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人人都是出生之时被判了死刑

《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这部篇幅短小的作品一经发表就轰动一时,使年纪轻轻28岁的加缪声名远扬。《局外人》被称为二十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之一,其中创造的“局外人”形象成为西方文学领域和西方哲学领域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

《局外人》人人都是出生之时被判了死刑


《局外人》酝酿于1938年至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缪一直积极地投身到反抗法西斯运动之中,并且在这期间完成了《局外人》的创作。战争后的作品,随处可见迷惘一代的年轻人,战争创伤后对生活失去信念,因此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多多少少都涉猎战争背景,但《局外人》有所不同,规模小到只讲了一个循规蹈矩老实本分的小职员在炎热天气的毒照下自己也说不清为何共开5打死找事的阿拉伯人而被带上法庭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因男主人公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不曾落下一滴泪,隔天仍和情人约会看喜剧电影而被批判为没有灵魂,没有丝毫人性,没有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则,最后被判以死刑。

最后一章加缪所提出存在主义的哲学,无一例外大家都是被判处死刑者,因为人一定会死,如此一来活着的人的时时刻刻都显得如此荒诞。

《局外人》之所以获得成功,也正是因为加缪笔下描绘了一个不同寻常对一切都冷漠置之的人物,在社会群体中他显得孤立无援,这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疏离感跃然纸上,让被世俗摧残之人可以找到存在感。

《局外人》人人都是出生之时被判了死刑


故事里的男主人公不记得妈妈的年龄,没有看妈妈的遗容,葬礼上看不出他的悲伤甚至都不落泪,很多读者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接受称他无情冷漠可能更甚,对啊,有些读者就是那个在法庭上为他定罪的法官,是这个世界上的多数者,凭借着约定俗成的人性来审视每一个人。

书中的默尔索回答通常为模棱两可,但他从不说谎,律师问他你爱不爱妈妈,默尔索说“爱,和常人一样。”,结尾的默尔索心里想“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

如此可知,默尔索的确爱妈妈,但他的爱和别人的方式并不一样,他多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别人并不一样,因此被口诛被大肆批判。谁说面对爱的人的葬礼一定要哭?谁说死亡就不能是一种解脱?

看着本书的时候我把局外人的定义归为少数人,与世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终归是少数人,因为没有集体荣誉感而被指责不合群,因为看到别人受伤哭泣还无动于衷被指责冷漠,因为不喜欢小孩不喜欢宠物而被指责没有爱心,错真的在这些条条框框吗?错在了多数人的人性虚伪,错在了少数人的孤立无援。如果社会只存在一种审视目光,不就是增添了更多的人性虚伪?

《局外人》人人都是出生之时被判了死刑


加缪说过“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荒谬的了。”,这让我想到加缪在1957年凭借《鼠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1960年搭朋友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的路上死于意外车祸,在车祸现场还找到了他未完成遗作《第一个人》的手稿。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笑了,论讲笑话谁都赢不过命。

接着我想到了一个更好笑的故事,《奇葩说》的一集薛兆丰教授讲述了人生的三种形式,一是早年成名,晚年凄凉。二是始终平平淡淡。三是早年清贫,大器晚成。哪种人生路径可以获益最多,取决于选择人的生命长度。

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而他选择了第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晚年凄凉,如果选择大器晚成的人却只活了三十岁,那么何止凄凉简直是滑稽。

面对生活这个变化无常的小婊子,该如何应对?

加缪说:“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