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播种+导航,作业节本又增效

黑龙江省自2004年开始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2019年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1200万亩,免耕播种机一年新增5000多台。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获得广大农民认可,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领军人物和先进典型,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在黑龙江取得较快发展。

免耕播种+导航,作业节本又增效

“以前,我们青冈县采取的还是传统种植模式。那时候用小型机具设备一天只能播种20亩地,工作效率很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有一种免耕播种设备可以对土地实行保护性耕作,觉得这可能会带来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作为返乡创业的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沃土丰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仲维华在2014年毫不犹豫地买了2台免耕播种机,搞起了保护性耕作。

仲维华的坚持并不是一拍脑袋的盲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因为我实地考察过这种模式,而且在理论上它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需要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友好型种植方式,给大田作业‘瘦瘦身’,为黑土地‘减减压’。再加上,这种机器的设备设置各方面结构都比较合理,我觉得非常可行,于是就决定这么实施了。”

可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顺利。由于机手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使用机器设备,播种过深导致出苗不齐,出苗率不好,合作社第一年减了产又赔了钱,竹篮打水一场空。但这没有让仲维华放弃尝试,他总结吸取了当年失误经验,第二年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继续探索保护性耕作的新路子。

皇天不负有心人,2015年合作社获得了大丰收。“不仅粮食增了产,连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提高了0.01%,可把我高兴坏了!”仲维华回忆道,看见合作社的成功实践,全县当年就新增了十几台免耕播种设备,大家都风风火火搞起了保护性耕作。

仲维华说合作社配套应用先进农业科技,采取“一翻两免”的种植耕作技术——即第一年秋季对土地全部进行深翻作业,第二、三年秋季通过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春季再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免耕播种作业。这样既达到了抗旱保墒、节本增效,又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对生态的破坏。

农机导航让保护性耕作“如虎添翼”

仲维华带领合作社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应用农业高新种植技术,拓宽土地经营思路,着力解决增产增效增收难题及秸秆利用问题,“如今,合作社有3万亩土地是绝对集中连片的,这3万亩地的工作效率非常重要,此时就体会到了科技支撑农业的重要性。当前,合作社拥有5台大型免耕播种,每台都配备200马力拖拉机,并且带有定位导航。作业的时候,机手根本不需要待在驾驶室,两边地头各站一个机手盯着就能完成任务。我们今年打算实行24小时连续作业,预计15天就能完成这3万亩地的耕种量。

保护性耕作再加上现代化的农机装备,让仲维华的合作社“如虎添翼”。“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作业工序3次,每亩可节约生产费用50元左右,玉米亩增产5%左右,合计每亩节本增效可达70元—115元,且不易发生病虫草害。按照以前的传统种植模式,我们1亩地要用100斤肥料。但现在,我们采用测土配方和无人机飞防,每亩地只需要80斤肥料,虽然降低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的20%,但效果却比之前用100斤还要好。去年,我们实施免耕播种地块苗情都好于普通地块。”仲维华算完账后信心满怀地说,“下一步,合作社要集中选择适宜地块、适宜品种、适宜技术,打造各类生产示范园区,推广农机农艺新技术,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改变耕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免耕播种+导航,作业节本又增效

今年,沃土丰达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目前已流转完6万亩。“合作社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再加100元给农户,农户们的保底收入就有500元,到秋天分红去掉土地和生产成本,我们再按照纯利润的49%分给农户。现在大家认准了合作社的这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好多人都慕名而来呢!”在仲维华看来,合作社能有现在的发展,关键得益于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向现代化耕种方式的转变。

新型耕作技术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也增加了粮食的综合产能。“经过几年来的数据测算,从2017—2019年,我们合作社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现在平均为1500斤/亩,生产成本大概为330—360元/亩,大大降低了人工投入,提高了机器作业效率。如今,免耕播种技术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核心。”仲维华由衷地说。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连瑞也表示:“我省将培育作业主体,逐步建立起以农机专业组织和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经营户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实施主体,积极建立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要求运行的保护性耕作推动机制,让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民有活干、有效益。对购置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点支持,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作业模式。”


文章来源: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