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章邯的軍事才華,為什麼無法預料到韓信會暗渡陳倉?

原因很簡單,歷史上根本沒有暗渡陳倉這回事。

《史記》、《漢書》等第一手史料沒有暗渡陳倉的記載,反倒是到了元朝,有一位無名氏寫了一齣戲劇《暗渡陳倉》,其中第二折寫道:“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這就尷尬了,民間演義傳說創造的情節越傳越廣泛,以至於好多人都把這事當成是真的。


以章邯的軍事才華,為什麼無法預料到韓信會暗渡陳倉?


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看一張圖就明白了:


以章邯的軍事才華,為什麼無法預料到韓信會暗渡陳倉?

劉邦進入漢中後,想要打回關中,他不可能直接翻過秦嶺,只能通過險峻秦嶺中的一些通道才能通過。關中盆地與漢中盆地在當時主要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四條交通通道連接。

項羽分封完畢後,劉邦由子午道入漢中就封。

反攻三秦戰役開始,劉邦卻選擇由陳倉道入關,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1、陳倉道出口是關中平原最西側,屬於章邯的封國,另外兩秦王的支援趕來需要一定時間,(需跨過關中平原)短暫營造了劉邦集團和章邯集團一對一的機會。

2、切斷章邯雍國關中平原部分和西部隴西高原的聯繫,樊噲分兵直撲西縣,控制隴西劉邦就能拿到隴西的戰馬資源。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說最大的槽點就在於,陳倉道上的兩個交通節點:下辯、故道全在人家章邯手裡,等漢軍前鋒曹參一個個鑿下來,章邯還不知道你要走陳倉道嗎?

三秦王的作用就是防備漢王劉邦,對於漢中與關中的通道,必然有一些預警的部署,想搞什麼突然性是不可能的,所以下辯故道之戰後面的陳倉之戰尷尬至極:雍軍塞陳。

即雍國軍隊在陳倉將秦嶺通道一封,幾萬漢軍被堵在峽谷通道里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

這是一場力戰,劉邦不想取巧,他也沒條件取巧,北上關中奪取通道口控制權是一場風險極大的戰爭。章邯的軍隊把陳倉道的出口堵住後,劉邦數萬大軍就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

劉邦自然覺得這樣的戰局兇險至極,一個弄不好就會全軍覆沒,已經打算撤兵再找機會。但是有句話說的好,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劉邦在漢中期間,有一名秦朝官吏趙衍投靠了他,趙衍多次往返漢中和關中,對秦嶺間的道路十分熟悉。

這個帶路黨當即向劉邦獻計,還有另外一條小路可以繞出秦嶺。


以章邯的軍事才華,為什麼無法預料到韓信會暗渡陳倉?


劉邦大喜,當即派一支軍隊從小路繞到陳倉雍軍背後,前後夾擊之下,雍軍大敗,漢軍主力這才離開秦嶺,踏上了一馬平川的關中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