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播種+導航,作業節本又增效

黑龍江省自2004年開始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範,2019年全省保護性耕作面積1200萬畝,免耕播種機一年新增5000多臺。保護性耕作技術逐漸獲得廣大農民認可,近年來湧現出一大批以現代農機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領軍人物和先進典型,秸稈還田、免耕播種技術在黑龍江取得較快發展。

免耕播種+導航,作業節本又增效

“以前,我們青岡縣採取的還是傳統種植模式。那時候用小型機具設備一天只能播種20畝地,工作效率很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知有一種免耕播種設備可以對土地實行保護性耕作,覺得這可能會帶來農業生產的一場‘革命’。”作為返鄉創業的碩士研究生,黑龍江省綏化市青岡縣沃土豐達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仲維華在2014年毫不猶豫地買了2臺免耕播種機,搞起了保護性耕作。

仲維華的堅持並不是一拍腦袋的盲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因為我實地考察過這種模式,而且在理論上它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需要一種可持續的、生態友好型種植方式,給大田作業‘瘦瘦身’,為黑土地‘減減壓’。再加上,這種機器的設備設置各方面結構都比較合理,我覺得非常可行,於是就決定這麼實施了。”

可事情並沒有想象得那麼順利。由於機手在操作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技術標準使用機器設備,播種過深導致出苗不齊,出苗率不好,合作社第一年減了產又賠了錢,竹籃打水一場空。但這沒有讓仲維華放棄嘗試,他總結吸取了當年失誤經驗,第二年嚴格按照技術標準繼續探索保護性耕作的新路子。

皇天不負有心人,2015年合作社獲得了大豐收。“不僅糧食增了產,連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也提高了0.01%,可把我高興壞了!”仲維華回憶道,看見合作社的成功實踐,全縣當年就新增了十幾臺免耕播種設備,大家都風風火火搞起了保護性耕作。

仲維華說合作社配套應用先進農業科技,採取“一翻兩免”的種植耕作技術——即第一年秋季對土地全部進行深翻作業,第二、三年秋季通過機械收穫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春季再使用免耕播種機進行免耕播種作業。這樣既達到了抗旱保墒、節本增效,又有效減少秸稈焚燒對生態的破壞。

農機導航讓保護性耕作“如虎添翼”

仲維華帶領合作社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應用農業高新種植技術,拓寬土地經營思路,著力解決增產增效增收難題及秸稈利用問題,“如今,合作社有3萬畝土地是絕對集中連片的,這3萬畝地的工作效率非常重要,此時就體會到了科技支撐農業的重要性。當前,合作社擁有5臺大型免耕播種,每臺都配備200馬力拖拉機,並且帶有定位導航。作業的時候,機手根本不需要待在駕駛室,兩邊地頭各站一個機手盯著就能完成任務。我們今年打算實行24小時連續作業,預計15天就能完成這3萬畝地的耕種量。

保護性耕作再加上現代化的農機裝備,讓仲維華的合作社“如虎添翼”。“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減少作業工序3次,每畝可節約生產費用50元左右,玉米畝增產5%左右,合計每畝節本增效可達70元—115元,且不易發生病蟲草害。按照以前的傳統種植模式,我們1畝地要用100斤肥料。但現在,我們採用測土配方和無人機飛防,每畝地只需要80斤肥料,雖然降低了農藥化肥使用量的20%,但效果卻比之前用100斤還要好。去年,我們實施免耕播種地塊苗情都好於普通地塊。”仲維華算完賬後信心滿懷地說,“下一步,合作社要集中選擇適宜地塊、適宜品種、適宜技術,打造各類生產示範園區,推廣農機農藝新技術,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改變耕作模式,提高土地產出效益。”

免耕播種+導航,作業節本又增效

今年,沃土豐達合作社經營的土地面積已經達到10萬畝,目前已流轉完6萬畝。“合作社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再加100元給農戶,農戶們的保底收入就有500元,到秋天分紅去掉土地和生產成本,我們再按照純利潤的49%分給農戶。現在大家認準了合作社的這種保護性耕作模式,好多人都慕名而來呢!”在仲維華看來,合作社能有現在的發展,關鍵得益於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向現代化耕種方式的轉變。

新型耕作技術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不僅提高了土地產出率,也增加了糧食的綜合產能。“經過幾年來的數據測算,從2017—2019年,我們合作社的糧食產量不斷提升,現在平均為1500斤/畝,生產成本大概為330—360元/畝,大大降低了人工投入,提高了機器作業效率。如今,免耕播種技術成為合作社發展的核心。”仲維華由衷地說。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連瑞也表示:“我省將培育作業主體,逐步建立起以農機專業組織和農機大戶為骨幹、農機經營戶為基礎的保護性耕作實施主體,積極建立按照社會化、市場化要求運行的保護性耕作推動機制,讓實施保護性耕作的農民有活幹、有效益。對購置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採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點支持,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不斷探索新的作業模式。”


文章來源: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