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青春綻芳華--07國內新聞--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刊雜誌--版權渠道--首頁

編者的話——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全國有1.2萬多名“90後”“00後”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佔支援湖北醫護人員總數近1/3,各行各業的廣大青年在抗疫鬥爭中,展現出披堅執銳、一往無前的青春力量。

在脫貧攻堅戰場,亦有為數眾多的青年人,正用自己的汗水書寫著最美青春。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我們特別邀請老中青三代文藝工作者牛犇、梁曉聲、田沁鑫、郎朗、笛安、張新成,致信抗疫、扶貧一線的青年代表,向他們表達敬意,並送上節日的祝福。

叫你一聲“英雄”

第一封信

收信人:繆晟昊(“90後”醫生)

寫信人:牛犇(演員)

故事回放:繆晟昊是上海瑞金醫院醫生,也是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插管衝鋒隊”的醫生。“插管衝鋒隊”是離危險最近的醫護群體之一。3月6日,繆晟昊與支援湖北醫護人員的其他“90後”在武漢火線入黨,他說:“並不是現在才想入黨,而是這個念頭一直在。”

小繆,你好!

見信如面!

我要叫你一聲“英雄”,並給你豎個大拇指。小繆,你很了不起。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還沒完全結束,但中國有許許多多像你這樣不畏艱險的年輕人,相信我們一定能取得抗疫的全面勝利。

同時,我更為你們感到高興和驕傲。你和你的同事們在武漢火線入黨,我想說,你們的選擇很正確。中國共產黨多麼偉大啊!這次中國抗疫的表現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兩年前,我和你們一樣,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至今激動不已。我能想象當你們舉起右手、握緊拳頭,向黨旗莊嚴宣誓的那一刻是多麼神聖。我接受黨的教育60多年,在83歲才有幸加入中國共產黨,而你們在年輕的時候就實現了這個願望。小繆,你很出色,也很幸運!希望你能珍惜這份無上的榮光。

當然,黨對我們的考驗是永遠的。一日入黨,一輩子入黨。黨員就是大寫的人,就是要在各行業爭做標杆。不管你以後擔任什麼職務,首要的身份就是黨員。千萬要銘記在心!希望你和你的同事們在抗疫結束後,依然奮發有為,建功立業。我們共勉!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101年前的5月4日,一大批青年站出來,為國家、為民族奔走呼號。101年後的今天,你們為人民生命安全、國家長治久安站出來。時代雖然變了,但青年人的生機和活力沒有變。希望你和你的年輕朋友們,“擼起袖子加油幹”,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靠你們。

最後,衷心希望你保重身體,刻苦鑽研業務,為國家多做貢獻!向你致敬!向所有努力奮鬥的青年朋友們致敬!

這種史詩性彌足珍貴

第二封信

收信人:武兆衝(“00後”戰士)

寫信人:梁曉聲(作家)

故事回放:在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裡,有23名年輕的“00後”戰士,他們連續奮戰50多天,晝夜搶運物資,撐起了武漢抗擊疫情的“運輸生命線”。武兆衝是該隊年齡最小的隊員之一,他說:“穿著這身軍裝,年紀再小也是一名戰士!”

武兆衝:

親愛的同志,可敬的士兵:你好!

我是作家梁曉聲。落筆前,在怎樣稱呼你這一點上,我沉思良久——其實我很想稱你為“小同志”“小戰士”,因為我已經七十歲了,你比我的兒子小二十歲!相對於我,你確乎是個孩子呀!但我最終決定,不在對你的稱呼前加上“小”字——“穿上這身軍裝,年紀再小也是個戰士”,你的話改變了我起初的想法。

你那句話使我這七十歲的人幾欲淚下。我是小青年的時候,也曾有過強烈的參軍入伍的願望,這願望當年沒實現,後來化成了發自內心的讚頌普通一兵的文字——《最愛是兵》《還是愛兵》《老兵和戰馬》《兵和母親》,其中兩篇文字,還拍成過電影。

親愛的同志,可敬的士兵:

