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境外疫情輸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02要聞--人民日報--報刊雜誌--版權渠道--首頁

全國邊檢機關日均檢查交通運輸工具入境員工佔入境總人數七成多

12個指導組赴重點口岸指導流行病學調查等

4月首都機場經“第一入境點”入境的國際航班較之前減少80%

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近一週來,全國現有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持續下降,但經陸地邊境輸入風險仍在上升,已有入境城市出現本土關聯病例,進而引發聚集性疫情。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情況。

提升邊境口岸防控能力

“當前疫情自陸路邊境輸入的壓力還在增大。”國家移民管理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劉海濤表示,為應對陸路疫情輸入風險,國家移民管理局指導各地依託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防聯控機制,從五方面加強防控。

密切跟蹤毗鄰國家疫情形勢發展,與毗鄰國家移民管理部門執法合作;嚴格口岸入境人員管理,最大限度減少跨境人員流動;加強警力佈局,對便道、山口、渡口巡邏管控,嚴厲打擊非法出入境等行為;加強邊境地區實有人口管理;嚴格邊境地區進入內地交通要道的管控,加大流動查緝。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周宇輝認為,陸路邊境地區的防控能力還存在不足,難以滿足疫情防控實驗室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處置以及治療需求。邊境口岸城市防控的一些薄弱環節亟須補足和加強。當地先要做好省內聯防聯控,統籌調配醫療衛生資源,加強口岸疫情防控人員和防疫物資的保障力度;針對邊境入境人員較多的地區以及防控基礎薄弱地區,國家會選派疾控專家和醫療團隊來幫助提高診斷和治療能力;國家還會根據地方需求,加大檢測試劑、醫療設備以及防護物資等支持力度,做好應急準備。

海關為重點口岸調配關鍵檢測設備和防護物資,包括核酸提取儀、熒光定量PCR檢測儀、血常規檢測分析儀、負壓隔離單元等,新增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9個,檢測技術人員也增加到400多人,核酸檢測能力基本滿足現有入境人員的檢測需求。海關總署還從全國抽調技術專家,組成12個指導組,赴重點口岸指導流行病學調查等。各級地方政府和海關密切合作,派出8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支援21個直屬海關的防控工作。

做好出入境交通運輸疫情防控

確保國際供應鏈穩定是一項重要工作,在維持國際貨運的同時,還需做好出入境交通運輸疫情防控。劉海濤介紹,目前全國邊檢機關日均檢查交通運輸工具入境員工2萬多人次,佔入境總人數七成多。

“國際航運船舶原則上不允許外籍船員登陸。對已在海上航行超過14天,且健康狀況正常、入境檢疫沒有問題的中國籍船員允許入境。在海上航行不滿14天的中國籍船員,入境後要進行隔離觀察;對於跨境運輸的汽車、列車,外方貨運車輛在口岸指定地點卸貨,員工當天離境。中方貨運駕駛員要採取備案管理、體溫監測和定期核酸檢測等措施;對國際航班機組實行封閉式管理。”劉海濤說。

周宇輝表示,要在常態化防控中推進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一要加大重點邊境省份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導邊境省份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控方案,做到“一市一策”。加大邊境城市在防控人員、物資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二要壓實屬地、部門、單位和個人的責任,精準實施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措施;三要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機制。“目前一部分地區已經為有需求的群眾提供核酸檢測服務,這有利於群眾對個人健康狀況進行確認,讓家人、同事放心,也有利於儘早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為復工復產提供保障。”

完善“第一入境點”防疫措施

中國民航局運行監控中心副主任孫韶華介紹,首都機場自3月20日實施國際客運航班“第一入境點”政策以來,截至4月19日,累計實施調整航班135班,第一入境點累計入境旅客29999人,在第一入境點留置的旅客有26035人,留置率為87%,有效控制了境外疫情向北京輸入,也提升了國際航班旅客的安全健康保障能力和通關效率。

4月份首都機場經“第一入境點”入境的國際航班計劃共有89班,平均每天實際執行2—3班,較之前大幅減少80%。“隨著第一入境點防疫檢查措施不斷完善,檢查能力不斷提高,留置旅客觀察隔離設施進入良性循環,現行的第一入境點機場的保障能力可以滿足目前需求。”孫韶華說。

周宇輝表示,對於集中醫學觀察人員,要調配醫護人員全面落實健康監測,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藥品,制定處置預案;此外,要嚴格加強隔離點衛生防疫要求,完善消毒管理,加強食品安全和醫療廢棄物處理等。

據介紹,截至4月19日24時,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現有確診病例1031例,其中重症病例81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49例,其中境外輸入5例;當日無人轉為確診病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58例;尚在醫學觀察無症狀感染者990例,其中境外輸入184例。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1日 02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