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美好的童年記憶

回不去的小時候

曾經,你是否也有一本《看圖說話》?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原標題《中國兒童早期繪本收藏》

文/平安

生動的藝術形象、手繪的美術作品、文字與動畫貫穿故事始終,如今的家長們對於“繪本故事”這一兒童閱讀形式並不陌生,多以日本、歐美等國外創作為內容形式及風格,受到了更多家庭的喜愛。然而,如今風靡教育領域的繪本,其實在我國教育領域早已擁有著豐富的實踐歷史。這便不得不提起一本充滿藝術感的期刊《看圖說話》。

中國第一本幼兒彩色畫刊

查詢資料,《看圖說話》創刊於1975年,融匯了文學藝術、益智啟蒙、品德教育,促進幼兒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因其專注定位於3至6歲幼兒讀者,並且以彩色畫刊為形式,雖然源自上海,但受到了全國幼兒教育界的廣泛使用。作為“80後”的筆者對於這一刊物就擁有著深刻的印象,可以說它伴隨了我的幼兒園成長歲月。一本刊物每月見面,其中的故事、繪畫風格各有特點,因此也成為了童年的親密夥伴之一。

針對《看圖說話》的教育價值,從事幼兒教育20餘年,並出版過多部幼兒教育作品的劉老師首先從今日繪本與昔日繪本作比較:可以說如今市場上流行的繪本讀物,印刷精美,圖案顏色更吸引孩子,對於幼兒的年齡段分類也更為細緻貼合,並且在幼兒的生活習慣、常規建立、情緒情感培養、交往意識等方面更有針對性。然而,現在我們看到的繪本故事並不是生來就如此,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這其中像《看圖說話》這樣的早期出版刊物,為其帶來了不少成功經驗的借鑑作用。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 看 圖 說 話 》— — 如 今 繪 本 讀 物 的 雛 形

其實刊物的產生與生存發展,與當時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具有時代特徵,符合當時孩子們的欣賞水平,從一定意義上也是中國幼教發展歷程的佐證。現在的繪本更注重孩子們的思維擴展空間,《看圖說話》的優勢則在於文學性、藝術性。

從語言教育角度來說,語言是進行思想交流的主要途徑,而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則是在幼兒期。1975年趕上文革剛剛結束,各種領域都在渴望一種新的思維空間與發展之路的誕生,這其中幼兒教育材料領域同樣如此,而且這關係到祖國未來教育成長的關鍵問題。我們看到,當時的一本讀物涵蓋中外故事、兒歌童話、手工指導、趣味遊戲等內容,這樣一份全國首創的以語言為主要教育目標的雜誌出現,無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培訓機會,像如今孩子們的課外班一般,當時的孩子們則是從這本刊物上得到了諸多訓練。

培養閱讀習慣。當時的幼兒與現在的幼兒對於外界信息的獲取途徑相比,比較單一,除了電視、廣播,父母幫助及個人閱讀外,基本沒有其他教育信息獲取途徑。《看圖說話》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豐富的故事內容,成為當時教育領域中的“明星”刊物,鍛鍊了孩子們閱讀、溝通、思考能力。加之當時家長們的教育水平不是很高,所以《看圖說話》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指導作用,與孩子們共同的閱讀,也成為家長與孩子們的親情紐帶。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畫報裡當時的現代家庭環境

看著筆者收藏的歷年《看圖說話》,劉老師認為這些藏品如年輪一般,為我們繪製出了中國幼兒教育發展特點軌跡。1970年代,人們開始重視對幼兒進行智力開發,“看一看,想一想”欄目,對幼兒進行多方位的智力訓練。到了1980年代,在注重幼兒智力開發的基礎上,人們越發感到對於幼兒人格培養、交往能力塑造等因素的重要性,這在《看圖說話》中也有顯示,例如“菲菲該怎麼辦”欄目,就將孩子們平時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以不同形式在刊物中展現,孩子們在閱讀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產生教育作用。在近年來的刊物中,我們也看到科學類、環保類的內容不斷增多,這均是伴隨著不同時代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教育需求而發展變化的。

創作團隊大腕雲集

如果說如今的繪本故事讀物靠做工取勝,那麼當時的《看圖說話》的創作團隊則是如今美術類刊物無法比擬的。翻開一本刊物,深入研究它背後的故事,你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這其中諸多創作者會給你帶來驚喜。

在一則名為《誰愛吃青草》的故事中,筆者發現其繪畫風格似曾相識,靈動的動畫人物,帶著水墨感十足的中國風,總覺得在哪兒見過。查閱其作者——胡進慶,方知我們確實無數次與他的畫作謀面,更可以說是一同成長。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很多人對動畫片《葫蘆兄弟》並不陌生,慈祥的爺爺、各懷本領的葫蘆娃、可恨的妖精......為童年的記憶增添了不少懲惡揚善的記憶。作為本部動畫片的導演,胡進慶則被稱為“葫蘆娃”之父。其實,胡進慶的很多作品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一批融入傳統藝術手法的動畫影片,在為動畫市場注入新鮮活力的同時,也傳承著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藝術瑰寶。他參與了萬古蟾導演的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的研發、創作,還在剪紙藝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拉毛”剪紙新工藝,將水墨與剪紙技法融合,成功攝製了《鷸蚌相爭》。其創作的作品先後斬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銀熊獎”等國內外眾多大獎。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葫蘆娃》“之父”胡進慶作品