在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那些嚴峻的日日夜夜,我頭腦中每有兩種意象交替出現——“白衣天使”也就是中國的醫護人員,確如“白衣戰士”,在各個抗疫戰場上,為包括我及我的一家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築起了一道道生死防線。是的,那也確如戰場,確如戰鬥啊!那也明明是有犧牲的呀!兆衝,緊貼著那一道道生死防線的,正是你和你那些可敬可愛的戰友們!以往,當重大危情發生時,救死扶傷衝在第一線的是你們,由於抗疫是極為特殊的戰鬥,你們真正的戰士與“白衣戰士”的戰鬥任務發生了互換。在真槍實彈的戰鬥中,軍需供給決定勝敗這一點不言而喻;在抗疫戰鬥中,你和你的戰友們的可敬表現,保障了中國防止新冠病毒大面積傳染的舉措已見成效。

兆衝,親愛的同志,可敬的士兵,我希望通過寫給你的這封信,向曾經和繼續工作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向你和你的戰友們,向各方面的志願者們,特別要向這一切人中的青年們,表達我內心油然而生的敬意。在我看來,以上中國青年們的身影,乃是全世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事件中甚為動人的“特寫”,具有毫不誇張的史詩性;而在我們向不幸的人們致以沉痛哀悼時,這一種史詩性證明人類是不會輕易被徹底擊垮的。是的,我確信,這一種史詩性之彌足珍貴,將越來越獲得全世界的公認!

我們一起走在扶貧路上

第三封信

收信人:楊進宏(“90後”扶貧幹部)

寫信人:田沁鑫(導演)

故事回放:楊進宏為廣西百色田林縣縣委宣傳部派駐八桂瑤族鄉者達村的扶貧工作隊員。田林縣是國定貧困縣,者達村位於田林縣大山深處。駐村一年多來,楊進宏走遍全村6個自然屯,深入群眾家中,實地瞭解群眾基本情況和致貧原因,積極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夯實脫貧攻堅成效。

小楊,你好!

我是導演田沁鑫。我與廣西結緣,是在2018年7月份,受文化和旅遊部邀請,去廣西百色採風,去了7個縣20多個地方,其中包括你所在的田陽縣。當時我們去了最貧窮偏遠的村子,見到了許多扶貧幹部,親耳聽到許多感人的扶貧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回來之後,我參與到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的創作中,看到了更多資料和更多扶貧事蹟,給予了我創作靈感和動力。

我把目光聚焦在年輕的第一書記們這個群體,著手創作。2019年6月17日,我們接到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遭遇不幸的噩耗,十天之內趕赴她罹難的地點,探訪她生前駐村扶貧的村支部,看到了她在短短一年多任職期間,記下的厚厚三大本扶貧日記,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

小楊,你比黃文秀小2歲,都是風華正茂的年齡。你們原本可以在城市擁有工作和收入,現在卻選擇走進大山,走在田間的泥地,不辭勞累地走數里甚至數十里山路去尋訪村民,條件這麼艱苦,是什麼力量在支撐你們?黃文秀曾經在日記裡寫道“我還不夠勇敢”,但“我沒想到我能堅持下來”,我想一定是有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強大的信仰支撐。

在我們的採風過程中,有一位年輕的扶貧幹部告訴我:“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這樣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沒有趕上,現在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決勝階段,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和時代重任。”我想,你必定也是懷著這樣的使命與責任。

在寫你們的故事的時候,我也一直在被你們的信念、你們的勇氣鼓舞著,向你們致敬!扶貧路上,我們一起前進!

被你們的愛感動

第四封信

收信人:劉光耀、喬冰(“90後”抗疫情侶)

寫信人:郎朗(鋼琴家)

故事回放:劉光耀和喬冰是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也是一對情侶,他們原本定於2月9日訂婚,但疫情打亂了這個計劃。兩人將訂婚推遲,第一時間報名支援武漢。出發前,他們深情相擁,劉光耀對喬冰許下美麗承諾:“回來後,我娶你!”

光耀、喬冰:

你們好!我是郎朗。

認識你們是因為網絡上的一個求婚視頻。那天是2月9日,你們在武漢加入抗疫的第7天,光耀單膝跪地,手中拿著回形針做成的簡易戒指向喬冰求婚。看到這一幕,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太太吉娜·愛麗絲的眼睛也溼潤了。光耀求婚的環節是那麼簡單,環境是那麼簡陋,當時沒有親友的祝福,沒有華美的服裝,沒有鑽戒,甚至連一束鮮花都沒有,雖然你們倆帶著口罩,不能擁抱,甚至不能好好牽手,但我知道你們的心卻是更近了,你們的愛卻是更深了!

