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茫茫大地真的乾淨嗎?不!它還有終極關懷在!


白茫茫大地真的乾淨嗎?不!它還有終極關懷在!

曹雪芹著《紅樓夢》,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不難解釋這部小說是他本人的一場大哭。他為什麼要哭呢?僅僅是因為家道衰敗,門族不興嗎?若僅僅如此,這部小說不會有如此高的造詣,並且被多少學者所稱讚,更不會有千古不朽的意義。《紅樓夢》固然只寫了若干個人物,他們的遭際命運,但這個人的寫照中卻透露著對整個民族文化的反思。倘若曹雪芹所處的時代。中國文化有著蓬勃的朝氣,曹雪芹的大哭豈不是很奇怪?《紅樓夢》還會誕生嗎?


白茫茫大地真的乾淨嗎?不!它還有終極關懷在!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生動地描繪了一系列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人物形象,通過其言行舉止、思想命運表達了對於儒道法諸家文化價值體系的徹底懷疑和否定的態度。這諸家思想沒有一個能夠救得了天下,挽大廈於將傾,這是小說本身的現實主義敘事中表達的含義,所以小說的結局便不得不是對整個民族文化悲劇的表現(諸家學派竟一個不能救天下)。於是“紅樓夢“十二支曲的尾聲寫道:”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白茫茫大地真的乾淨嗎?不!它還有終極關懷在!

小說中心人物賈寶玉最後遁入空門,胭脂齋評為”懸崖撒手“,”棄而為僧“。因而本欲補民族文化之天的”寶玉“終究是”賈(假)“的。既然寶玉為假,便只有佛學境界才為真。儒道法都行不通,唯有釋家才是逃遁之所。從這大結局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所採取的是徹底的虛無主義。

既然已經看破,為何還要逃遁呢?當徹底的遭遇虛無主義之後,個人便無安身立命之本,卻仍要有一個精神上的寄託。世俗之人本有的世俗關懷本應一一捨棄,剩下的只有對人生的終極關懷。曹雪芹便到佛學之中去尋找這種關懷,即為”遁入空門“。


白茫茫大地真的乾淨嗎?不!它還有終極關懷在!

如果我們再追問,既然看破世間一切,是否也可以把終極關懷一併捨棄掉?豈不是真正的乾淨?但這不可能,原因在於人的文化生命是不可否定的。文化生命雖然在傳統的價值體系中無法生根發芽,但文化生命本身是不能被否定的,而且必須要肯定。如果真的要捨棄,有兩種做法,一是了卻生命;二是過一種動物式的生活,那麼人再不是人。


白茫茫大地真的乾淨嗎?不!它還有終極關懷在!

人皆有死,皆有大限在前。人一出生,此案已立,整個一生無非是死刑執行的緩期罷了。若僅作此想法,確實無本體論上意義的必要,人生無非是延頸待斃的過程罷了。誰願意這樣看人生呢?其實大家都不願意也不會這樣去看人生。儘管就生物學角度來看,人生確實可以看作是延頸待斃的過程,但是大家都不去取生物學的觀點,都還是把人生當人生來過,即不捨棄終極關懷。


白茫茫大地真的乾淨嗎?不!它還有終極關懷在!

人生必有一死這一個生物學事實非但不能取消人的終極關懷,反倒是引發終極關懷的根源反而是更好地去過自己的一生,去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意義,按照史鐵生的話就是人生在向你尋求意義,你人生的意義要由你自己去定義。如果我們問我們自己人生是否有意義?如果我們說有,即便是肯定了人生的意義,如果我們說沒有,那麼我們說的沒有的是什麼呢?是意義,那麼還是有,因為我們能不可能說出在我們意識之外的某個東西,這樣一來,人生的意義便隨之而來,伴隨你的一生,即便是遁入空門,它還是在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