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道訪親:父母做到這幾點,孩子才能做到“非禮勿動”

今天知書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查道訪親”的故事。

宋朝有個叫查道的人,有一天他和僕人挑著禮物去拜訪遠方親戚,但由於忘了帶乾糧,又找不到吃飯的地方,雖然已經是中午時分,但是他們離親戚家還有很長一段的距離。

腹中十分飢餓的情況下,僕人建議從禮物中拿些食物出來吃。

查道說:“這怎麼行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怎麼可以偷吃呢!”

於是,查道和僕人只好餓著肚子趕路。

查道訪親:父母做到這幾點,孩子才能做到“非禮勿動”

查道像

其實以我的看法,我覺得查道的做法似乎顯得有點“頭腦轉不過來彎”。

如果是我,大概會選擇先填飽肚子,然後等到親戚家時,去附近的集市上再買一份同樣的禮物就成了,因為對我來說,是做不出餓著肚子也要把禮物送過去的事情的。

但是,拋開查道的做法不提,我還是挺敬佩他的。我們都知道,古人特別看重禮數,宋朝尤其是,並且,《弟子規》中也說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意思是說:借用別人的東西,必須當面向主人索求。如果不問一聲就隨便拿走,那就是偷盜的行為。

濃縮成一句話,其實就是孔子說過的“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父母要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成為像查道一樣懂得什麼叫“非禮勿動”並貫徹落實這個概念,真正做到非禮勿動。

查道訪親:父母做到這幾點,孩子才能做到“非禮勿動”

那麼,查道這個人,為什麼能做到“非禮勿動”呢?

1、聖賢書的教育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很重視禮教,讀書人讀的書叫做聖賢書,一個人如果要做君子,那他的言行舉止就要遵循聖賢書書上來。

禮是指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換而言之,禮教是作為規束人的行為準則而存在的,雖說有點教條主義,但是不得不說其實它對中國古代人的一言一行產生了極重的影響。

孔子之所以能被稱為孔聖人,是因為人們把他的言行舉止視為楷模,孔子說過“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自然也會被受聖賢書教育的查道所接受。

其實古代的聖賢書和如今的思想品德教育書本是有共通之處的,端在培養“君子”,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

查道訪親:父母做到這幾點,孩子才能做到“非禮勿動”

2、良好的家庭教育

查道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曾任南唐工部尚書,其父曾任宋太祖殿中侍御史,後任泉州知州。因此,查道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而查道本人也是一名十分優秀的人,從小就喜歡讀書寫字,年少時寫出來的詞就能廣為流傳;

除此之外,他也是一名孝順的孩子;

成人之後,查道更是考中進士,並得到了當時的朝廷重臣寇準的推薦,受到了提拔;

做官的時候,也始終堅持為官清廉,他辦事幹練,勇於負責,敢於擔當,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由此可見,查道能做到“非禮勿動”其實只是他眾多的優點之一罷了。

能培養出這樣品格優秀的孩子,來自家庭的良好教育一定也佔據了很大的功勞。

因為我始終堅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情況下,查道成為了一個更加優秀而又品質高尚的人。

查道訪親:父母做到這幾點,孩子才能做到“非禮勿動”

那麼,父母要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能做到“非禮勿動”的人呢?

結合查道的案例來講的話,其實只需要兩點

1、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

以前也看過一個女孩子的經歷,和我小時候的經歷很像。

她偷拿大人的錢之後,知道家裡大人都知道她拿了錢,但是他們以前都沒有跟她說,沒經過大人的同意就拿錢的行為是“偷”,於是她小小的心裡一直記著這件事情。

直到長大的時候,家人某天才不輕不重的告訴她說,你小時候偷偷拿錢之前其實應該和我們說的,又不是不會給你錢花,但當時考慮到說出來可能會傷害到你的自尊心,你一直以來也都是懂事的孩子,所以就沒有提出來,漸漸就把這件事忘了。

她聽到家人這樣說,想到自己這麼長時間以來心裡的感受,很想告訴父母說:

如果你們從小就告訴我,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走東西的行為是偷,我也不會去偷拿你們的錢了。我當時雖然還小,但是如果你們告訴我那樣的事情不能做,我會聽你們話的。

由此可見,父母從小教育孩子,耳提面命告訴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不要動他的東西這個道理是多麼的重要。

因為當孩子腦海裡有了這個概念之後,他就不會覺得拿別人東西,動別人東西是一件無所畏的事情。有了明確的是非觀之後,孩子才能做到“非禮勿動”啊!

查道訪親:父母做到這幾點,孩子才能做到“非禮勿動”

2、及時通過合適的方法指出孩子的錯誤

小孩子在見到了十分喜歡而自己又沒有的玩具的時候,如果沒有父母從小的教導,也知道父母沒有錢給自己買一個一樣的,直接拿走這種做法其實是很普遍的。

我七歲的時候其實偷偷拿過家裡錢,把爺爺的口袋拆開,拿走十塊錢後再恢復原樣,自以為做的神不知鬼不覺的拿著錢出門去和小夥伴玩去了,打算出去買點糖吃。

殊不知,爺爺很快就發現了我偷拿錢的事情,但是他沒有說什麼,只是看起來有點生氣,這讓我膽戰心驚的又把錢放回去了。

他和奶奶並沒有跟我說不能偷錢,於是我八歲去別人家玩的時候,又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拿走了對方家放在箱子裡的五個硬幣。

最可笑的是,我還分了兩塊半的錢給了我的兩個玩伴一起買零食吃,直到對方發現錢少了,來找了我姑姑,她把我訓斥一頓,氣得中午都沒叫我進屋去吃午飯,讓我在外面好好面壁思過。

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不是自己的東西是不能隨便拿的。

所以說,如果發現孩子有了拿別人家東西或者自己家東西的行為後,最好還是耐心的和孩子說明他的行為是錯誤的,指出他的錯誤後,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犯錯了,才會去改正。

查道訪親:父母做到這幾點,孩子才能做到“非禮勿動”

其實以上兩點結合起來就是,讓孩子能做到“非禮勿動”,就要形成良好的家風,然後用良好的家風去薰陶孩子。

無所畏家裡的孩子不是和查道一樣出生在富裕家庭,因為只要父母多用心,一樣能把孩子教的和查道一樣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