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破圈 走出烏托邦


B站:破圈 走出烏托邦

雖然B站名聲在外,嗶哩嗶哩的老用戶還是更喜歡叫它“小破站”。

2009年,為了在AcFun(A站)平臺崩潰的時候有個“Plan B”,一個ID叫@9Bishi的用戶,自制了一個網站,供用戶上傳和分享ACG內容(Animation動畫、Comics漫畫與Games遊戲),也就是廣義上的“二次元”內容。

半年後,@9Bishi把自己的網站名改成了與他喜歡的動漫女主角御坂美琴暱稱BiriBiri發音相近的 - BiliBili。可以說,這個名字已經奠定了B站主打亞文化的基調。

“小破站”原本是用戶對服務器經常崩潰的A站的自嘲式暱稱,部分用戶轉移到B站之後,把這個名字也帶了過去。目前兩站用戶對於回“孃家”拿梗算不算偷,依然有很大的分歧。

不知道該驕傲還是無奈,2011年,由於時任獵豹移動副總裁的陳睿帶來的天使投資,B站開始迅速的成長。短短兩年後,B站反超A站,成為了國內二次元圈層的大本營。

2014年,陳睿正式成為了B站的合夥人。B站也開始緊鑼密鼓的申請視頻牌照、買版權、開啟遊戲聯運,從亞文化的後花園出發,走上了正版化和商業化的康莊大道。

一轉眼,曾經的“小破站”在11歲的年紀,成為了市值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大礦山”。機構投資者名單中甚至有騰訊、阿里和索尼同時出現的“夢幻聯動”。

而根據昨天傳出的消息,B站已經委任了四家銀行安排回港二次上市的事宜。回港實錘一出,B站市值又猛增了74億人民幣。

1 B站:我不做遊戲公司好多年

作為一個二次元內容分享網站,多年不打廣告也不賣會員的B站,難道就是一直在燒天使的錢嗎?並不是,2014年,B站流出的融資計劃書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B站的營收主要來自於遊戲聯運。

這個你以為的視頻網站,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個“遊戲公司”。遊戲聯合運營,就是嗶哩嗶哩在自己的遊戲平臺上運營、推廣遊戲,主要是手遊,然後跟遊戲開發商分成。

2016年,B站遇到了“貴人”,日本手遊《FGO》,這款遊戲的中文名叫《把B站送去納斯達克的遊戲》。

引入《FGO》的2016年4季度,B站月平均手遊玩家人數增長了153%,16年的手遊收入翻了2.5倍,達到了3.4億元,2017年更是又翻了5倍,達到了20.6億元。而在暴漲的手遊收入中,《FGO》的貢獻在70%以上。

引入中國3年後,用戶顯然更小眾的《FGO》逆襲《王者榮耀》,登頂上了App暢銷榜的TOP1。B站為了答謝玩家,特意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搞了個2.6萬平米的展廳慶祝《FGO》“訪華”3週年。

但資本市場的特長是變臉,前腳誇完B站營收的驚人表現是個商業化的好故事,後腳就開始詬病B站收入單一。

於是上市後的B站半自願的開始了泛娛樂化式的成長。單親媽媽《FGO》把B站送到納斯達克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隨著直播、廣告以及電商營收的引入,今年上半年B站的遊戲收入佔比已經從17年的80%減少到了一半以下。而直播及增值業務的收入近年來不斷增長,佔比從17年的7.15增長到了今年的32.8%。

2 破圈:爭取在不打臉的情況下把錢賺了

上市以來,B站每年都能實現65%-69%左右的營收增長,但即便如此,B站虧損的時長還是跟它成立的時長相當。

上市第2年的2019年,B站的虧損幾乎擴大了一倍。

這背後的原因,不乏為了擺脫對遊戲業務的依賴而做出的犧牲,以及為了開發泛娛樂內容而做出的投入。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B站早早的就自己把自己最寬廣的變現路給堵上了。

B站創始人徐逸,早年前說出了“B站沒有廣告”的狠話。董事長陳睿也曾在B站應版權方要求在內容中加了貼片廣告被用戶聲討後,說出了“B站也許會倒閉,但絕對不會變質”的豪言。

