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田書法能否取代二王呢?

萬堤方


二田書法怎麼不能取代二王呢?肯定能呀!在當今“田粉”心目中,二田的楷書高端大氣上檔次,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楷書宗師。其楷書用筆一絲不苟,既平穩又渾厚,結構森嚴端莊,二王只不過是寫行書的人,並且他們不懂得中鋒用筆,只知道筆走側鋒,寫出來的字飄逸任性,怎麼能跟二田的大家手筆相比。

東晉時期全國人口才不足2000萬,即使二王名氣再大,粉絲再多,就算全國一半人口是他們的粉絲,那才只不過區區1000萬粉絲。

而當代有14億人口,人口基數龐大,媒體又這麼發達,差不多每個人有一部智能手機,信息傳播迅速快捷,僅僅依靠圖片和視頻的傳播,二田的書法就能被家喻戶曉,吸引來的粉絲數量,又豈能是二王所能比。

況且,二田的學生遍佈全國,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有,這些徒子徒孫在背後不斷煽風點火,大力宣揚老師的書法時,那完全會形成前呼後擁,排山倒海的盛景,讓二田籠罩在璀璨的光環下,二王看到這種景象,肯定會自嘆不如,就像平民見了帝王,哪有底氣跟二田一較高下。

二王中的王羲之的書法又算什麼?他認認真真幫一名道士寫了一幅小楷《黃庭經》,花去大半天時間,道士給他的報酬是一群白鵝。

就算一群鵝有100只,一隻鵝價值100元,一群鵝總價值不過1萬元。二田的一幅四尺楷書隨隨便便能賣到10萬元左右,比起二田,二王又輸了一籌。

二王距離我們那麼久遠,他們的書法只是代表了晉代人崇尚韻致和神采的審美趣味,能具有當代性嗎?能代表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嗎?肯定不能。

在田粉眼裡,是二田把歐陽詢的書法風格融會貫通後,從用筆和意趣上發揚光大,開一代楷書之風,成為震古爍今的宗師。比起對楷書的這些貢獻,二王拿不出手。

所以說,不論從哪個方面來對比,二王比不過二田。

什麼都是浮雲,當今唯有二田詫叱風雲。


鴻鵠迎罡


謝謝你的提問。也謝謝你這樣問。被你這麼一問,我的媽呀,還有能夠取代二王的書法家嗎?,這得問問二田了,他們是最有權威回答這個問題的。

我真不知道你如何有這樣的想象力提問。

不過,這也涉及書法為什麼尚古而不是尚今的問題,所以,我還是樂意認真回答一下。


二田是不錯的書法家,在我們今天看來,也很難輕輕鬆鬆達到他們的書法水平的,但是,要說取代二王,那就可笑了。

為什麼這樣說?

第一,二田本領再大,他們的書法還是楷書系統。而這個系統,已經創造了1600多年,就從統一使用楷書為標準書體的唐代算起,楷書也已經將近1400年曆史了。


這1400多年的書法歷史上,就沒有產生過一個取代二王的書法家,不但沒有,而且書法的最高境界反而是學習二王,迴歸二王,而不是後代書法家。

作為學習二王最偉大的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元代就是地地道道首屈一指的楷書大師,趙孟頫取代二王了嗎?沒有嘛!


在書法發展的歷史上,明代和清代是楷書使用最成熟的時代,從明清時代開始,國家確立的楷書大師,只有四位,分別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

在這四大楷書大師裡,居然沒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說明歐、顏、柳、趙取代二王了嗎?

沒有!不但事實上沒有,理論上也沒有!


