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和民企,何去何從?-1

本來以下這篇文章是準備過一段時間再寫的,但昨天在頭條發表一個評論後,發現大家對這個話題還是蠻感興趣,也許是更多的人正在面臨這樣的選擇和彷徨,因此今天擇日不如撞日和大家就進行一次探討。

  1. 外企-已是明日黃花了嗎?

我本人於2001年加入了外企,第一家公司是中美合資的,工作了三年,隨後在第二家純美資的外企工作了12年。在這兩家公司中,從應用工程師,做到了技術部經理,生產部經理,到運營經理和運營總監,算是基本經歷了生產製造型企業的全部職能,包括生產和計劃,應用和技術,質量,供應鏈(客服、採購,倉儲和物流等),精益生產,新產品引進和開發(NPI/NPD),新廠房的籌建和產線的建立等等工作,也正好趕上了外企在中國跑馬圈地的那一波擴張,隨著業務的增長、職責的增加,個人綜合能力也在工作中得到不斷地鍛鍊和成長,自己也將青春歲月基本獻給那家企業了,絕對的好壞難以定論,但至少不管在收入和個人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收穫,從這點來看,應該知足和感恩吧。說說外企的好處吧,1. 相對高的薪酬福利,在第二家外企進去是工資一下子翻了三倍,這完全出乎我的預料,從沒想過一次跳槽收入有這麼大的增加,當時興奮和激動的心情到現在仍記得。同時公司提供班車,過年過節的福利,遠勝法律法規要求的休假制度等等,和現在流行的“996”的理念格格不入;2. 良好的培訓體系,在外企跨入管理者行列後,公司提供給了我完整的管理者初級培訓和高級培訓,精益生產的全球培訓和實踐活動,其他各類專業類培訓,以及公司付費的國內著名大學的運營培訓和研究生進修,這些不僅公司要花很多錢,還需要員工脫崗學習,成本是巨大的,但是公司就是捨得在員工身上花錢;3. 人性化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尊重員工,相信員工,和諧的員工關係和舒適的工作環境,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極大的發揮,充分發揮“管理就是激發人的善意”的理念。4. 有很多國外出差機會以及和國外同事的溝通和學習的機會,瞭解外面的世界,西方人的文化、工作哲學和思維,學習他們科學和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職業精神,這些都是我認為自己在外企工作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但問題來了,這麼好的外企,我怎麼會離開而去民企了呢?很簡單,就是要搬到外地去了,為什麼要搬呢?因為企業高層政治原因和成本的要求,前者又是主因,這樣的主因我覺得在民企內根本不可能發生,所以引出另外一個話題,外企是否已經是“明日黃花”?

回答這個問題,要回到當初外企蜂擁而入的原因了,一是國內改革開放,為吸引外資,給外企超國民待遇,享受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二是中國人口多市場足夠大,外企看到了巨大的紅利,而國內的企業在那時候剛剛起步,即便今天很多企業如華為都已經成了巨頭,當初外企的技術、資金和現代化的管理體系可是直接碾壓國內的企業。但似乎美好的日子總有盡頭,這幾年很多外企開始紛紛撤離中國,究其原因,一是成本的增加,特別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成本在中國已經沒有任何的優勢;二是國內的企業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的積累,已經累計了一定的資金和能力,可以和外企一扳手腕,產品性能和質量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熟悉外企現代化管理的人員也紛紛加入民企,加快了一些民企的的正規化發展;三是外企的超國民待遇的取消,外企盈利能力下降;4.外企的正規軍打法遇到茁壯成長起來的民企遊擊打法,不適應不斷丟失市場,就像當年國共解放戰爭初期和後期的變化。

那是不是外企就真的是“明日黃花”了呢?我覺得應該視情況而定,缺乏技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這樣了,但對於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文化價值觀的企業,未必,只是和民企的差距不像20年前那麼大,距離在縮短,但對於我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經歷的大多數的高端製造型企業,如果說要和外企平起平坐,儘管未來很有可能這樣,但目前肯定不是,對於高端製造,西方百年工業革命以來的雄厚積累,靠彎道超車的理論(走捷徑)可能會讓我們差的越來越遠,如果具備“工匠精神”的民營企業家多了,那麼追趕甚至超越反而是越有希望,因為和西方人相比,國人歷來是勤奮和聰明的,只是我們很多時候缺乏的是耐心,缺乏積累,缺乏沉下心來長期做一件事的堅持。

外企這一塊先說這些吧,後面會寫過去幾年自己的民企製造業遭遇到的種種挑戰和不適,外企和民企在各方面存在差異的深層次原因,這些原因在加入民企之前自己曾思考過,但現在來看太膚淺了,並不是完全是想象中的那樣,最後會談一下給對民營企業主和希望在民企工作的人的建議。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