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也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我們來緬懷一位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任新民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任新民,安徽寧國人,1915年12月5日生,2017年2月12日去世,享年102歲。


在宣城讀完小學、中學,後赴美留學歸來。我國導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高山仰止,祖國以光。他是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國衛星等六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製和發射工作。


他不凡的人生軌跡,閃耀於祖國長空;他用赤誠和奉獻,讓共和國銘記他的名字。

少年生涯


祖父農民,安徽寧國人,饑荒逃離,40多歲娶妻,49歲得子,取名任海清,並且要求兒子好好讀書。

任海清上了高中,曾經做過寧國縣小學老師、校長、縣教育局長、縣銀行行長等,成為寧國縣社會賢達。

1915年12月5日任新民出生

1922年春,任新民6歲入寧陽小學,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中學時候,就讀安徽省名校宣城省立第四中學

童年時的他聰穎乖巧、勤奮刻苦、靜思寡慾,14歲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開始從事革命活動。

革命受挫後,任新民逐步拋棄了彷徨,重拾學業,走科技救國之路,一路從高中讀到南京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再到中央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擔任國民政府兵工署21廠技術員。

因幹得出色,1945年,任新民被選送到美國辛辛那提磨床銑床廠實習,實習結束後考取了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機械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開始更加如飢似渴地汲取科學知識。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密歇根大學同宿舍的李勳和李宓兄弟倆,李勳是著名鍊鋼技術專家,曾任東北工學院院長,李宓無線電技術專家,曾在中科院電子所,還曾擔任哈工程、中科大教授各門課都是A

1947年父親任海清去世,兒子腦膜炎去世,妻子忍痛,沒有告訴任新民。


學成歸國投身航天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1956年,中國第一個專門研究導彈的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院長錢學森點名把正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的任新民調來,開展火箭技術的研究工作。自此,任新民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聯繫在了一起,他與錢學森也結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任新民到任後的第一個任務,是接收從蘇聯引進的P-1導彈模型,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測繪仿製。1960年11月,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1年後,任新民被任命為“東風二號”導彈總設計師。首次試飛失敗後,任新民與同事頂著巨大的壓力,分析故障、鑽研改進,終於在1964年第二次試飛中取得成功,標誌著中國邁開了獨立研製導彈的步伐。

此後,任新民全面負責“東風三號”的研製工作。僅用10年的時間,中國就擁有了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中程導彈。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1970年“五一”勞動節,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參加東方紅一號衛星工程研製的代表。任新民習慣性地往人群后面躲。直到周恩來把他單獨叫到身邊,向毛主席介紹說:“他就是我們放衛星的人!”


他是一個樸素但又不普通的人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1974 年秋的一個上午。北京友誼賓館。一個重要的中國航天專家會議即將舉行。


8 時許,一位身穿藍色工作服,腳蹬圓口黑布鞋的瘦老頭兒,匆匆向友誼賓館的門口走來。


老師傅,瘦老頭兒剛走至門口,便被賓館一位服務員攔住了,請問您有什麼事?


正琢磨著什麼事的老頭兒一下抬起頭來:事?對,我是有事。


不行,老師傅,今天我們這兒有重要會議。


對,我就是來開會的。


什麼?賓館服務員忍不住捂嘴笑了,您是來開會的?


對呀。對呀。老頭兒被服務員笑得莫名其妙,慌忙掏出工作證。


對不起,老…… 賓館服務員剛想說老師傅,又急忙改了口,老總,請進。


這位被擋在門外的老師傅,就是中國通信衛星工程五大系統的總總師任新民。


在這次友誼賓館門的會議上,關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第三子級,到底是用常規發動機還是用氫氧發動機的問題,會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以氫氧發動機主任設計師朱森元等為首的幾位專家,主張上氫氧發動機的方案;但另一部分專家則認為,氫氧發動機雖然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許多技術難關尚未突破,加之研製週期長,能否保證發射任務,很難預測。而常規發動機對中國火箭專家們來說,輕車熟路,把握很大,還是用常規發動機的方案穩妥。


那天,任總坐在會場的一角,認真地聽著雙方專家的發言,同時也認真地記著雙方專家的觀點。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這是他的習慣。他的秘書說,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有關部門組織技術講座時,任總每次都像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認真記。就是現在,每當有人彙報技術問題時,不管問題大小,他都仔細地聽,並將一個小本放在膝蓋上,認真地記;不懂的地方,還不恥下問,從不擺出一副領導者和大專家的架子。


任總一邊聽著,一邊記著。外表看上去很沉靜,內心卻是翻江倒海。


氫氧發動機是目前世界上最新型的一種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它技術先進,推進劑重量輕,又無汙染,還能大大增加有效載荷。特別是它的真空比推力,可達四百二十至四百七十秒,比一般常規發動機的比推力大百分之五十還多。而比推力增高一秒,就意味著運載火箭的能力增加十公斤。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國便不惜血本,讓布勞恩等一批卓有遠見的火箭專家開始研究氫氧發動機。及至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便投入應用。


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對氫氧發動機的探索和預研工作,始於 1965 年 3 月。1971 年 1 月首次進行了液氫、液氧燃燒試驗,並取得成功。半年後,第一臺液氫泵半系統試車獲得成功。


但是,由於氫氧發動機技術相當複雜,且風險頗大,因而世界許多國家既夢寐以求,又望而卻步。風險中國「長征三號」火箭要採用這種發動機,同樣充滿風險。


任總是一位不喜歡走老路的人。他幹工作,從來不喜歡小和尚的帽子——平平塌塌。他心裡清楚,尖端技術這玩意兒,正如聶老總所說,靠買是買不來的,必須自己幹!如果氫氧發動機在這次會上還不能作為型號任務確定下來,仍停留在原來的預研階段,那以後不知還要延緩多少年,甚至剛剛能掌握氫氧發動機的技術隊伍還有遭到解體的可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中國現代火箭的技術水平與世界的差距必將越拉越大。


於是,任總在會上明確地表明瞭自己的意見。「中國要想在本世紀內成為火箭大國,甩掉落後的帽子,眼睛就要瞄準當代火箭發動機技術的高峰,而不能因循守舊,原地踏步,唯恐打破常規。當然,會有困難,會有失敗,也會有很大的風險。但航天事業本身就是一個風險的事業。如果怕困難、怕失敗、怕風險,還搞什麼航天?」


此一言擲地有聲

而自此約10年後

成功扛起我國

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大旗的

便是採取第一套方案

第三級使用“液氫+液氧”推進劑的

長征三號(CZ-3)

(長征二號丙和長征三號的結構對比,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而進一步改進誕生的

長征三號甲(CZ-3A)

更首次將我國衛星

送入前往月球的必經之路

地月轉移軌道

從此在中國航天史上

開啟了嫦娥時代

(長征三號甲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拍攝於2007年10月24日,攝影師@雨水)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1999年11月20日,任新民趕赴酒泉,為第一艘神舟號試驗飛船出航送行


2003年10月15日,88歲高齡的他再赴酒泉,目送“神舟五號”飛船將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他像與自己相伴了大半生的火箭助推器一樣,將中國航天事業推向一個又一個制高點。


在國慶50週年前夕舉行的“兩彈一星”元勳頒獎大會上,任新民獲得了功勳獎章。


“我幾乎是看著中國航天事業成長起來的,對它有非常深的感情,想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任新民用自己傳奇的一生,生動地踐行著這樣的承諾。


他是築通天路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