楷書發展到今天,可以說,誰也取代不了二王的地位,歐、顏、柳、趙取代不了,二田就更沒有任何希望了。

畢竟,二田沒有開宗立派創造出一種新楷書,供現代人共同使用,也沒有共同使用二田楷書的必要性啊。

所以,從傳播學來說不可能,從美學來說也沒有可能。

書法是需要傳播的,所謂傳播不是像二田這樣,在網絡上有幾百萬學徒,他是導師和領袖就叫傳播。

書法傳播必須符合幾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社會化的使用價值

二田的書法使用價值肯定存在,但是社會化的條件幾乎為零。

為什麼這個樣說?因為“社會化”使用,就意味著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強制性。


古代歐、顏、柳、趙四大家的楷書,因為屬於科舉制度的規定楷書,你不用歐、顏、柳、趙,而是其他書法參加科舉考試,你的試卷就會扣分。所以,這就是強制性和社會化並行的作用。

你想想,二田有這個條件嗎?所以,我說,二田書法的社會化使用條件幾乎為零。

第二個條件是“代傳性”

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承傳性。歷史上的書法家,能夠具有“代傳性”的書法家是非常少的,幾千年還不到10人,從可替代性來說,二田也被諸多同一性書法可替代了,比如,我們的書法宗法是歐陽詢還是二田?所以,很難有代傳性。

如果沒有代傳性,你怎麼實現取代性?

人家一代又一代是二王,你就不一定了,這一代學二田,下一代就不一定了,第三代、第四代就更不可能了。這就是說,不是你取代二王,而是二王取代你。

最後我們說說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性性選擇問題。

中國已經沒有新書法互相取代的歷史條件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書法使用價值的“取代性”歷史演變。

比如說,隸書取代了篆書,楷書取代了隸書。

所謂“取代”,就是退出官方認可的實用地位。


但是,楷書以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書法互相取代的歷史性演變。

這就是說,中國書法的演變已經完全完成演變使命了,所以,書法演變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了。

除非像一些人說的,漢字也拼音化。如果是那樣,那才叫取代,否則,誰敢取代漢字?


誰能取代二王書法?因為二王就是楷書的演變成熟的集大成者。

像歐、顏、柳、趙,二田,只是二王的徒子徒孫。

我們會世世代代繼承和發揚二王書法的,而不會是二田書法。

因為,二田也是學習歐陽詢的一個徒子徒孫。

所以,書法歷來就是尚古而不是尚今,這是書法的體制決定的,與科學社會生產力發展沒有關係。


千千千里馬


作為一名業餘資深書法愛好者

我直接上來給你直接答案:絕不可能!

直接原因就是他們就不是一個層次和級別

下面我再細細道來。

我從三個方面試著闡述一下

首先是這個問題的提出,我就懷疑是不是有炒作的意圖,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難。今人玩書法的無人不知二王是神一樣的存在。

第二,書法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必然會遵循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藝術形式都是歷史的產物,都有其時代背景。

魏碑作為碑刻藝術,在北魏時期達到了歷史的一個巔峰,

唐詩作為詩歌藝術在盛唐王朝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

宋詞在宋朝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散曲,雜曲在元朝盛行流傳。

小說在明清時期達到了藝術高峰

後世無論如何發展和進化,都不能回到當時的歷史長河中,除非時光倒轉,實現超越。

中華文明是一個早熟的文明,先賢上古時代就已經把亙古要義總結歸納

作為中華文明的後來人大都是古人基礎上進行的藝術闡釋和註解。

第三,二王書法可以說是啟歷史之先河開後世之繁榮。書法藝術成績可以說是中華書法史的最高點。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兩人,繼往開來

王羲之,一改漢魏質樸古拙,風骨俊美,婉約自由,行書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無人能及。

王獻之,在王羲之和張芝基礎上有進行了筆法創新,清真超逸,出塵脫俗,率性自由。筆法體勢,不拒於法度,盡顯瀟灑之美。同時他們的書法又是他們思想和精神風貌的完美寫照。

經過長久的筆墨技法和架構章法的積累和總結,二王已經實用到了爐火純青,後人難以超越。

說完二王再來看二田☞田蘊章和田英章

田楷整體來說是還是相當有水平的,在當年這個時代

如果說把田楷作為中小學書法教學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二田書法無論如何精進,也都是遵循書法的基本技法和章法結構,領域筆墨奧義,遵循藝術審美。

話不多說上圖為證











唐玉達藝術觀察


首先想問一下題主,是不是想炒作田楷啊?