在收集的眾多《看圖說話》中,有一期刊物的封面讓筆者特別喜歡。畫面主色調為黑白,有點像水墨感覺,近處的兩個人物則用較大色塊進行裝飾,加以突出。生動的形象設計與繪製出的冬日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同時在構圖上形成了由遠及近的層次感。尤其是仔細看來,筆墨線條與其他的繪畫很不一樣,在我這個外行人眼中總感覺並非出自畫筆。從畫作右下角一處“民”字硃紅印章,筆者開始了探究,查資料、找行家、尋畫作......功夫不負有心人,雖然在刊物裡並沒有尋找到準確答案,但在一位美術老師那裡,尋找到了結果。

正如之前所猜測的,畫作並非畫筆繪製,而是一部版畫作品,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版畫家袁惠民。他的創作以版畫為主,擅長黑白木刻、水印木刻和套色木刻,作品風格獨特。尤其是他的兒童題材版畫,堪稱當代中國兒童版畫一絕,把兒童特有的天真特性表現得栩栩如生,那天真的頭部表情、那閃爍智慧的眼睛、那淘氣的面部表情、那凝神專注貪玩的特性,還有那襯托人物的小花、草木、小鳥、蝴蝶,他的每一幅版畫,都是一個童話故事。正如筆者所看到的作品風格,袁惠民的版畫非常接地氣,來源於生活,並不浮華,作者用一顆童心捕捉生活細節進行創作。據統計,他的作品發表於海內外200多家報刊,不僅受到中國孩子的喜愛,也被澳大利亞、新西蘭、秘魯、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的同行及孩子們所追捧。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一本《看圖說話》,雖然目標受眾是學齡前的孩子們,但其創作團隊正可謂眾星雲集,除了前面介紹的大家外,筆者還發現了被稱為海上畫壇“韓氏五虎”之一的韓伍老師作品。其早年隨錢延康、朱懷新習西畫,後隨程十發習中國畫,在自己的創作中常常融合中西技法,以筆墨來渲染人物造型,清純活潑,富有文學才情和童真情趣。韓伍筆下的人物形神兼備,躍然紙上,整體畫風嚴謹卻又不乏風趣,散發出一種趣味盎然的氣息。

畫家孟石初不但將頗具油畫風格的畫作呈現在孩子們面前,還化身為美術形象,成為欄目講述者。查閱資料後發現,這位“畫家爸爸”確實不一般,他是上海美專的高材生,還是陳逸飛、魏景山、陳家冷、凌啟寧、湯沐黎的同學。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畫家孟石初作品融入水彩技法”

收藏價值全靠“內功”

在期刊收藏市場,《看圖說話》這樣的刊物有其特殊性,雖然是一本兒童刊物,但其收藏價值卻因為其中畫作作者及作品的豐富性而提高。尤其是老版《看圖說話》更為值得品味,其實這與如今的連環畫收藏市場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連環畫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末,當時是在石印技術的基礎上誕生和發展的,一部1899年出自上海文藝書局的《三國志演義全圖》訴說著以連環畫形式講述經典著作的歷史。到了民國時期,連環畫名著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可以看到的就有《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封神榜》《嶽傳》的連環畫書。

到了1990年代,連環畫進入收藏領域,成為繼字畫、瓷器、郵票、古玩之後的第五類熱門收藏品。作為連環畫收藏價值的評判標準之一,作者知名度最為關鍵。當時創作連環畫著名的畫家有:劉繼卣、顧炳鑫、趙宏本、錢笑呆、墨浪、王叔暉、劉旦宅、程十發、賀友直、華三川、戴敦邦、陳光鎰、林鍇、施大畏、劉文西、顏梅華、範曾、姚有信、姚有多等。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連環畫《日月潭的故事》

讓我們將視野再次拉回到《看圖說話》上來,我們發現老版期刊因其當時的製作技術限制,所以採用人工繪畫作品,並無如今的電腦繪畫手段,但這恰恰成為了收藏價值所在。

從作者角度我們發現,其中不乏如今的名家、大家,而數十年前他們的畫作,自然成為了創作者作品成長道路的見證。他們的繪畫風格迥異、創作角度不同、所採用的藝術展現手段豐富,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集於一本刊物,為《看圖說話》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價值基礎。

從畫作內容上看,作者在展現自然風景、動物植物、神話人物的同時,也涵蓋了人物服飾、生活場景等內容,從藝術角度折射出年代特點明顯的生活味道,成為了時代發展的珍貴資料。例如一幅描繪幼兒園場景的畫作,老師的齊肩髮型、黑色布鞋,小女孩的花襯衫、小男孩的抓絨帽,均如實展現出當時幼兒及教師的服飾特徵。再如一幅展現家居環境的作品,圖畫中配有電鍍鋼管與紅絲綢燈罩的落地燈、高低櫃、寫字檯等陳設,展現出當時“小康之家”的典型環境特徵。

時光飛逝,《看圖說話》從1975年至今,已經走過近半個世紀的光陰,伴隨著幾代人成長。雖然當時閱讀這本刊物的那個孩子如今已經進入了不惑之年,但手中仍舊捧著那本《看圖說話》,從中品味著童年記憶深處的生活味道。

現如今,很難再看到《看圖說話》這樣的幼兒畫刊了

【北京紀事公號:beijingjishi 歡迎分享+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