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位於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寶雞市陳倉區,因2200多年前的一次“暗度”而在歷史上聲名大噪。今天,這個總面積2057平方公里,擁有61萬人口的傳統農業大區,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又會如何佈局?

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中國網專訪寶雞市陳倉區委書記霍鐵橋。賀冬鵬/攝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陳倉區委書記霍鐵橋說:“我們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機結合,將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融入具體的脫貧攻堅行動,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脫貧模式,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

那麼,“具有地方特色的脫貧模式”究竟是個什麼模式?近日,記者跟隨“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陝西聲音”主題採訪團在陳倉區兩天的採訪中找到了答案。

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中國網專訪寶雞市陳倉區委書記霍鐵橋。賀冬鵬/攝

1

抓規劃,築牢鄉村振興基礎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陳倉區委、區政府立足區內山川塬皆有的地理情況,結合全區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在多次深入一線專題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了《陳倉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區委、區政府文件印發了《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明確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完善制度措施,切實做到了總體規劃科學、推進計劃明確、實施步驟清晰、目標任務具體。

2

抓脫貧,補齊鄉村振興短板

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陳倉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首戰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認真履行“五級書記抓脫貧”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由2016年初的12101戶41826人減少到目前2876戶6921人,貧困村由82個減少到17個,貧困發生率由12.15%降到1.9%。

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陳倉區推行“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圖為貧困群眾在賈村鎮旺全果蔬專業合作社務工,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工資。賀冬鵬/攝

在推進過程中,該區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機結合,將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融入具體的脫貧攻堅行動。積極實施“生態+旅遊+扶貧”扶貧戰略。在大水川、靈寶峽、九龍山景區開發建設中,貧困人口直接就業490人,人均年收入超過18000元,更有不少人依託景區辦起了農家樂。從景區正式運營至今,累計輻射帶動貧困群眾1000多戶,3000多人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2017年7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陳倉區視察脫貧攻堅工作時,對“生態+旅遊+扶貧”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陳倉模式為全市乃至全省脫貧攻堅工作開發了新思路。積極創建產業扶貧聯盟。西山8名第一書記成立了西山產業扶貧聯盟,申請註冊“醉美西山”商標,使西部山區一批優質農產品走出“深閨”,獲得省內外銷售商及客戶的認可,最終擴大到54個村的第一書記,帶動了產業發展。積極實施“6+貧困戶”產業扶貧帶動模式。通過“農業園區+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種養大戶+貧困戶”“旅遊+貧困戶”“經濟組織+貧困戶”等產業扶貧模式,大力發展蘋果、花椒、核桃、木耳、中藥材、土雞、土豬、土蜂等有機種養殖業。深入開展“互聯網+扶貧”。中國社會扶貧網自2017年11月在陳倉區上線運行以來,陳倉區貧困戶累計註冊19836人,註冊覆蓋率100%。全力推進社會組織助力脫貧攻堅。陳倉區登記註冊的社會組織163個,從業人員10524人,其中黨員427名。通過科技指導、技能培訓、產業發展、資金貸款、公益捐助等多種形式開展幫扶,累計投入服務、款物摺合856萬元,受益貧困人口5451人。2018年10月,陳倉區成功承辦了全國社會組織助力脫貧攻堅現場會。

3

抓產業,激活鄉村振興活力

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陳倉區西部山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柴胡產業,群眾依靠種植柴胡實現脫貧致富。僅在拓石鎮,全鎮脫貧937戶,其中依靠發展柴胡產業脫貧的就有785戶。齊帥旗/攝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產業發展有勢頭,農民致富才有奔頭。陳倉區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優化產業佈局。在保障糧食生產面積的前提下,根據區域自然資源現狀和發展優勢,在渭河沿線的川塬鎮街發展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輻射帶動周邊鎮街融合發展;在西部山區7鎮優勢產區發展寶雞柴胡、西山花椒和土雞、土豬等主導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的佈局。陳倉區博仁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西部山區七鎮6000多戶農戶、830戶貧困戶從事種植黑柴胡,僅從事黑柴胡種植一項,西山農戶戶均收入8000多元,貧困戶戶均收入6000多元。二是培育經營主體。鼓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發展規模經營,積極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有序向農業和農村流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現代農業園區,開展工廠化、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作。農民獲得土地出租收益的同時實現在園區就業。陳倉區綠豐源果蔬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積極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了蔬菜“農社對接”直銷模式和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園模式,在全市率先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示範帶動區內8戶農業園區轉型發展觀光休閒農業,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實現經濟收入3000多萬元,被評為陝西省十佳最美農莊。三是拓展農業功能。積極發展生態、觀光、休閒旅遊新興農業。抓住遊客親近自然、返樸歸真的消費升級需求,充分依託陳倉區優勢旅遊資源,大力發展鄉村生態觀光旅遊。以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和美麗鄉村為依託,拓展農業休閒觀光新功能,使農業從單純以生產功能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多功能融合轉變。陳倉區雙碌碡村依託仰韶文化遺蹟,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努力打造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當地120人解決了就業問題,安排附近村20個貧困村民就業,貧困戶戶均收人15000元。截至目前,全區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6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3個,國家園藝作物標準園5個。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575個,家庭農場79個,產業化龍頭企業29個。2015年,陳倉區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同年10月陳倉區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被原農業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陳倉特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與群眾增收致富雙贏。

