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考居然也考文言文。網友:我都翻譯不來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浩瀚星河中,文言文無疑是無比閃亮的一顆星星。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從人物傳記到朝代更迭,從英雄美人到國仇家恨……文言文把我國五千年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來。

很多人因為文言文晦澀難懂,就認為應當淡化文言文在中小學生學習內容的色彩,減少文言文的比重。可時當你知道我們周邊的國家的學生仍然在學習我們的文言文是,你就會知道文化的傳承有多麼重要,其中的典型就是日本。

以東京大學的平成30年(2018年)的國語考試為例,一共三道題,100分鐘考試時間。其中最後是文言文閱讀題。難易如何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日本高考居然也考文言文。網友:我都翻譯不來


日本高考居然也考文言文。網友:我都翻譯不來


日本高考居然也考文言文。網友:我都翻譯不來


他們的考試選的是《王安石文集》中的名篇《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又稱《上仁宗皇帝萬言書》中的經典片段,由於原圖排版方式不便於閱讀,我找了原文來看。


“然先王之為天下,不患人之不為,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何謂不患人之不為,而患人之不能?人之情所願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操之以臨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有能遵之以治者,則悉以其所願得者以與之。士不能則已矣,苟能,則孰肯舍其所願得,而不自勉以為才?故曰:不患人之不為,患人之不能。何謂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盡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謀之以至誠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應之者。故曰: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誠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則臣願陛下勉之而已。”

這段文字的難度應當屬於高中生能讀懂的淺易文言文的水準。而他的三個題目也是各有針對性,第一第二題考翻譯,第三題考的是誰將來做“不謀之以至誠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應之者”中的事情,並做簡要分析。

令人感嘆的是,日本人讓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古代文化有修身養性之功效,有提升日本國民素質之功效,所以,日本文化省把中國國學列為必考科目之一。

作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韓國等國家,對我國傳統文化視若珍寶,而我們國家很多學生,因文言文年代久遠,語言晦澀,便以牴觸的心態面對文言文學習,認為文言文老土,不願學習,不願接受,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