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至兩漢玻璃器的發展狀況如何?有怎樣的製作工藝水平?

隨著玻璃器生產的發展,玻璃生產逐漸從冶煉金屬業中分化出來,進入戰國以後形成了較為獨立的專門手工業,技術得以提高,種類也開始增多了。這一時期玻璃器的一大特徵是仿玉,種類有玻璃珠、玻璃劍飾、玻璃器皿及玻璃裝飾品。玻璃珠除圓球形、扁圓形之外,出現了六邊鼓形、八稜形等多種形狀,並且以蜻蜓眼玻璃珠為其典型代表。玻璃劍飾約出現於戰國中期,並流行於戰國晚期到西漢初年。例如戰國玻璃鞘帶扣,是附於劍鞘靠上端的飾物。白色玻璃製成,上視為扁平長條形,兩端微微向下內卷,側視在內面下靠近一端附有一長方形穿孔。玻璃裝飾品主要有璧、璜、耳瑪、帶鉤、衣片等等。

東周至兩漢玻璃器的發展狀況如何?有怎樣的製作工藝水平?

璧是玉禮器中的重器,隨著戰國玉璧的飾品化出現了仿玉的玻璃璧,特點是戰國早期薄而小,中晚期多厚而大,而漢代的玻璃璧較戰國形制規整,璧體的圓度較好,厚度比較均勻,光潔程度較好。玻璃耳瑪出現於西漢,結束於東漢,是一種喇叭狀或束腰鼓形的耳部裝飾品。帶鉤是一種勾狀的腰帶連結器,多以金屬、玉器製作,1954年廣州出土了一件西漢玻璃帶鉤。值得注意的是,玻璃帶鉤雖然多見於漢代,但在戰國時的金屬帶鉤.上就已經有鑲嵌玻璃塊的。玻璃容器出現於漢代,是較為獨立的玻璃品種。它的出現是中國玻璃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此後玻璃陳設品和生活用具逐漸佔據了玻璃器型的主流,引發了玻璃製造業的大發展。

東周至兩漢玻璃器的發展狀況如何?有怎樣的製作工藝水平?

漢代的玻璃容器品種較少,只有碗、盤、耳杯、杯等,而且數量很少。1968年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了玻璃盤、玻璃耳杯;廣西合浦縣風廣嶺東漢墓出土了一件弦紋圈底玻璃杯。這幾件器物器型規矩,色澤勻淨,但是雜質較多,是漢代玻璃容器的代表。這一時期的玻璃器不僅器型上仿玉,紋飾也同樣仿玉。例如谷紋、蒲紋、柿蒂紋、雲紋、蟠螭紋、獸面紋等都是這一時期玉器上廣泛使用的紋飾,而玻璃器也在相應的仿玉器上移植使用。如柿蒂紋用於劍首,取其“木中根固,柿為最”的堅固之意,谷紋、蒲紋則結合用於玻璃璧和璜上,螭虎紋用於劍飾等。

東周至兩漢玻璃器的發展狀況如何?有怎樣的製作工藝水平?

這一時期玻璃的成分沒有大的改變,基本上還是鉛鋇系統的低溫玻璃,含鉛量和含鋇量偏高,“色甚光鮮,而質則輕脆”。產品以自產為主,少量為外國或西域等地的舶來品。鉛、鋇含量比例不斷變化,基本上是氧化鋇含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到漢代以後就消失不見。因此,含有氧化鋇是西周到漢代中國玻璃器最突出的特徵。除主流的鉛鋇玻璃外,鈉鈣玻璃、鉀玻璃、鉀硅玻璃等同時存在,尤其是東漢時期鉀玻璃在廣西、雲南等地的崛起,導致了嶺南地區鉀玻璃在宋代以後的流行。至於戰國時期部分地區出土的鈉鈣玻璃,由於沒有足夠的證據,因此不能肯定是自產還是外來。

東周至兩漢玻璃器的發展狀況如何?有怎樣的製作工藝水平?

但是鑑於中國玻璃配方長期的不穩定性,因此,不排除少數鈉鈣玻璃為中國工匠自產,大部分則或是舶來品,或是中國工匠利用外來技術製造,或是外來工匠在中國製外來的玻璃器,造型、裝飾、成分等與中國自產的玻璃器有明顯不同。典型的如1987年河南洛陽東漢墓出土的玻璃瓶,吹製成型,在深褐、橘黃、紺青、暗紫之不規則的地色中纏繞乳白色線紋,又由於表面有風化層,浮現出閃爍的金黃色光澤,斑駁絢爛,非常美觀,是一件典型的羅馬攪花玻璃器。又如廣西貴縣出土的東漢時期的碧琉璃杯,色呈淡綠色,表面經風化變烏,腰部有三道凸起弦紋裝飾。經分析屬鈉鈣玻璃,與羅馬玻璃成分相符,被認為是東漢時期由羅馬傳入我國的。

我是“娟兒666,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