可以明確告訴你,二王的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珠穆朗瑪峰,至今沒有人能夠超越,以後更不可能超越,因為中國的書法一直處於走下坡路的狀態。二王是中國書法筆法、技法的創作者,現在學書法的人士,筆墨技法都是出自二王,你怎麼超越他?中國的書法經過上千年的不斷研習,筆墨技法方面已經成熟,如果想再跳出大家認可的筆墨技法,很難創新,無論怎麼更改都無法脫離前人設定好的技法框架。

田楷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也算是相對成熟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畢竟現在能把楷書寫出新面貌來的寥寥無幾,田楷也算是成為一個獨立的山頭了。可是田楷如果與二王比的話,相差的是孫悟空一個筋斗雲的距離。但是現在好多人都想炒作田楷,甚至有聲音說田的楷書已經超越顏、歐、柳、趙了,超越二王了。人就害怕狂妄自大,一旦狂妄自大就飄了,找不到北了,目中無人了!如果田能沉住氣,戒驕戒躁,繼續努力,把田楷中的美石字影子去掉,讓字體再加入一點活力,筆法增加點厚重感,少一點媚俗氣,也許會走向成熟。





我的大石畫


肯定能啊,二田實乃當代楷聖,因為在許多信徒心中,早就是獨領風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開宗立派,傲睨千古,足以流傳百代的大宗師級人物。

這樣的人物,二王肯定是不能比的,君不見,中華書壇兩千年,李斯趙高不新鮮,二王無非過去時,顏柳不敢比當前,歐公不但有傳承,還被二田革新篇。

當代書壇,要論楷書,二田不出,誰與爭鋒?神馬國展書協,神馬魏晉風流,神馬北碑南帖,神馬蘇黃米蔡,神馬徐渭傅山,神馬弘一白蕉,神馬沈鵬張海,神馬篆隸行草,神馬醜書爛字。二田一來,楷書驚世,其餘諸般如雲煙。

若是沒有此成就,沒有這不愛名不愛財,沒有這高風亮節,沒有這大宗師大氣派,如何配得起盛名當前?如何能吸引千萬教徒如狂似癲?如何有此題一問震得我頭暈目眩?

偉哉二田,壯哉二田,楷聖哉二田,世人當樹碑立傳,當寫進書法史之開篇,當讓羲之研磨,歐公捧硯,沈鵬之流不配為其洗襪脫鞋。


李藝泓


二田能否取代二王?有這個可能!從授徒和教材發行量來說,大有超越王羲之王獻之之勢。。。

這問題提的有想象力,不好笑但也滑稽,超讚!

如果那樣的話,中國的田粉田奴會更多,成為當今書法的主力軍。二田將一統江湖。

田字將普及,將進入各大中小學的寫字課本,各地書協都會排著長隊競相收藏二田的字,造假者更會仿冒二田的字,田字大行其道,田英章先生潤格將翻幾百倍,應接不暇!

各地所有酒店、茶樓、門樓、古蹟等都將換成田先生的親筆題字,甚至各地高校和培訓班皆以田氏為教材,中書協展覽以田字為評審標準,非田氏弟子不評!非田字不入展,決定是否入展獲獎並加入中國書協的條件之一。

各地書協分會以收田粉田奴的數量定業績,以決定書協的成就,只要不寫二田的字就會被噴。同時在二田的引領下,會開啟一個書法的新時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還會影響中國以後幾千年的書法審美標準。

中國書法史將要被改寫,中國將有一個超越王羲之的書法偉人!新的書聖就要誕生啦,那就是二田。。。

(本人的拙作,田粉田奴噴吧!)











