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木耳拍“連續劇”的人 牡丹江小夥滿屯子找信號發視頻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西北楞林區,當地小夥張雷是位木耳種植戶,也是知名的三農vlogger。在外闖蕩12年後回到家鄉,張雷繼承了父輩的木耳種植技術,在北國林區的小屯子裡,他一邊勞作,一邊拍攝生活視頻。

隨著粉絲數量增加,張雷的視頻被越來越多人關注,他也通過網絡銷售當地的土產,閉塞的東北小村落煥發了新的生機。近一年來,隨著三農視頻作者的增加,網絡直播帶貨也越來越火,張雷的關注量有所下降,但他依然堅定將繼續在鄉村發展,正在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給木耳拍“連續劇”的人 牡丹江小夥滿屯子找信號發視頻

種木耳的小夥張雷。受訪者供圖

“林海雪原”種出高品質木耳

把草簾子鋪到地裡,一輛超長的大卡車運來一袋袋木耳菌袋,鄉親們把菌袋卸下車來,再有序地放在草簾子上,“木耳在袋子裡已經開始冒尖了,把它們擺到地裡,用簾子給它們蓋上,讓木耳熟悉一下外面的氣溫,過幾天就可以開始扎眼了。”4月18日,在菌袋裡孕育了兩個多月的木耳正式移到地裡繼續擺著,等到6月20日左右,木耳就可以採摘了。

4月中下旬,南方已進入炎炎夏日,華北地區也是暮春季節,但位於黑龍江林區的張雷的家鄉,又下起了雪。視頻裡,張雷一家人吃了幾口熱麵條和熱餃子,就迎著雪花趕到地裡,把地裡的木耳菌袋用塑料布全部蓋好,確保木耳不被凍壞。

給木耳拍“連續劇”的人 牡丹江小夥滿屯子找信號發視頻

木耳菌袋。受訪者供圖

皚皚白雪和遠處的山林,張雷視頻中的家鄉是一片“林海雪原”,冬季長、夏季短,加之生態環境優越、晝夜溫差大,張雷的家鄉十分適合種植木耳,“我們屯有40戶,差不多30多家都種木耳。”

從2017年開始拍攝家鄉的視頻至今,張雷共拍攝發佈了900多條視頻,在西瓜視頻上的賬號“林區大雷”積累了100萬粉絲。近千條視頻中,大多數都是在張雷家所在的“山溝”裡的小屯拍攝的,記錄著林區中最樸實而接地氣的生活。

林區的“落後”也是另一種“生態”

2017年夏天,在外闖蕩了12年的張雷回到了家鄉,黑龍江牡丹江林口縣西北楞林的林場。

漂泊多年,談起家鄉與外面的差別,張雷總結了兩個字:“落後”。從2005年外出闖蕩,到2017年回家,12年的時間,張雷先後去過蘇州、北京、哈爾濱等城市,回到家鄉後,老家與外界的差別顯而易見。

地處林區,一方水土養一方百姓,往前倒幾十年,當地村民主要依靠伐木為生,“早年間我們這裡砍樹給國家提供木材,但砍伐多了,過度開採導致林區的樹都要砍完了,大家才意識到要保護生態,開始採取封山育林。”

林區有很多限制,不能亂砍樹,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積不多,當地人主要營生就是種上幾畝地,上山採蘑菇、野菜、木耳,賣賣這些野生的土特產,“但是採野生的東西要靠碰的,有時候運氣不好就採不到。”張雷說,這些年物價上漲,但當地百姓還是依靠傳統方式賺錢養家,沒有營生,很多年輕人就離開了家鄉。

如今,山上的樹木每年會在固定時間有規劃地開採一些,把森林裡質量不好、無法成材的木材清理一下,這些工作一般由村民完成。但是一年也只有幾天有這樣的崗位提供,其他時間還是要靠村民自己找尋營生。

給木耳拍“連續劇”的人 牡丹江小夥滿屯子找信號發視頻

自然原生態的村子。受訪者供圖

雖然家鄉基礎設施不完備,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遠離城市也比較閉塞,卻意味著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家鄉的“土”,正好是大家追尋的“自然”、“生態”。