因此B站徹底放棄了視頻中的貼片廣告,展示廣告基本只有App的開屏廣告。而目前貼片廣告是國內視頻網站最主要的變現方式,能佔到主流視頻網站收入的近70%。

不過,B站效果廣告的收入倒是在持續的增長中。效果廣告主打精準推送,而且與視頻內容相互獨立,也算沒有違背在視頻中不會看到廣告的承諾。

另一邊,B站的破圈之路,已經在這兩年初見成效。

最早的苗頭,大概是雷軍的“音樂作品”《Are you OK?》。鬼畜的形式加上多少是出於嘲諷的內容,在全網瘋傳。

雖然雷總可能不願意承認,但在知名度上,可以說B站和小米是相互成就的。

在直播帶貨風力強勁的上半年,電商為了分割流量使出了渾身解數,B站卻在發佈會直播領域獨自美麗。

2月初,小米就選擇B站,進行了主題為#休想打敗我的生活#的72小時超應援直播。寶馬、麥當勞、KFC、小鵬汽車,都在上半年選擇B站進行了新品發佈會的長直播。

你以為的視頻網站,以後很可能會靠電商業務賺錢。

不過,B站在內容上也沒有鬆懈。2019年,B站買下了《哈利波特》系列版權,開始了從動漫向影視的擴張。

不得不說,引進《哈利波特》是性價比非常高的投資。首先,《哈利波特》系列本身可以算是商業化最成功的的亞文化大IP,即便在非B站目標用戶群中也有很大的知名度;其次,《哈利波特》畢竟老了,比起當紅影視作品,版權應該便宜不少。

由於起源於興趣社區,興起於彈幕文化,B站對用戶的內容需求掌握度極高。

在陸續“挖掘”了許多口碑佳作,尤其是有一些由於年代久遠或者比較小眾,在其他平臺不太好找到的影視作品之後,昔日的“小破站”獲得了“Bilibili無限礦業公司”的新暱稱。

而更大的轉折,是央視“欽點”了B站為學習網站。

這樣的破圈,多少是無心插柳。用B站用戶的話說:B站本沒有學習區,但學得人多了,也便有了。

從up主自制分享的小語種教學,到搬運網課、公開課,再到羅翔老師和法外狂徒張三的意外走紅,作為用戶需求驅動內容的平臺,B站“課程”的多樣性,也是用戶多樣起來的證明。

截至今年3月底,B站付費會員超過了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27%。

對比用戶,包括付費用戶,規模都更龐大,廣告收入也更高,但也10年沒有盈利的Youtube,B站還是值得更多耐心和信心的。

3 走出烏托邦

伴隨著內容的豐富化,收入的多樣化,B站從亞文化走向主流似乎就在眼前。

曾經是B站立站之本的動漫和遊戲,現在只是B站近20個內容分區中的2個。而陪伴B站時間最長的二次元圈層用戶,變成了B站的回遷戶。

B站用戶的第一次割裂,是《後浪》。

今年5月3日晚上,B站推出了一則廣告,是的,你沒有看錯,它只是一則廣告——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視頻中老戲骨何冰講的慷慨激昂,看視頻的用戶熱淚盈眶。

但很快,人們發現,瘋狂轉發《後浪》的,都是“前浪”。

對待這個現象,B站策劃團隊的回應是:首先,90後和00後都直接在B站上看了,不用轉發;其次,本來這個視頻就不是隻拍給年輕人看的。

這種解釋當然是無可厚非的,目前《後浪》在B站的播放量已經超過2500萬,並有超過23萬條彈幕,我相信年輕人確實也都看了。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對《後浪》的爭議,全部來自“後浪”。

對內容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後浪》中描述的“後浪” - 他們跳傘、玩Cosplay、喜歡漢服、攝影和潛水。可事實上,有多少後浪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可以這麼浪呢?

不過《後浪》畢竟只是個廣告,深究內容實在是大可不必。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B站在全年齡層出圈的一支廣告,它的形式夠“B站”嗎?

在對《後浪》的負面評價中,出現最多的詞語,是“油膩”。而“油膩”是一個形容不體面的中年人的過氣網絡用語。

在大眾化的同時,B站可能會無可免俗的平庸化。B站在戴上用戶越來越多的王冠的同時,需要承受一部分曾把B站視為二次元烏托邦的年輕人,從B站出走的重量。可這對於需要“恰飯”的龐大公司來說,不是一件壞事。

為了留住那些覺得B站“變味兒”了的老用戶,B站需要用保證內容質量來證明,為了讓公司在市場中活下來而不得不做出的改變,並不是一種“變質”。

到那個時候,年輕人或許可以和Bilibili乾一杯,然後道上一句老羅在B站的名言:“理解萬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