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哭訴:一個鬼城的誕生

一座城池,是一個人與一間房的拼接;鬼城的出現的本質:房屋市場的供過於求。

分析一個城市的房屋市場,我們可以用過去十年看未來五年。也主要看兩個核心指標:「常住人口」「住宅用地」

為什麼鶴崗5萬就可以買房呢?有人禍(政策導向),也是天災(大勢所趨)。

1,第一核心指標:常住人口

自1999年-2018年的常住人口走勢,可以人口數量順勢而下,不帶半點掙扎。

20年間人口最高峰為:111.3W 人;昔日的輝煌永難再。

2018年人口數為:99.5W 人。鶴崗作為三四線小城市人口遷入基本不可能了;

鶴崗哭訴:一個鬼城的誕生


鶴崗人口下降的主要是年輕勞動力人口流失,人口結構便老齡化,人口出生率的無法抵消人口流失。

2,第二核心指標:住宅用地

從中國土地市場網整理了鶴崗2002年-2019年的審批的住宅開發地。

審批次數可以看出市場土地交易的頻次:2003年-2008年可以是交易最頻繁的5年,如果住宅開發交付的週期是5年,那麼可以預估2008年-2013年是鶴崗房屋市場最繁榮的時候吧,房價峰值也該誕生了。

鶴崗哭訴:一個鬼城的誕生


憑此雖然重要,土地面積也不可忽視。

通過分面來看,住宅土地的審批集中分佈在三個區縣:市本級,蘿北,綏濱。三家分地像一場權利的遊戲;

在來細看每一年審批土地面積的分佈:三個地區2003年-2008年審核的土地面積小塊居多,2011年-2015年有大塊土地交易的出現。例如:本級市有3塊40公頃的土地交易。

鶴崗哭訴:一個鬼城的誕生


初步的判斷:03-08年,以小步快跑,小土地高頻交易的模式(寸土寸金,待價而沽嗎?);11年-15年,大步前進,大土地低頻交易的模式(有點捆綁銷售的感覺)。可見:土地的交易模式,也是市場的一面鏡子。

鶴崗哭訴:一個鬼城的誕生


3,常住人口與住在地的供給變化:

20年間的人口下滑,三次住宅地審批的高峰,給鶴崗的房屋市場帶來了什麼呢?這裡做一個簡單的運算吧;

鶴崗哭訴:一個鬼城的誕生


「人口假設」:鶴崗的新增人口為10萬人,按照平均每人住在面積為30平米(很幸福了),也就是說鶴崗實際需要的住宅面積為:300萬公頃;

「房屋假設」:住宅用地,扣除40%(高於國家綠化面積不少於30%)的綠化面積,平均樓層高度為6層;300公頃只需要住宅用地83公頃的住宅用地。

「問題是」:2002年-2014年這8年的獲批的住宅用地就已經達到了:993.5公頃。早已滿足鶴崗100萬人換新房的需求了。目前新增的人口需求基本沒有了。但是住宅用地還在增長。

2002年-2019年的獲批住宅土地已經達到了:1311.3公頃。供過於求的表現只有一個就是鶴崗房價將持續走低。

4,鶴崗是一面鏡子

鶴崗當前的處境,告誡我們需要把控好土地審批,一步一個腳印,禁忌盲目跟風邁大步。同時也反映了靠土地促進地方發展的辦法是一個辦法,但不是一個長久的可持續的好辦法。好好發展經濟留在人口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