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这首名作,悲壮激昂,将宋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辛弃疾是宋代文坛的翘楚,顶级大咖,他的词可豪迈,可深情,可清新,风格多样,被后世称为“词中之龙”。除了诗人这一身份,辛弃疾还是宋代的名将,曾率领50名骑兵于5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将张安国,并全身而退。辛弃疾可谓是文武双全。

辛弃疾的这首名作,悲壮激昂,将宋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辛弃疾出生于世家大族,家境殷实,他的仕途起点很高。当时,金兵南下,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奋起反抗。由于在抗金中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宋高宗赏识。才干出色的辛弃疾不断上书,主张北上抗金,恢复失地、报仇雪耻。但是在位皇帝想的是偏安一隅,没有北上抗金的打算,故投降派占上风,辛弃疾遭到排挤和打压,多次被贬。

辛弃疾的这首名作,悲壮激昂,将宋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仕途不顺,但辛弃疾从未忘记过他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用词作表达着他永不屈服的姿态与意志。尤其在辛弃疾的晚年,他的词透着一份悲壮,令人动容。在此,分享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壮悲凉,惊艳古今。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这首词是:“稼轩词中第一 ”。

辛弃疾的这首名作,悲壮激昂,将宋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的晚年,此时的他已年过六十六,多年闲赋的他似乎再一次的受到重用,被授予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京口是三国时孙权设置的重镇,北固亭筑楼北固山上,北临长江,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怀古忆昔,感慨万千,即兴写下了这首佳作。

辛弃疾的这首名作,悲壮激昂,将宋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遥想千年,叱咤风云的英雄孙权,凭借着自身的超高才能,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无处可寻,令人唏嘘。随着孙权的的离去,往日繁华的歌舞台榭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再有过往的辉煌。

词中的“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少年时,家境贫苦,住普通的街巷,靠砍柴、种地、打鱼和卖草鞋为生,但凭借着才能出众,成为一代帝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词,豪迈大气,生动地展现了刘裕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的功绩。可是像刘裕这样的人物,也难以寻觅。

辛弃疾的这首名作,悲壮激昂,将宋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追忆孙权和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表现了辛弃疾渴望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建功立业。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因好大喜功,仓促北伐,最终惨败而归,仓皇逃命的典故。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劝诫宋宁宗不应冒进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体现着辛弃疾内心的忧虑。

辛弃疾的这首名作,悲壮激昂,将宋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四十三年”这一漫长岁月饱含着多少辛酸苦辣,四十三年前,辛弃疾豪情万丈,雄姿英发,击破南犯金兵,而如今两鬓斑白,年岁已高,却功业未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虽年纪已老,但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只要能被重用,定当奋勇争先,抗金杀敌。

在这首词中,能读到辛弃疾过往的心酸,也能感受到他的踌躇壮志,不服老,渴望建功立业,可惜终其一生,辛弃疾都未能实现他的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