在回家前,張雷自己做過一段時間的視頻,主要是“搬運”國外的視頻,進行二次加工剪輯,當時每個月依靠發視頻也能賺3000多元。

2017年那會兒,三農類的視頻開始受到大家的關注,“拍攝農村視頻的人不少,但像我家這種山裡林區的幾乎沒有,也算是一種特色,我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我家這種原生態的環境。”

林區裡發視頻還要四處找信號

東北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佔全國森林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林口縣野生動植物資源都很豐富,為張雷的視頻拍攝提供了不少優秀的素材。

回到家後,張雷有時間就用視頻記錄家鄉的點點滴滴,並給賬號起名“林區大雷”,“林區代表我所在的地點,大雷這個名字我感覺朗朗上口,也好記。”

已經迎來5G時代的今天,張雷家中依然存在網絡信號差的問題,手機信號時常是2G,“只有移動有信號,但也不穩定。”拍視頻遇到沒網的情況時,張雷就要找機會上網傳視頻,有時候去朋友家,有時候去網吧,偶爾還會專程開車60多公里到縣城的辦公室上網。

手機沒信號的時候,接收不到驗證碼,視頻無法上傳到網上,張雷就開車到附近屯子離信號塔近的地方找信號,再通過網絡傳回家裡的電腦上,“家裡電腦有網,但手機網絡不穩定。”

遇到換季電路檢修,或者大風、暴雪等極端天氣,屯裡還會停電,甚至出現一週都沒有電的情況,“我自己買了一個發電機,以備不時之需。”

vlog帶動當地木耳銷量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張雷堅持記錄著鄉村生活的點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都會日更。兩年多來,拍攝了一個個生動的林區vlog,種木耳、上山採野菜、下河捉魚、裝修房子,偶爾也到外地旅旅遊。

給木耳拍“連續劇”的人 牡丹江小夥滿屯子找信號發視頻

視頻裡的重要“角色”木耳。受訪者供圖

在張雷的視頻裡,木耳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從前期準備“鋸末子”作為木耳的“培養皿”,到中期的木耳在菌袋裡培養和生長,再到最後採摘,木耳歷時半年的生長期都被張雷記錄下來,許多粉絲像“追劇”一樣看著視頻裡的農村生活,感嘆“這就是我向往的農村生活”、“真是幸福的一家人”。

2018年夏天,在木耳成熟可採摘的時候,張雷的網店也正式開啟了,來自全國的粉絲可以購買自己“看著長大”的木耳。大雷家種植的木耳肉質厚、口感好,收穫了不少好評,“這兩年我們屯還有附近種木耳的村民越來越多了,比種地賺錢,大家都願意幹。”

大雷的粉絲最喜歡看美食視頻,山野菜包包子、野生蘑菇燉小雞、荷包大鵝蛋等。只要有美食,就會有粉絲在評論區垂涎。大雷也將更多山貨上架,希望推廣更多當地優質土產給大家。

播放量下降之後尋求新出路

“網紅都有周期性。”最近一年,張雷發現自己視頻的觀看量在降低,網店銷量也在減少,“以前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五六百單,少的時候也在一百單左右,但現在一天只有三四十單了。”

張雷的粉絲在網上追了兩年多的“連續劇”,木耳種植過程都已經看了兩三遍,感覺有些“疲”了,“有的粉絲感覺比我自己還熟悉我家了。”為了增加大家的“新鮮感”,張雷也在嘗試各種新手段拍攝視頻。他買了一臺無人機,拍攝美麗的林區風光,給家裡的東北“神獸”狍子安裝定位器,去海邊“趕海”。

給木耳拍“連續劇”的人 牡丹江小夥滿屯子找信號發視頻

東北“神獸”狍子。受訪者供圖

今年的疫情,雖然沒有耽誤種植木耳的前期工作,視頻也一直在拍攝中,但讓山貨銷售停滯了。出屯子送貨不方便,去縣城需要開證明,最近三個月,張雷的網店停業了一段時間。

“我現在也在思考更多的發展方向。”張雷說,有了這兩年的積累,他想用資金做一些其他的服務行業,銷售木耳重點轉為線下,“優質的木耳還是會在網上銷售,有人來問,我還是正常賣,沒人買我就賣給收貨商。”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