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历史上那些你不知道的事-17

1、“午门”是什么地方 “午门斩首”是真的吗

冷知识:历史上那些你不知道的事-17

古装戏中,大臣得罪了皇帝,皇帝一生气,便下令将其“推出午门斩首”。那么“午门”究竟是指什么地方,中国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制度吗?

“午门”在历代宫殿沿革中都存在。紫禁城中午门为正门,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因其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的。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 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午门是皇帝举办各种仪式的地方,如颁发诏书。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也在这里举行仪式。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到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古代皇帝处决臣子一般不在午门举行,一般是押往柴市或菜市进行,如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那为什么会存在“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呢?这与上面提到的“廷杖”有关。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行“廷杖”之刑。起初只是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嘉靖皇帝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群臣抵制。群臣百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才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流传。实际上,午门是紫禁城的入口,绝不会轻易成为“刑场”。

2、秦始皇传国玉玺缺一角和失踪之谜

冷知识:历史上那些你不知道的事-17

传国玉玺相传由秦始皇所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命人以蓝田玉为材料琢出了一块传国玉玺。又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将之作为皇帝继位的凭信,打算一代一代传下去。另也有说法称此传国玉玺取材自和氏璧。从此,这个四寸大小的传国玉玺便成了历代皇帝作为正统继承者的标志。

秦灭汉兴,传国玉玺被献给汉高祖刘邦。西汉末年,两岁的皇帝刘婴登基,传国玉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权后,命大臣王舜向孝元太后索取传国玉玺,孝元太后虽为王家人,却忠心于汉朝,不肯交出。被逼不过,孝元太后一怒之下将这个宝贝掷在地上,据说玉玺的一角因此被摔掉了。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玉玺终归是留下缺角之痕。

后来,光武帝刘秀从王莽手中夺回玉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关东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从井中捞出的宫女尸身上找到一只红色匣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玉玺。之后孙坚之子孙策为向袁术借兵马,将之献于袁术。袁术兵败后,玉玺又落到曹操手中。之后,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 北齐、周、隋、唐,至五代时期失去踪影。

有关玉玺的失踪详细说法,现时有三种:一种说法认为乃是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被契丹人攻破之际,怀抱传国玉玺在玄武楼上自焚,玉玺自此下落不明;另一说则认为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玉玺丢失;但还有一说则认为传国玺一直传到了元朝,是在元朝末帝顺帝手上失踪的。总之,至今,这个传国玉玺未曾找到。

3、戏里中“三堂会审”的“三堂”指什么 古代如何审案

冷知识:历史上那些你不知道的事-17

喜欢戏曲的朋友都知道,“三堂会审”是《玉堂春》的著名选段。剧中讲述的是书生王金龙和名妓苏三的一段情缘。那么什么是“三堂会审”,古代真有这项制度吗?

戏曲《玉堂春》中,南京官家子弟王金龙与名妓苏三发誓白头偕老。王公子钱财被盗,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后,赴庙赠金资助,使王金龙得以回到南京。后来,老鸨和山西富商沈延林以假信私下将苏三卖给沈延林为妾,沈延林之妻皮氏“大娘”与赵监生私通,用药毒死沈延林,反诬告苏三。洪洞县官受贿一千两,将苏三问成死罪,解至太原三堂会审。主审官恰为巡按王金龙,遂使冤案平反,王金龙、苏三得以团圆。

戏曲中的王金龙所任巡按一职,又称“巡按御史”,是古代官僚机构监察机关的一种设置。“三堂会审”指的是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共同处理案件的一种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皇帝之下设置三个最重要的官职,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官僚政治的基本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严密的三院制,其监察制度还有一个特点是御史参与司法审判,重大案件皇帝“则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案之”。这种制度延续到明清,人称“三堂会审”。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凡“三法司”参与审判的称“三司会审”,习惯的说法便是“三堂会审”。

可见“三堂会审”是从唐代开始的一项政治制度,它是统治机关内部监督的一种形式。类似于现在的检察机关,但又有不同。现代检察机关可以直接侦办官员违法的案件,但不参与案件的审理,而是作为公诉人一方存在。

4、顶戴花翎是什么 清朝官员们为什要戴这个

冷知识:历史上那些你不知道的事-17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服饰也在不断变化。到了清朝,服饰经过漫长的演变,变得更为系统了。清廷对官员的服饰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官位不同,服饰的品质、数量、颜色也各不相同,甚至连帽子上一颗小小的珠子也有各种规定。这体现出森严的等级观念,而顶戴、花翎则是官员级别高低最典型的标志。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从颜色来看,一、二品是红色;三、四品是蓝色;五、六品是白色;七品以下为金色。即使相同颜色的顶戴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另外,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戴银顶。此外,“顶戴”上戴的东西也有严格的区分:一品戴珊瑚;二品戴起花珊瑚;三品戴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四品戴青金石或蓝色涅玻璃;五品戴水晶或白色明玻璃;六品 戴砗磲或白色涅玻璃;七品戴素金顶;八品戴起花金顶;九品戴镂花金顶。

“花翎”是皇帝赐予的一种插在帽子上的装饰品。“翎”分“蓝翎”和“花翎”。蓝翎是翎,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五品以上的官员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大官,三眼花翎只赏给皇族或是有特殊功劳的重臣。一般来说,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褒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谱,提调官增庆被奏赏花翎。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互保荐花翎。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都是。到清朝末年,甚至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此时,清王朝已到了穷途末路。

5、“黄袍”是皇帝的“专利”吗 皇袍是黄色的吗

冷知识:历史上那些你不知道的事-17

960年,率兵北征的赵匡胤到陈桥驿时,手下的一些将领全副武装,带领一些士兵直奔他的寝室。惊恐的赵匡胤刚穿好衣服,还未及反应,将领们便将他强行拖出去,并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他的身上。接着,大家跪拜在地高呼万岁。这就是宋太祖因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典故。从此后,皇帝穿黄袍得以广为人知。那么,“黄袍”是皇帝的“专利”吗?是不是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服呢?

黄色服饰在中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谁都能穿,只是到了隋唐时期,因为以黄为贵,“黄袍”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尤其是在唐朝,皇帝不愿意自己和一般人同着黄袍,就颁布了“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的命令。《野客丛书·禁用黄》中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唐高宗时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多见。到了北宋,赵匡胤登基后,“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其实,在唐宋之前,君王、皇帝对穿什么颜色的袍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西周、东周时期,据《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着青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国君的袍服更是五花八门。到了秦朝,由于盛行“五行”之说,秦王朝尚水德,以黑色为贵,所以,秦始皇就穿黑色袍服。而晋代,因为尚金德,以赤色为贵,所以,晋代的皇袍就采用了红色。

扩展阅读:龙袍的来历

龙,在上古时期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带有一定的平民性。到了唐、宋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人们的龙崇拜心理,不但自诩为龙种,还垄 断了龙形象的使用权,严禁民间使用龙的图案,甚至还严禁百姓提及龙字。到了明代,龙更成为帝王独有的徽记,正式形成了在皇帝服装上绣大型的团龙花纹的礼仪制度。所以,皇帝的衣服又叫龙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