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近日,陝西省林業局傳來好消息:

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到93.24%!

這意味著,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很快要從陝西的版圖上“消失”了!可謂前無古人!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1、毛烏素的前世今生

毛烏素沙漠在蒙古語裡的意思為“壞水”,又名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面積達4.22萬平方公里。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回溯歷史會發現,毛烏素地區並非天然形成的沙漠,這片廣袤的土地曾經承載過繁榮的文明。

早在先秦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蒙恬強退匈奴佔領鄂爾多斯高原後,此地便有大量移民遷入,開墾土地,發展農業和畜牧業。

東晉時期,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在毛烏素地區建立大夏國,定都統萬城,延續了500多年的北方少數民族文明。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隋唐時期,農業的發展讓毛烏素地區進一步擴大了開墾面積,受人口增長、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該地開始出現小面積的沙地。在隨後的1000多年裡,沙地面積不斷擴大,到明清時期,已是茫茫荒漠。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 毛烏素地區歷代古城分佈圖

清朝中後期推行的“借地養民”政策,鼓勵百姓大量開墾開耕,讓毛烏素地區的墾荒帶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該地的沙漠化。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到了近現代,受毛烏素地區沙塵暴的威脅,陝西榆林市曾被迫搬遷了3次。即使如此,依然難逃沙塵暴的騷擾,不少居民只好逃離家鄉,另謀生路,形成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解放初期,榆林市的林木覆蓋率只有0.9%,多達400多個村莊被沙塵侵襲壓埋,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超5億噸,情況極不樂觀。

當地人口口相傳的順口溜裡這樣形容貧瘠的榆林地區:

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建造防護林等生態工程的推進,1959年陝西正式開啟了漫長的防沙治沙之路。

這條路一走就是半個世紀。

從漫漫黃沙到水草豐美,毛烏素巨大的環境改造離不開科學的支撐。

在與風沙抗爭的過程中,中國摸索出了不少實用的防沙方法,例如“麥草方格”固沙法。用麥草、稻草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藉此截留水分,降低風沙速度。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 “麥草方格”固沙法

這一方法目前已在全世界推廣和運用,治沙效果顯著,被國外媒體贊為“中國魔方”。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又例如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造林法。根據毛烏素沙漠不同地區的降水情況,選擇適合的樹種(如沙柳、沙棗、檸條等)進行大面積的栽種。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毛烏素地區地下水鹽分高,如果植物耐鹽性不夠強,很快就會死去。在幾十年的治沙歷程中,尋找到適合的植物也並非易事,需要反覆嘗試。

此外,當地政府還積極發展產業經濟,將沙漠特色旅遊,紅色革命根據地旅遊、大棚養殖、大棚蔬菜等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就業,緩解人地矛盾,促進城市發展。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科學的防沙措施加上合理的政策,讓毛烏素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漸漸“綠”了起來,從2014年開始,榆林地區便再未遭到過沙塵暴的襲擊。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轉率,不斷縮小著沙漠面積,徹底改寫了“沙進人退”的歷史,創造了全新的城市景觀。

原有的漫天黃沙,變成了而今的滿眼蔥翠。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原有的荒涼孤寂,變成了而今的高樓林立。

這塊不毛之地,快被消滅了

這看似彈指一揮間的喜人成就背後,不僅是科學與管理的進步,更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堅定信念的展現。

毛烏素沙漠每一抹綠色的背後,都凝聚了無數治沙人的青春與夢想。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