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大藥物會引起血糖升高,你掌握了嗎?

這7大藥物會引起血糖升高,你掌握了嗎?


藥物性高血糖通常指藥物如降壓藥物、降脂藥物、抗病毒藥物、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抗精神病類藥物、糖皮質激素等,在用於治療非血糖相關性疾病時,通過損害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而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降低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進而致血糖升高。


藥物性高血糖與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抵抗、個體對藥物的敏感性與代謝差異、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有關。可偶然致血糖明顯升高,或僅引起血糖輕度升高,但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惡化,或促使原來隱匿的糖尿病顯現。


一.降壓藥物


噻嗪類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可能會影響機體的糖代謝,致高血糖的發生。


①噻嗪類利尿劑


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可致血糖升高,其機制主要與細胞內失鉀有關。細胞內鉀離子水平下降可影響胰島β細胞膜的極化狀態,而致胰島素分泌障礙。同時可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加,可能致其胰島素敏感性降低。


建議:噻嗪類利尿劑是常用降壓藥物,其有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但可與保鉀類降壓藥物聯用,以減少體內失鉀。


②β受體阻滯劑


如普萘洛爾、美託洛爾、卡維地洛、奈比洛爾,可能導致高血糖。胰島β細胞上有β2受體,可興奮胰島素分泌。β受體阻滯劑通過抑制β受體而致胰島素分泌減少,並使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


同時β受體阻滯劑可使肌肉脂蛋白酶減少、體重增加、胰島素清除率下降及外周血流減少等,進而致血糖升高。此外,α1阻滯劑可增加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進而降低甘油三酯,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建議: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α/β受體阻滯劑或可減弱對血糖的不良影響,可考慮選用。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能特異性阻斷β1受體,對β2受體的影響相對較小,但需注意隨劑量加大,其選擇性將會降低,使其不良反應與非選擇性藥物相似。


此外選擇α/β受體阻滯劑,因其具有β受體阻滯劑的舒張周圍血管功能,能部分抵消彼此的不良反應。如減輕因α1受體阻斷所致的反射性心動過速,減少或消除因β受體阻斷而致的外周血管收縮和糖、脂代謝異常。


二.降脂藥物


①他汀類藥物


他汀類藥物為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有增加新發糖尿病的危險,主要表現為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升高、新發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


其誘發糖尿病的主要機制為通過阻斷電壓門控L形鈣通道開放並抑制鈣離子內流,進而抑制胰島素分泌,及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並增加外周胰島素抵抗,同時可誘導肌肉疲勞和降低肌肉能量而使能量消耗減少,與大劑量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年齡、性別、空腹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增高、肥胖如體質指數(BMI)>30kg/m2、新發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及合併有高血壓密切相關。


不同他汀類藥物對血糖的影響不同,辛伐他汀、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與空腹血糖增加顯著相關,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與空腹血糖增高無明顯相關性。


建議:他汀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總體益處與新發糖尿病風險之比是9:1,即他汀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作用遠大於新增糖尿病的風險。


若他汀類藥物對血糖產生的不利效應相對較小(平均增加0.3%或更少),可調整他汀類藥物的治療方案;


若在他汀類藥物治療過程中確診為糖尿病,應減輕體重、合理飲食,必要時服用降糖藥物。


②煙酸類藥物


如煙酸緩釋製劑,其誘導高血糖的機制主要與大劑量致脂肪組織甘油三酯分解反跳性增強,循環遊離脂肪酸水平增加,致骨骼肌攝取葡萄糖減少及肝的糖異生增加。


建議:使用煙酸類藥物時,需加強對血糖的監測,以降低發生高血糖的風險。


三.抗病毒藥物


干擾素(IFN)是一類有廣譜抗病毒、抗腫瘤、抗增殖和免疫調節作用的蛋白質,α-干擾素(IFNα)對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臨床可用於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惡性腫瘤等疾病。


α干擾素可能通過自身免疫機制引起糖尿病,其促使樹突狀細胞分化成熟,並可能通過T細胞輔助細胞1/2(Th1/Th2)之間平衡失調引起自身免疫異常。干擾素誘發的糖尿病幾乎均為1型,需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


建議:通過抗體篩查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可降低α干擾素誘導的糖尿病發病風險。


四.抗菌藥物


如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血糖異常如症狀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多發生於同時口服降糖藥物或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反應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高危人群為聯用口服降糖藥物;


高血糖反應如加替沙星、吉米沙星等,高危人群為使用口服降糖藥物的高齡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併腎功能不全者。


建議:若出現噁心、嘔吐、心悸、出汗、面色蒼白、飢餓感、肢體震顫、一過性暈厥等現象,考慮血糖紊亂的可能性。與口服降糖藥物聯用,可能會致嚴重的低血糖或高血糖,需在聯用時加強血糖監測。


五.免疫抑制劑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CNI)如他克莫司、環孢素A等,可引起高血糖,其通過增加細胞內吞作用的速率去除脂肪細胞表面的葡萄糖轉運蛋白4,而抑制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較大劑量的他克莫司比環孢素A及小劑量的他克莫司更易誘發糖尿病。


建議:免疫抑制劑用於器官移植術後時,應在術前評估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胰島功能,術後儘量選擇對血糖影響小的藥物,同時嚴密監測血糖。


六.抗精神病藥物


如氯氮平、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可通過拮抗神經遞質受體調節食慾,引起飲食無度,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


建議:使用抗精神病類藥物前,對血糖、血脂、血壓、體重進行評估,同時評價是否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抗精神病類藥物治療後12周,再次評價上述指標,若無異常以後每年檢測1次。


七.糖皮質激素


如潑尼松,長期使用可引起類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其可促進糖原異生和糖原合成,抑制糖的有氧氧化和無氧酵解,並可對抗胰島素,抑制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同時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誘導胰島細胞凋亡,進而升高血糖。


建議:糖尿病者慎用,儘量避免用於嚴重糖尿病者。


其他


抗腫瘤藥物PD-1抑制劑如納武利尤單抗等,可引起血糖升高。


總之,深入瞭解這些藥物對糖代謝的影響,有助於更好的指導我們臨床用藥,也有利於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