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有道是:“Everything has beginning has an end.”

凡事有始必有終。

歷史上不論如何強盛的王朝,都有其終結之日,正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在找到新的權力交替模式之前,無人能逃脫歷史的大限。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不算是一個特別長壽的王朝,但也算是排得上號的重要朝代。更重要的,是這個朝代的很多東西不但在有明一代,更通過清代間接地流傳下來,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許多方面。

我在廣東電臺文體廣播播出的《大明王朝》,明天就要迎來大結局了。這個朝代我一共講了一百六十回,比之前任何一個朝代花的時間和篇幅都要長,講得都要更詳細。

這倒不是因為我特別喜歡明朝,而是因為我改變了講述的方式,從原來《聰明學堂》以人物評傳為主線的方式,改為以歷史進程為主線來講述。如此一來,大大小小的事件必須連貫串起,自然篇幅大增了。

一個寫了幾十萬字文稿,講了一百六十回的歷史時段結束,難免有點兒不捨,但講得太過細碎,歹戲拖棚,向來不是我的風格。所以用一回書講完“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我也就乾脆地為《大明王朝》劃下了句號。在喜馬拉雅平臺也會很快更新完畢。

故事講完,至於好聽還是不好聽,就再非我所能控制,只能留待各位評說了。

講完整個明朝的歷史,給我最深感觸的,不是金戈鐵馬的沙場作戰,不是風雲變幻的政治鬥爭,而是變革的不易。

明朝的制度設計的靈感源自於朱元璋。這位仁兄讀書不多,思維的高度有限,因此為明朝設計的是一個相對低水平運轉、自給自足的系統。這套體系對於明朝初年恢復戰後生產,鼓勵經濟發展是起過積極作用的。

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官僚體系的擴大和腐敗的滋生,這套系統越來越無法適應實際情況,很多由此派生出來的政策都明顯地對國家不利。

但要作出任何改變,都必然觸動到一大群既得利益群體,也觸動到一大群頑固的保守派。而且因為內閣和司禮監的分權體制,令除了皇帝之外的任何人都很難有能力去做出系統性的調整。而皇帝一般來說只要傳上幾代,政治能力就會迅速衰退。

所以到了明朝中期,很多人明明看出系統出現問題,卻受制於方方面面的制肘,無法作出改變。

唯一能作出改變的,是張居正。這並不是因為他能力特別強,而是因為他的形勢特別好:皇帝年幼,司禮監由自己人馮保掌握,太后對他還十分信任依賴。原本散落三方的力量,聚集到他一個人手中,這才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改革”。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不通過暴力而實行的變革,都極其艱難,極其容易夭折。中國人似乎一直都是崇古的,保守的,不到生死攸關,不肯輕易改變。

而這也正凸顯了“改革”的難能可貴之處。

好了,議論不發太多了,還是請大家聽故事吧。我的這個《大明王朝》歷史講堂節目,如果能夠讓大家覺得好聽,甚至覺得能多少有一些收穫,那就是最值得高興的事了。

我們下一個故事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