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考入清華的她,給家長們的啟示

李路珂,15歲考入清華建築系,20歲成為清華博士生

15歲考入清華的她,給家長們的啟示

李路珂的經歷太特別了——三次休學,在父親的指導下在家自學;兩次跳級,用8年時間學完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品學兼優,15歲以657分的高分考進清華大學建築系。大學期間獲得過清華大學“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當過班長,入了黨,和同學一起創建了深受老師同學讚揚的“63”營造學社,20歲就直讀博士,成為清華最年輕的博士生之一。

有人說李路珂是個讀小說讀出來的神童,因為她的父親李永生很早就用自己發明的“手指描紅識字法”教女兒識字,李路珂5歲時就認識了2000多個漢字,識字就可以看書,知識的大門從此洞開。4歲以後,李路珂開始自己讀書了,最早的幾本是《365夜故事》、《青春之歌》(簡寫本)和《木偶奇遇記》。9歲-12歲在家自學期間看了《古文觀止》、《明清文言小說》、《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歧路燈》、《官場現形記》、《三言二拍》、《封神演義》、《李自成》、《西遊記》、《怎樣做讀書筆記》、《基本樂理》(部分),知青文學(葉辛、路遙、梁曉聲等),外國文學(托爾斯泰等),中國散文及傳記文學……大量的閱讀不僅培養了李路珂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也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李永生說李路珂不是神童,小時候並不能過目成誦、出口成章,是個普通的女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而李路珂成才最大的奧秘就是選擇好最適合她的教材,再就是廣泛地閱讀。

一個人如果從小就習慣感知那種不需費力、一秒鐘就能感知到的信息,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思維的障礙。所以視聽時代的圖像轟炸是對文字閱讀能力的破壞,很慶幸的是4歲以前我家沒有電視機,我父母為我選擇的最早的信息源是書本。我們一家人都不太喜歡看電視,直到我上大學以後,家裡才換掉原來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

在採訪的“問答”中,父親李永生建議:”孩子儘量不看閒人文學作品(如言情小說、雜誌)及類似的電視節目,以免上當受騙,消磨意志”,他的觀點和實踐,與當代有識之士呼籲孩子“遠離電視、親近書本”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值得家長們思考和借鑑。

15歲考入清華的她,給家長們的啟示

問:“你爸爸還建議少看作文輔導之類的書,你從小看那麼多書,作文一定很好,用不著看作文書吧?”李路珂一笑:“作文寫得好需要語言的天分,需要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廣泛的閱讀是豐富生活體驗的一種途徑,肯定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幫助,但不一定和寫好作文有直接的聯繫,很難量化,是吧?我看書多,也就是知識雜,好像什麼都知道,後來到了高二才開始顯示出較高的文字水平。我們理科實驗班的同學都不靠作文書提高作文成績,寫散文可能要求語言的天賦,像三毛用20種不同的方法描寫一片葉子從天上落下的情景,但是高考考的是論說文,只要邏輯清楚,有獨特的思想觀點,語言流暢,有一兩個亮點,理科生不會吃虧的。我當時作文材料的主要來源是《中國青年報》、《雜文報》和《語文報》,我們班還搞過一陣剪報,剪報是對有效信息的鑑別、篩選和分類,剪報過程中仔細看了不少好文章,對作文挺有幫助的。”

問:“高中你上的是長沙一中的理科實驗班,學習參考書用得多嗎?”

“學習參考書?每科用一本,難度高於高考,主要聽老師的推薦,有的是從套書裡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本。我們班同學都挺愛看書的,很少有人成天悶著頭做題。記得我們化學用的是競賽題集,數學、物理用的都是我們老師自己編寫的書,特別實用。英語我用的是外研社的一本分專題的習題集,它的特點是每一題的答案都有講解,語法點非常清楚。參考書宜而精。

李路珂無疑是個早慧的女孩,但卻不給人早熟的孩子才氣與傲氣皆咄咄逼人的印象,言談中處處透出一種恬靜平和的知性之美,想想她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不禁釋然了。

關注四維優課頭條號,獲取更多教育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