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中考,複習資料分享——文言文閱讀技巧

文言文閱讀技巧

1、基本方法為添字組詞法和同義替代法。

例如:餘憶童稚時:餘:我(同義替代);憶:回憶(填字組詞)。

注意根據上下文考慮清楚該詞是什麼意思,組詞要準確。

2、通假字的解釋格式為:……通……,……。即先指出通哪一個字,再解釋。

例如: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注意熟記常用的通假字,比如:女-汝,直-值,知-智,反-返,蚤-早,那-哪,亡-無,邪-耶,被-披,坐-座等。

3、古今異義詞的解釋要準確,還要記住其今義。

例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烈士:古義:有遠大抱負的人;今義: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

常見的較為重要的古今異義詞:

(1)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例句: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3)窮:古義:窮盡。 今義:經濟貧困。 例句: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4)可以: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對某事表贊同。 例句: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5)涕:古義:淚。 今義:鼻涕。 例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6)走: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 例句:雙兔傍地走(《木蘭詩》)

(7)湯: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例句:嬴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

(8)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例句: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9)但:古義:只,只不過。 今義:轉折連詞。 例句: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龜雖壽》)

(10)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11)謝:古義:謝罪,道歉。 今義:感謝。 例句: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12)是:古義:這,這樣…… 今義:表判斷。 例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傷仲永》)

(13)既:古義:已經,……之後。 今義:既然。 例句: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14)再:古義:第二次、兩次 今義: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主人日再食。(《送東陽馬生序》)

(15)嘗:古義:曾經。 今義:品嚐。 例句:嘗趨十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16)亡:古義:逃跑,丟失。 今義:死亡。 例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暮而果大亡其財(《智子疑鄰》)

(17)烈士:古義:有雄心壯志的人。 今義: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18)卑鄙:古義: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今義:言行惡劣,不道德。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

(19)犧牲:古義: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今義:為正義而獻出生命。例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

(20)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例句:邑人奇這,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21)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表無條件關係。例句: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2)雖:古義:即使 今義:表事實的連詞,雖然。例句: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3)親戚:古義: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內的至親。今義:專門指族外有婚姻關係的親戚。例句: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二章)

(24)金:古義:古代計算金屬貨幣單位,一兩為一金。今義:黃金。例句:請獻十金(《公輸》)

(25)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例句:兩股戰戰(《口技》)

4、一詞多義,既要牢記常用的義項,又要根據上下文準確判知句中該選取哪一義項。

常見的較為重要的一詞多義:

(1)備:①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②具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③準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2)固:①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②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④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⑤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3)故:①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 ②特意(桓侯故使人問之)

③原因,緣故(公問其故) ④所以,因此(故餘雖愚)

(4)顧:①回頭看(元方入門而不顧《陳太丘與友期》)②難道(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③看望,拜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5)或:①有時(或王命急宣) ②有的人(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③或許(或異二者之為)

(6)絕:①與世隔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極點(以為妙絕《口技》)

③停止,消失(群響畢絕《口技》) ④極高的,陡峭的(絕巘多生怪樹)

⑤斷絕(以絕秦望)

(7)可:①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②可以(珠可歷歷數也)

(8)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誰《醉翁亭記》) ②說出(不能名其一處《口技》)

③名字(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④ 佔有(不名一文)

(9)且:①將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況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哉)

(10)去:①走開,離去(一狼徑去) ②距離(我以曰始出時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11)勝:①取勝,勝出、超過(此時無聲勝有聲) ②優美、美好(予觀夫巴陵勝狀)

③忍受,能承受(高處不勝寒/驢不勝怒) ④盡(跨州連郡者不勝數)

(12)書:①書寫(乃丹書帛曰《陳涉世家》) ②文字,字條(得魚腹中書)

③書信(一男附書至《石壕吏》) ④文件(軍書十二卷《木蘭詩》)

(13)數:①shù,表多次(又數刀斃之《狼》) ②shǔ,計算(珠可歷歷數也《核舟記》)

③shuò,屢次(扶蘇以數諫故《陳涉世家》)

(14)遂:①完成(已遂述數行) ②就、於是(遂逐其師)

③因而(恐遂汩沒)

(15)徒:①僅僅、只(徒以有先生也) ②光著(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③空、白白地(老大徒傷悲)

(16)為:①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 ②做,製造(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③是(此不為遠者小) ④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⑤替、給(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⑥被(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17)謂:①說(謂為信然) ②對(謂先主曰)

③是(太守謂誰) ④認為(予謂蓮)

(18)鮮:①鮮豔(芳草鮮美) ②xiǎn,少(陶後鮮有聞)

(19)尋:①尋找(尋向所志《桃花源記》) ②不久(尋病終《桃花源記》)

(20)遺:①wèi,留給、給予(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②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遺詔)

③丟失的(得遺金一餅)

(21)已:①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完了、完畢(死者長已矣)

③算了,罷了(且壯士不死即已) ④已經(骨已盡矣)

(22)卒:①士兵(卒買魚烹食) ②最終(卒於魯也傳之)

(23)坐:①因為、由於(但坐觀羅敷) ②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③通“座”,座位(滿坐寂然) ④犯罪(何坐?坐盜)

對於常見的一些虛詞,如:以、於、而、乃、之等,要注意記住其常見的意義和用法。

對於解釋,如果現代漢語中有相近的詞語,就進行解釋;如果現代漢語沒有該用法,則只須說明用法即可。

(1)之

①代詞,他(們)……。一般用在動詞、介詞之後。例如:驅之別院:之:它,這裡指癩蛤蟆。

②助詞,的。一般用在名詞之前。例如:故時有物外之趣:之:的。

③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沒有意義,不翻譯。一般用在動詞和形容詞之前。例如: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沒有意義,不翻譯。