4

環境,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採訪團在陳倉區東關街道雙碌碡村採訪,如今的雙碌碡村街道乾淨整潔,形成南北兩縱東西四橫格局,成為美麗鄉村的樣板,入選“2018年陝西省美麗宜居示範村”。賀冬鵬/攝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突破口。陳倉區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要工程來抓,充分借鑑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結合陳倉實際,全面實施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村莊清潔行動為抓手,著力抓好“八清一改”,做到“八不八保”,紮實實施“三堆”清理、違建拆除、植樹造綠、建築物美化、設施完善五大工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向盲點、死角延伸。截止目前,全區共參與村莊清潔行動18.9萬多人(次),出動機械5900多臺(次),集中清理了歷史積存的“垃圾堆”400多處,清理垃圾21339噸,清理村莊道路1787公里,清理村莊河塘溝渠98025平方米,清理殘垣斷壁705處,綠化造林381176平方米。大力開展了交通沿線路域環境整治、鎮政府駐地環境整治、示範村“百日攻堅”行動和城中村及城鄉結合部環境衛生“百日攻堅”專項整治活動,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效。現在,全區面貌煥然一新,一個街區市容更加現代、農村面貌更加怡人、生活環境更加舒適的陳倉區正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近年來,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周原鎮榮獲西北地區首個國家衛生鎮,東關街道雙碌碡村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周原鎮文廣村、東關街道辦雙碌碡村、慕儀鎮齊東村、周原鎮油坊村、東關街道辦鞏家泉村、縣功鎮翟家坡村、周原鎮張謝村、慕儀鎮洞坡村8個村入選2018年陝西省美麗宜居示範村,佔寶雞市入選村的53%。

5

抓文化,提升鄉村文明水平

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在陳倉區縣功鎮翟家坡村,民間社火得到傳承和發揚,該村建成了寶雞市規模最大的社火文化廣場,翟家坡社火已成為陳倉區的一張文化名片。賀冬鵬/攝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始終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細落小落實為根本任務,以民風建設“十個一”活動為載體,全方位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重點工作,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成區級示範村102個,佔全區行政村總數的65%,其中樣板村14個,陳倉區榮獲陝西省“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先進單位、全市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先進縣區。積極推進“厚德陳倉”建設,常態化開展農村“十星級文明戶”“好孝子”“好公婆”“好兒媳”“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全方位挖掘宣傳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先進典型,使大家學有標杆、趕有榜樣。大力實施文化惠民,通過實施陣地建設規範化、文化宣傳主題化、非遺保護多樣化等“三化”行動,極大豐富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提振了精氣神,弘揚了新風尚。全區已高標準建成鎮(街)綜合文化站14個,全區157個村建成了標準化的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全部配備了公益崗位文化管理員,使村級文化中心成為宣傳政策、動員群眾、教育村民的重要陣地。在全區各示範村全面建設“鄉村文明一條街”。在村子主幹街道、文體廣場和村級服務中心等群眾密集場所,按照一街一主題的思路,建成“鄉村文明一條街”160多條,設置文化牆50000多平方米,使街巷、牆體的主題文化宣傳成為文明家園建設一大亮點。依託鎮街綜合文化站和鄉賢文化骨幹隊伍,積極開展社火、馬勺臉譜、陳倉鑼鼓、西山酒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傳承保護和展示活動,推動鄉村文化繁榮,培育群眾的鄉土情結。目前,全區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個、省市非遺項目20多個、市級以上非遺代表傳承人30多人,他們已成為鄉賢文化隊伍中的骨幹。赤沙鎮的“血社火”、周原鎮的“陳倉鑼鼓”、陽平鎮的“姜馬察迴音樂”、鳳閣嶺鎮的“西山酒歌”等各具特色,影響甚遠。縣功鎮翟家坡村建成的全市規模最大的社火文化廣場和“社火傳習所”,已成為文明家園建設中最有特點的鄉愁記憶。

6

抓組織,凝聚鄉村振興強大核心

鄉村振興怎麼做?聽霍鐵橋講“陳倉模式”

陳倉區東關街道西秦村被評為“省級基層黨組織標準化示範村”,圖為採訪團參觀該村“黨建一條街”。賀冬鵬/攝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陳倉區堅持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以增強政治功能、提升服務功能為重點,紮實推進村級“兩委”換屆選舉,選優培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班子。截至去年底,全區共建立208個黨員示範致富基地、8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效提升了村黨組織助推脫貧攻堅能力建設。全面推行“黨組織+黨員+貧困戶”的黨建助推脫貧模式,紮實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活動,74戶社會組織與45個貧困村結對共建,結對幫扶貧困戶439戶,351名黨員“一對一”包扶貧困戶,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1119份,累計投入款物摺合資金856萬元,受益人數5451人。強化農村人才支撐,積極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十百千萬”大規模培訓活動,全區建成創業基地3個,農業創業園41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示範基地60多個,舉辦各類培訓班556期,科技下鄉78次,培訓5.6萬人次。在全市率先建起了“衛生健康”和“現代農業”2個博士服務站,30多名博士和專家分別進站開展工作,為區域發展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研發”等支持。駐站博士累計開展各類培訓31場次,培訓基層骨幹醫生、農村實用人才3200人次,有力地提升了全區醫療衛生和農村實用人才整體素質,300多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進入了村兩委會班子。

六件大事,件件有著落,事事有成果。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陳倉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以建設富強美麗新城區為目標,抓規劃、抓脫貧、抓產業、抓環境、抓文化、抓組織,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