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社區萬能章”需轉變行政服務理念

北京一聲哨響能叫來公安消防?3分鐘瞭解“街鄉吹哨 部門報到”。新京報動新聞。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民政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出臺意見,部署開展“社區萬能章”治理專項行動,明確了《不應由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第一批)》,親屬關係證明、居民身份信息證明、居民養犬證明、健在證明等20項證明社區不再開具。意見旨在從根本上改變“社區萬能章”、“社區成為證明大本營”等現象。

長期以來,“社區萬能章”的存在,成為基層運轉的一大梗阻。一方面,繁複的證明開具手續給民眾辦事增添了許多麻煩,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另一方面,社區、村委會承擔起大量與自身角色和法律相沖突的證明工作,也增加了基層組織的運轉負擔。在此背景下,社區證明大瘦身,既能解民眾奔波之苦,也可為基層社區減負。

而接下來如何落實清理“社區萬能章”,除了對文件精神的落實,也需要相關行政部門轉變服務理念。以往,民眾到上級部門辦事,相關部門往往要求民眾需先到基層社區開具證明,才肯提供相關服務,這其實是隻考慮自己便利而無視給民眾添麻煩、給基層部門增負擔的表現,最終的結果是,自己輕鬆了,民眾與基層部門卻有苦難言。

現在清除“社區萬能章”,就要求行政服務部門拋棄部門本位主義,將服務重心向基層傾斜,基層需要什麼,上級行政部門就應該盡力提供什麼。

行政部門提供服務,本就該以基層為導向,拋棄部門本位。現在,隨著基層治理的精細化,基層事務繁雜多變,如果民眾需要什麼服務,事事都要按上級部門要求來回跑腿,顯然不利於基層治理能力與治理效率的提高,更無益於民眾獲取便利服務。

實際上,北京近幾年力推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正是行政服務理念改變的一個典型樣本。在這項改革中,基層鄉鎮或街道遇到急難問題時,街巷長或基層政府第一時間“吹哨”召集,相關部門前來“報到”一起解決問題。這種行政模式的本質是以問題為導向,變被動為主動,打通行政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從行政理念上講,在全國範圍內取消“社區萬能章”,與“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一樣,都是強調基層服務的主體性,兩者殊途同歸。

本質上,清除“社區萬能章”,就是要求公共服務能夠從服務理念與服務方式上,給予民眾更多善意與尊重,提升民眾獲得感。

需要強調的是,讓“群眾少跑腿”的前提是“信息多跑路”。大幅削減社區證明,意味著政府服務部門之間更要加強信息共享,避免出現管理和服務“真空”,防止出現工作斷鏈,對民眾權益的保障只能多不能少。

對此,意見特別提到,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部署,依託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核查,按照法定程序辦理查詢核查業務,打通信息孤島。所以,在社區證明大“瘦身”之後,不同服務部門之間儘快實現信息共享,是當務之急。

總之,改進和規範社區的開具證明工作,既是給基層減負,更是釐清了行政服務以民為本的基本邏輯,最終指向的是更高質量的便民服務——該辦的證明就該一次辦理,不該辦的證明就要堅決取消。

編輯:王言虎 實習生:張曉雨 校對:楊許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