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救助金,各國怎麼花 美國爭議大,日本人最想“存起來”,德國人願意花

2020-04-26 09:23

編者的話: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為緩解民眾生活困難刺激消費,多國向民眾派發現金或消費券。《環球時報》駐外記者調查發現,上述方式實施過程中獲得了某種成效,但也出現各種問題。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楊 俊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 豐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美國爭議主要集中在兩點

美國勞工部2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蔓延導致經濟大面積“停擺”影響,每6個美國工人中就有一人失業。為了保持美國經濟的活力,特朗普政府採取了“直升機撒錢”的政策,即向民眾直接發錢。

根據美國參眾兩院最新通過的紓困法案,政府承諾為企業和全美各州準備數額高達5000億美元的貸款方案,為全美小型企業準備3670億美元紓困基金。涉及個人的部分是任何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成年人,只要有美國社保號碼就可以得到1200美元直接補助。收入越高拿到的錢越少,年入9.9萬美元被列為收入臨界點,超過者則被排除在此次紓困金髮放的範圍內。

美國國稅局4月11日通過社交媒體公眾號表示,已經開始向個人賬戶發放紓困金。在隨後的兩週內,領到紓困金的曬單,刷爆了美國社交媒體的“朋友圈”。

由於美國社會長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大量美國人是沒有儲蓄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有調查顯示49%的美國人承認自己是“月光族”。為了避免這筆救急用的紓困金被歷史債務“吞噬”,紐約州總檢察長詹姆斯宣佈,禁止紐約州內銀行和債務機構凍結或沒收聯邦政府發放的紓困金。

對於近期已經失業的美國人,這筆不少於1200美元的收入要用來支付房租、水電費和食物等剛性需求。首先是房租,美國《紐約時報》的報道顯示,40%的紐約租客將無法支付下個月的房租。因此,紐約州和相鄰的新澤西州都推出了90天的彈性房租政策,希望房東可以延後收取房租。房租之後是水電煤氣費等,這些支出相對數額不大,紓困金完全可以覆蓋。

緊接著的消費主要是食物。紐約市在新冠病毒流行前,為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提供免費的一日三餐。在學校因病毒流行而關閉後,免費學生餐改為在部分公立學校內集中發放。後來為了照顧大量失業者,食物發放點開始向所有人發放免費食物,而不需要提供任何身份證明。根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在紓困金髮放後,原本需要排長隊的免費食物領取處,排隊人員明顯減少。同時期,超市內購買食物的人明顯增多。

硬幣都有兩面,此次紓困法案從籌劃到發放,一直伴隨著爭議。如前所述,紓困法案其實分為企業和個人兩部分。在企業部分,發放層面引起的爭議最大,比較明顯的是兩個案例。一個是哈佛大學,通過申請從紓困法案企業部分獲得860萬美元。第二個是全美知名大型高檔漢堡連鎖企業Shake Shack從小企業專項救助金中領取1000萬美元,引發眾怒。

在個人方面,爭議和抱怨則主要集中在金額不足上。由於疫情前景並不明朗,部分議員認為一次性的1200美元補貼無法真正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美國人,需要增加次數和金額。但如此大規模的補貼,必然導致政府赤字和債務的激增。目前美國鮮有反對紓困法案的聲音,這既是因為新冠病毒仍在肆虐美國,更是因為今年是大選年,沒人願意在此時得罪選民。

日本人最想“存起來”

面對疫情帶來的衝擊,日本也選擇發錢。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日宣佈,將向所有國民每人發放10萬日元補助金(約合人民幣6600元)。

安倍宣佈政策後,“10萬給付金如何使用”,成為日本推特熱門話題排行榜的第一位。從內容來看,將10萬日元用於存款和付房租的最多,其次是用於置辦個人興趣愛好物品,“買鏡頭”“買手伴”“買動畫片的藍光碟”等。株式會社Plus One的調查結果顯示,將10萬日元全部用於儲蓄和還貸的佔受訪者總體的18%,用於購買一直想買但沒錢買的高價商品佔總體的6.2%,用於購買食物的佔總體的5.2%,用於個人娛樂的佔總體的3.2%。也就是說,每5個人裡有1個將10萬日元存起來或還貸,不會流入消費市場。

事實上,這並不是日本第一次發票、發錢,在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後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日本都曾發放類似的補助,但效果並不明顯。《日本經濟新聞》評論員山本由裡表示,此次因疫情受到經濟打擊的日本家庭,較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要多出很多,因此應該有四成左右的日本人會把10萬日元送往銀行。日本人保守消費的做法並不難理解。拿2009年和現在的日本家庭狀況來比較,當時的正規僱用率為33.7%,現在為38.3%;當時一個家庭可自由支配的平均金額為430.1萬日元,現在為421.3萬日元;當時無儲蓄的家庭佔總體的29.9%,現在為38.0%。儘管僱用增多,但日本每家每戶的“底子”是在逐年變薄。評論稱,10萬日元補助方案,讓日本民眾或多或少心裡有底。但除此之外,並不能奢望有什麼明顯經濟效果。

德國護工:今年是我賺得最多的一年

“各州都想讓民眾多花錢”,德國《焦點》週刊23日稱,本週是德國疫情好轉後解封的第一週,隨著部分企業、商鋪重新開業,德國城市又出現了消費熱潮。讓民眾錢包鼓起來並能多花錢,成為德國政府的主要任務。

德國漢堡經濟學者尤恩·卡斯普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並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給每個人發相同數量的現金。為了促進消費,德國多以代金券的形式發放,比如給普通消費者發放旅遊代金券等。全國性的發錢主要針對小企業主,每月可得到9000歐元的補貼,為期3個月。各州也有不同的援助、補貼或獎金等。

35歲的艾娃是柏林一家老人院的護理員。由於老人院是疫情的“重災區”,護理人員因此也獲得最多的獎勵。“老實說,今年是我賺得最多的一年。”艾娃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以前她的年均稅前收入不到4萬歐元,今年要增加上萬歐元。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聯邦政府援助1500歐元,柏林州里每月可以多獲得150歐元,還有一次性的公共服務僱員1000歐元。老人院也有每月數百歐元額外補貼。此外,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家裡還獲得“疫情父母補貼”每月數百歐元。

對於多出來這筆不小的錢怎麼花,艾娃的計劃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代金券,他們會去指定的食品超市、日用品商店、電器連鎖店或餐館等消費;一部分錢用來買理財;另外一部分則為家裡繳房租,以及為購置一輛新電動車攢錢。

41歲的盧卡斯是慕尼黑一家工程質量諮詢公司的經理,公司包括他在內共有7位員工。由於疫情,他的公司幾乎沒了業務。不過,根據德國聯邦及巴伐利亞州的政策,他可以獲得兩筆較大的補助。一筆是聯邦給予的9000歐元援助,另一筆是州政府給予的7500歐元補助。“這類援助資金不需要償還。”盧卡斯對記者說,申請也很容易,只需要在相關機構下載電子申請表格,填好籤字,郵寄給相關部門。對於這筆資金,盧卡斯表示,大多數用在公司的經營上,比如給員工發工資,購買辦公用品等,另外購買一些保險、投資股市等。

尤恩·卡斯普爾對記者說,高儲蓄的德國人也越來越願意花錢,因為存錢也是負利率。他認為,疫情後,消費者將更看重網絡消費以及帶有網絡科技的產品。商家應重新規劃生意方向。

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