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杯水的功夫,輸液大媽臉色發紫身亡,兒子:藥瓶上名字不是我媽

近日,據媒體報道,江西進賢一位50歲女子在醫院輸液身亡。據死者的兒子稱,當天母親因胸悶去醫院就診,打針後,在父親去倒杯水的功夫,回來就發現母親臉色發紫,叫來醫生後,經過診斷,母親身亡了,事後,他發現輸液瓶上不是母親陳豔某的名字,而是另外一名患者李豔某的姓名。

倒杯水的功夫,輸液大媽臉色發紫身亡,兒子:藥瓶上名字不是我媽

經調查,患者李豔某當天並未在該醫院就診過,其就診科室是該院婦產科,記錄的時間還是2016年和2019年。目前,當地衛健委已經得知此事,事件真相正在調查中。

看到此新聞,筆者不免心驚,一條鮮活的人命竟因為醫護人員的疏忽就這樣沒了?如此粗心的醫務人員,怎麼能保障患者的基本生命安全?醫院是怎麼培養醫護人員的?此事件正在調查中,具體原因還要等待調查結果。但是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這樣的悲劇是如何發生的呢?

筆者認為,醫務人員因粗心而導致的失誤,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將患者姓名打錯這本就是低級錯誤,是不被容忍和接受的。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其工作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和細心,稍微一點失誤就有可能釀成大錯,嚴重情況下,會導致人命的喪失。

倒杯水的功夫,輸液大媽臉色發紫身亡,兒子:藥瓶上名字不是我媽

醫院硬件設備的不完善,和病人信息管理系統的混亂,也是造成這種悲劇發生的主要原因。輸液瓶上的名子和藥單,都是先由主治醫生開了處方藥,然後由藥房配藥,最後通過醫院就診系統直接打出來的。那在這個過程中,將患者姓名弄錯,也可能是醫院的信息系統存在漏洞,遇到沒有仔細核對的醫護人員,則造成了此次的悲劇事件。

誠然,一方面醫院方卻有過錯,追責必不可少。但是,其家屬也存在一定的失責和疏漏。家屬陪護患者,不僅需要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而且也應細心核對醫生護士的配藥,即使不理解專業用藥,但至少應該核對姓名,及時發現錯誤,避免悲劇的發生。

當然,也還有一種可能,不排除患者的身亡是由其本身的基礎疾病導致的。新聞中提到,患者陳豔某是因為胸悶入院,那麼,患者本身是否還患有其他疾病,直接導致了這次錯誤輸液的身亡?但是,這些僅是猜測的可能性,一切都需要進一步調查。

倒杯水的功夫,輸液大媽臉色發紫身亡,兒子:藥瓶上名字不是我媽

生活中,因醫護人員的疏忽而導致意外發生的事件屢見不鮮,為了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一方面,醫院需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在硬件設施方面要定時檢查,及時解決系統設備漏洞,避免因系統問題犯下低級錯誤。以及加強人員管理,督促醫護人員,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以及責任感,對生命應有敬畏之心,強調一個小失誤的背後可能就是一條人命。

另一方面,患者在就醫時,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儘量選擇省、市級醫院的資深醫師。同時,時刻關注自身身體狀況,感到不適時,及時前往專科門診進行診療。而患者家屬,一定要細心看護病患。要知道,在醫護人員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可能會無法關注到每一位患者,此時,就需要家屬在醫生開藥之後,及時核對患者信息,防止出現失誤釀成大錯。

倒杯水的功夫,輸液大媽臉色發紫身亡,兒子:藥瓶上名字不是我媽

無論是哪一方的責任,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消失了,這是誰都不願看到的結局。筆者希望,通過這次事件,可以給醫院和醫護人員敲響一個警鐘,提高醫療水平,提升專業素養,從而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儘早查清事件的原委,將問責懲罰落實到實處,好讓家屬安心,逝者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