④動詞,到、往、去。一般用在地點詞語之前。例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到。

⑤助詞,用在時間詞後,補齊音節,沒有意義,不翻譯。例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補齊音節,沒有意義,不譯。

(2)以

①介詞,表工具,用、拿、把。一般用在名詞或代詞前。例如:徐噴以煙:以:用。

②介詞,表原因,因為。有時候和“故”搭配。例如: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以:因為。

③連詞,表目的,來……、用來……。一般用在動詞前。例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以:來……。

④介詞,表憑藉,憑,靠,一般用在表示身份或者能力的詞語前。例如:以勇氣聞於諸侯:以:憑藉。

⑤動詞,認為。例如:皆以美於徐公:以:認為。

⑥固定用法

A、“以……為”或“以為”:把……作為,認為……是,憑藉……做。例如: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義 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可以為師矣

B、“以是”或“是以”:因為這,因此。例如:

餘是以記之 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C、“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無法。例如: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3)乃

①副詞,才。 例如:太丘捨去,去後乃至:才。

②副詞,竟、竟然。 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然。

③動詞,是、就是。 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④連詞,於是、就。 例如:乃重修岳陽樓:於是。

⑤代詞,你、你的。 例如: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

(4)於

①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例如: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②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例如: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

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例如:“受制於人”的“於”。

④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例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⑤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例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5)而

①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例如: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②承接關係,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例如:

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③轉折關係,譯作“但是”“可是”“卻”。例如: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④遞進關係,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例如: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⑤修飾關係,可譯為“地”“著”,或不譯。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6)其

①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例如: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②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例如: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如:

其一犬坐於前(《狼》)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④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測、反詰、祈使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例如: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

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其恕乎(《〈論語〉十則》)

5、文言翻譯

①堅持直譯為主的原則,儘量落實到字上,重要的字詞和句式,在譯文中一定要有體現。例如:

三 人 行, 必 有 我 師 焉

幾個 人 行走 一定 有 我 老師 在其中

幾個人一道行走,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

舌 一 吐 而 二 蟲 盡 為 所 吞

舌頭 吐出 全部,都 被 吞吃

癩蛤蟆舌頭一吐出,兩隻蟲子就全部被它吞吃了。

②根據上下文,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使語句更加通順。例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的責任重大,道路也很遙遠。

③在保證語意不改變的前提下,可以對語句進行一些調整,以符合現代漢語規範。例如:

徐 噴 以 煙

慢慢地 用 煙

慢慢地用煙來噴它

④專用名詞一般不需翻譯,比如人名、官名、朝代名、年號名、地點名等。

⑤對於一些實在沒辦法對譯的詞語,可以考慮意譯。

6、語句停頓

(1)句間停頓

①句子相對完整。主要看謂語動詞,有時可以從上下文相同的句式中得到暗示。

②注意句末語氣詞。哉、矣、焉、也、乎、耶等。

③注意句首連詞或副詞,如:然、則、乃、蓋、豈、夫等。

④注意題目要求,看是加標點還是畫/。

⑤如果題目沒有明確畫幾處,那麼可以參看分值確定,一般為0.5分一處,有時為1分一處。

例如:請用/為下邊的文言句子斷句。(2分)

庭 有 八 杉 長 短 巨 細 若 一 直 如 引 繩 高 三 尋 而 後 枝 葉 附 之。

(2)句中停頓

①主語後。

②謂語後。

③句首虛詞後。夫、然、而、則等。

④產生歧義的地方。如:其一/犬坐於前

⑤一般停頓一處,有時停頓兩處。

例如: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正確停頓。(1分)

落 筆 輒 為 人 所 傳 誦

(3)判斷技巧

①一般而言,題目中如果明確為“斷句”,則屬句間停頓;“停頓”則為句中停頓。

②根據語句長短判定,一般而言,如果語句較長,則多半為句間停頓;反之為句中停頓。

③宜昌近三年中考,都是句間停頓,分值為2分,畫3處或4處。

6、省略成分補充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句式,可以省略主語、賓語、謂語和介詞。應該根據語境準確地補充出來。

①省略主語,如: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記》)

省略主語“漁人”、“小口”,補全應為:(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②省略謂語,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再而衰”、“ 三而竭”中省略了動詞“鼓”, 應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賓語,如:

使與臺齊。(《童趣》)

省略了賓語 “身”,完整的應為:使(之,身)與臺齊。

④省略介詞“於”,如:

場主集薪其中。(《狼》)

完整的語句應為:場主集薪(於)其中,“於”表方向、處所,譯為“在”。

⑤省略量詞,如:

船頭坐三人。 (《核舟記》)

古漢語中,數詞可直接修飾名詞,表數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詞。

⑥其他承前省略的情形,如: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7、實詞解釋技巧

①形聲字法

漢字中的形聲字佔80%以上,而形聲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形聲字的形旁去推斷實詞的含義。例如:墮而折其髀:大腿。

②同位語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等並列結構較多,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相同而意義相近或相反,運用這種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難。例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韁繩、籠頭

③組詞法

古代詞大多是單音詞,在譯成現代漢語時,古代的單音詞就相當與現代的一個合成詞。例如:從先人還家:跟從

④遷移法

文言實詞在古文具有繼承性和一致性的特點,因此在理解課外文言實詞時可以藉助於課本內學過的同一文言文實詞或者藉助於成語中的相同語素。例如:及其日中如探湯:熱水。(赴湯蹈火)

⑤語境法

語境法也就是根據上下文相互制約的關係,推斷出該詞的含義。“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要把握一個實詞的含義,決不能離開它生存的語境,有時上下文之間存在著照應,解釋,或暗示關係,這恰恰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例如: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牽、引。

8、文言翻譯得分點把握

①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

②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

③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④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準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更多資料,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