦香的蛋白,撞击着牙齿的坚硬,揉进舌苔上的每一个味蕾,我总是舍不得那么快的咽下。煨过的鸡蛋,蛋黄也不是水煮蛋那样散漫,而是紧实带一点嚼头,即使在嘴里停留好一阵,味道都不会散去。一个鸡蛋下去,我已经完全没有了没吃零食的遗憾。弟弟也吃得腮帮鼓鼓,面露红光。而母亲,并不会多说什么,她还会去给我们准备另一道吃食。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米香豆香夹杂的黄豆米糊。

除了煨鸡蛋,我们晚上的吃食还会有一碗甜软喷香的黄豆米糊。我们家有一个大石磨,圆圆的,中间一个小孔,那是母亲经常用来磨米粉、玉米粉、黄豆粉用的。每年等到打好新米,母亲就会要从米缸舀出一些新米,还会掺进去一把糯米,这样口感更好,在石磨上磨成细细的米粉,再放到锅里炒出香味。黄豆提前炒好,磨成豆粉。有时加进一两把自家种的黑芝麻或白芝麻。将所有的粉混合,就成了黄豆米粉。

每天晚上,吃完煨鸡蛋,我们还不觉得很饱,母亲就会用滚烫的开水冲一大碗黄豆米糊。开水一冲进米粉,粉末立刻就缩成一团,霎时,米的清香,豆的醇香,还有若有若无的芝麻香,都调皮的钻进我们的鼻孔,挑逗着我们的胃。母亲再放一些白糖,每人盛一份。全家人就在这浓浓的清香中,吃着香甜的黄豆米糊。那清贫的日子,也似乎有滋有味了许多。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酸甜可口的酸枣片

一到秋天,南瓜成熟了,红薯也收回来了。家乡的酸枣树上的酸枣也成熟落地了。母亲就挎着篮子去捡回几篮子酸枣。这个时候,母亲就要给我们做酸枣片或酸枣饼了。

南瓜、红薯、酸枣上锅蒸熟,酸枣果去核去皮,只留粘稠的酸枣肉。再依据个人口味加入白糖、紫苏、干辣椒、甘草粉、橘子皮调味,所有的石材碾成糊状。准备好一块大木板(一般用门板),上面铺上一层纱布,然后把调好的糊糊倒在纱布上,用一把木铲将糊糊摊成薄片,利用秋日干燥的阳光曝晒,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像掀开一匹布似的把酸枣片剔下来,挂到晾衣绳上。在阳光下晒上一两天,酸枣片不软不硬了,就可以收下来。母亲要我们拿剪刀将酸枣片剪成小方形或斜方形,这样,我们的口袋里就多了一样零食了。酸枣片酸甜微辣,十分开胃。吃到嘴里,有些粘牙,嚼劲十足,一片可以吃上好一会呢。比商店里买的酸梅粉好吃一百倍。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母亲来自常德石门,她还会打她家乡的糍粑,白白的,糯糯的,软软的,无论是煎、炸、蒸,都颠覆着我们对食物的想象。母亲还会烙饼、做年糕、做米豆腐、上山摘柿子,下塘捡田螺,这花样繁多的吃食总是无限满足着我和弟弟的胃。

现在想来,那时家中的物质确实是匮乏的,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觉得嘴里缺过滋味,也没有觉得自已比别家的小孩过得差。煨鸡蛋、黄豆米糊、酸枣片、糍粑总是变换着时间温暖着我的胃口,满足着我的心灵。母亲的勤劳节俭,对付贫困日子的智慧处理,深刻的印在我的心里。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我长大了,在外面工作,我还是会在空闲时自己做点什么吃。后来,我有了孩子,似乎一下子就遗传了小时候母亲为我们所做的。我不但想方设法锻炼厨艺,而且从来不会怠慢女儿的小零食。除了从商店买,我也会烙一份鸡蛋饼,烘烤一些小蛋糕,烤一烤可乐鸡翅,作为周末的小零食。每当我看到女儿吃着我做的食物,那么满足,我似乎懂得了当年母亲想尽办法为我们做吃食的心。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便有多近。

母亲传承给我的,不但是那些食物丰富的味道,还有在平凡日子里用心爱自已、爱家人的心思。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但是,对自己,对家人,永远都要好。

味道的传承——爱有多深,食物的味道就有多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