四官殿人書畫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答案已經在大多數人心中了,之所以來回答,是因為這個問題裡含著一種猜想和期待。

可能書壇期待新的“二王”的出現,期待“二田”能夠有這樣的擔當。


二王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經過了千百年的歷史的檢驗和沉澱,其影響力又受到若干有影響力的大咖的推動,關鍵是二王書法的水平足以當得起這種推動,足以為後世垂範,屬於開一代風氣者。

二王對書法藝術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數體兼能而技巧嫻熟全面,走出一條新路併為後世發展留有餘地。

二田技巧嫻熟,但是創新性不足,書路不寬。並且在其所擅長的領域把路子幾乎走死,觀其所書,看過一幅便知其千幅萬幅,學之而能亂真者若干。



一千多年來,從來沒有人敢提取代二王的問題,也沒有出現能夠取代二王的書家。題主好魄力!


二田這樣的書法,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到底有多少意義呢?不要說取代二王,就算是近、當代的若干大家恐怕也不是其可以比肩的。

一棵樹,如何能取代一片森林呢?

拋開題主的美好意願,這個問題事實上是無聊又無趣的。

本文為昭明書館原創,圖片來自公開資料。


昭明書館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二王的書法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他們二人的書法可以說奠定了中國文人書法的技術,是中國書法藝術自覺的開山之作,從東晉一直到清代,歷代的文人書法家都以二者的書法為宗,包括歐陽詢、顏真卿、懷素、張旭、米芾、黃庭堅、蘇東坡、文徵明、董其昌、趙孟頫、王鐸、林散之、白蕉,他們都是學習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

可以說,東晉以後,整個主流的書法史就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書法的風格演變史,歷代的帖學名家無不脫胎於二王父子,這個是別的書法家無法與之相比的,他們二人是帖學一派的祖師爺。

原因是他們二人開創了一種新的書寫方式,變古法為今法,直接推動了中國書法楷書、行書和草書的成熟,而王獻之的“一筆書”又直接影響了草書的產生,他們二人在技法上已經達到了完美,就像李世民說的那樣,已經“盡善盡美”了。他們二人的書法也成了書法的標準,評價書法的好壞,就是以二王為標準的,看一個書法家高度,也是看他對於二王書法的理解有多深,所以後人是無法超越的。

不要說是“二田”,就算再過五百年,也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我們今天的人只能夠在風格上有所創新,在水平上是達不到二王的高度的。誰要是說自己超越了王羲之,那他肯定是一個騙子。


你覺得呢?


不二齋


這個問題,可簡單化,天真化,在此首肯田氏書藝,但相距二王有距離,直接說差距不少。因為二王書法至今是最為至高境界,因為代表了整個魏晉書法風度之成就,無論是行書楷書還是草書,及上古的篆隸都具代表性,而田氏僅僅是當代之楷字之一份子,或許尤為爭鳴商榷中,故言之,不可與二王相比之。

非常明白提問題者,是否動腦考慮到這一點,評論相比,必有的框於大局乃至每朝代之最先之書藝成就。僅憑短短几年或幾十年的光陰即能分出高低與古人。談何容易,二王筆法經過了無數朝代而留下向芳妙,是幾代代輩祖而承認的,經過了風風蝕雨穿,是沙中金,是海中巖,砥礪而一生貫穿不綴之精神,經久不衰的考驗和驗證,方有二王璀璨奪目的書法面貌。或許是神話,或許不真實,但應該說多少有其典籍未梢之傳。

那麼我堅信,只有超越古人,才是當代之創新之精神,故相信田氏在餘年不輟的努力,會再創書法魅力神話。為後人留下美的墨韻。



狂喜淡墨a


這個問題,腦洞開的有點大。這是誰提出的。不可能是二田自己提出的,因為他們不會狂妄如此,如果是小偏自己提出的,顯然是小編無知,不懂書法,不懂書法史 。二王,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它們奠定了中國書法審美的最高標準,被後人仰慕。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眾所周知,行草書是書法藝術審美的最高形式。王羲之以後的歷代王朝,都把王羲之書法作為臨摹對象,奉為聖人。不是說,今人的書法藝術能力,就一定達不到王羲之那樣的水平,而是說王羲之的書法的象徵意義,後人不可取代。二田的書法,主要是歐楷,楷書是書法的基礎,二田的書法,有王羲之書法那樣的影響力 ,根本不可能。這樣的問題提都不該提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