後來我又知道,這一天原本是你們訂婚的日子,可是,你們卻遠離家鄉和親人,把“小我”置身於無數同胞的“大我”之中,我再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和吉娜去年成婚,我們彼此相愛,互相鼓勵,我能夠想象兩個相愛的人在面對隨時可能被病毒感染而失去健康甚至生命時,那種彼此牽掛、彼此擔心的心情。還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我正在國外巡演,在聽說了那些生離死別的故事之後,我心裡滿是傷痛。那段時間,我在音樂會結束時都會加彈一首肖邦的《離別》,把這首曲子獻給當時正在經受地震災難的同胞,許多觀眾在琴聲中流下了眼淚,我自己也沉浸在旋律中久久不能自拔。你們有空也可以上網搜索一下這首曲子,它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親情、珍惜歲月!

得知最近你們已經雙雙凱旋迴到家鄉,並安全度過了隔離期,計劃下半年正式完婚,我真為你們高興。從你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古代仁人志士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獻身精神和忘我境界。衷心祝福你們,並靜候你們永結同心、比翼齊飛的好消息!

沒什麼比這更令人驕傲

第五封信

收信人:王萌萌(“85後”第一書記)

寫信人:笛安(作家)

故事回放:王萌萌,現任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大學畢業就紮根在基層,兩次放棄轉編回省城機會,一心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自主創業,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親愛的萌萌:

你好!我住在北京,以寫故事為生,所以當我聽到你的經歷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故事很了不起。春天來了,我想你在西孔村一定能看到比北京優美的風景,當年你大學畢業決定去扶貧的時候,一定也想到過,生活在這樣的好山好水中的人們,不該貧窮。

每個人在青春正好的時候都有自我實現的渴望,但是隻有很少的人能做到像你一樣,你的“自我實現”的辦法,是幫助一個相對落後的村莊過得幸福。至少,你用了這麼多年的時間做到的,是我年少時也曾想過卻沒有做到的事情。我雖然不能體會,但我能想象你曾經有過的孤獨與困惑時刻,你走過來了,你打贏了,你真勇敢。

他們說,你拒絕了回去城裡工作的機會,我相信那是因為你已經在這個村子,這個鎮上,找到了某種歸屬感——不僅僅是因為你已經把這裡當成是另一個家,更重要的,你在這裡獲得了真正的自信與滿足。“授人以漁”才是最為恰當的援助,你用在大學裡學到的東西,用年輕人瞭解的信息工具,改變著村民們勞動與生活的方式。有一個地方,因為你而變得進步,我想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驕傲的了。

了不起的姑娘,祝你幸福順利。祝你在西孔村種下的水果獲得豐收,五月了,它們是不是都開花了?花一定開得很好。

這是青春應有的模樣

第六封信

收信人:黃雨佳(“95後”志願者)

寫信人:張新成(演員)

故事回放:23歲的黃雨佳是湖北荊州松滋人,北京大學藥學院2017級直博在校學生,父母是松滋市人民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寒假回家,正逢疫情蔓延,聽說醫護人手緊缺,雨佳便向父親“請戰”,去醫院做志願者。她每天負責歸檔整理住院部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及時向醫院及市裡上報相關信息,並協助其他醫護人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雨佳,你好呀!

真巧,我們居然是老鄉,也真是感動和自豪,我們能是老鄉。

你是學醫的。提起醫生,我總會肅然起敬。這個春天,看著醫護人員不眠不休地工作,看著他們臉上深深的勒痕,看著擠在會議室地上睡覺的“白衣天使”,我既揪心又欽佩,我想,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一往無前的逆行者,我們才能打贏這場仗。

雨佳,你真的很勇敢。你的父母每天奮戰在抗疫一線,你一定很擔心,但你依舊選擇了同為“醫者”的身份,選擇為了抗疫奉獻自己的力量。你說父母是醫務工作者,你說你在北大學習了那麼多知識,你說自己並不獨行,你說你不害怕,但你畢竟還是個23歲的姑娘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有誰能不怕呢?但你做到了,真正做到了身體力行,學以致民,學以致國。

其實有時我會有點迷茫,不知道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身為“95後”的我們逐漸走向而立之年,需要肩負起責任,將自己所學的回報給這個社會。雨佳,看到你這麼義無反顧地衝向一線,我真的很受觸動,這大概就是青春應有的模樣,毫不猶豫,盡情燃燒,釋放光芒。雨佳,感謝你的付出,感謝你呈現的青春的模樣。希望你的未來一切順利,希望我們的未來都能一片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