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事實上,“蒜賤傷農”並非個案。這些年,大蔥、生薑、辣椒等不少農產品頻頻出現“菜賤傷農”現象,價格好了,一哄而上“跟風”種,產多了爛市,又一鬨而散,陷入價格“大起大落”的怪圈。農產品市場一頭連著百姓“菜籃子”,一頭連著農民“錢袋子”,避免價格暴漲暴跌,應該引起重視。

“菜賤傷農”折射出小生產對接大市場的不適應。當前,農產品供求矛盾變了,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階段性供不應求與供過於求並存。全國有2.07億農戶,規模經營戶僅398萬戶,71.4%的耕地由小農戶經營,“種什麼、種多少”,還是農民年復一年的押寶題。拿大蒜來說,去年雲南永勝縣種植面積擴大到8430畝,總產超過1600萬公斤。一個縣產量如此大,全國大蒜產量就可想而知了,市場就那麼大,滯銷在所難免。

“菜賤傷農”暴露出服務能力跟不上。一些地方關注生產環節多,市場研判少;臨時性措施多,科學引導少,上產業貪大求快,埋下了市場隱患。有的種植戶抱怨,都說不要盲目“跟風”,可到哪兒能查管用的信息,誰幫我們研判市場?產業預測不及時,生產信息服務不到位,造成農戶信息不對稱,盲目種植。一旦遇到市場大幅波動,調控措施又“慢半拍”,造成新的產銷失衡。

解決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問題,根本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立足市場調優結構。一個地方上什麼產業,優勢何在,市場怎樣,需要科學規劃,變跟風到合理佈局,這樣發展起來的產業才腳步篤定。政府部門要發揮引導農民、服務農民、幫助農民的作用。缺資金,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聯動;缺信息,加強市場分析、預警等服務;怕風險,加強政策性保險支持。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幫助農民解決後顧之憂,讓農民種出好產品,賣上好價錢。

激活要素調順體系。現代農業要靠新型主體帶動,也要有小農戶參與,從耕種收到產加銷,建立起利益緊密聯結的產業鏈,讓各類主體各司其職。龍頭企業擅長市場,做好產銷銜接;合作社擅長管理,組織生產;農民擅長種植,負責田間管理;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技術。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從地頭到市場,信息傳遞有效,生產組織有序,讓農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面對當前的“蒜賤傷農”,一些地方積極想辦法,召開現場推介會、網絡銷售,吸引經銷商,幫助農民找銷路,盡最大努力減少蒜農損失。從長遠看,提高現代農業服務能力,減少農民盲目“跟風”,才能指導農業產業健康發展,讓“菜賤傷農”現象越來越少。

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