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教育类电影的分水岭

就算是现在也没有去电影院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也能从各种渠道在这个国庆假期里拼凑出这部电影的基本剧情,因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对剧情进行基本评价了。而这部电影伟大与独特之处,也不单单是因为她的剧情,更是因为她所带来的意义。

电影的审美:爱国是人类的本能

《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教育类电影的分水岭

在中国影视行业极速发展的几十年里,由于过快的发展中难免做到各方面尽善尽美。而在2019年的国庆档,中国电影人通过三部献礼片从各个方面强调爱国情绪。爱国,与爱情、友情、亲情、真善美一样,都是人类至善的本能皈依。而在《我和我的祖国》中,集合了中国最优秀的7位导演,集合了1949年建国以来新中国最重要的7个时刻。

在电影院观影的观众都有一个体验:全场共鸣。

这部电影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电影引起共鸣的地方不再是某个片段,某个情节,观众也并非是各自消化各自的收看反馈,而是全场一同重温历史时刻,调动共鸣情绪。要承载数以万计的民众的情绪共鸣,唯有爱国这样的事情,才能成为共鸣载体。而《我和我的祖国》的电影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评论界不乏有通过拍摄手法、故事结构、立意逻辑、矛盾叙事等方面来评论这部电影,但相比于这部电影在爱国教育类电影中的重大作用,从这些方面反复对这样一部优秀的献礼剧进行狭隘甚至挑剔的评判,不仅显得评论者审美的低级,也让人质疑是不是过往的电影审美环境已经让一些人忘记什么是真正的审美。

献礼片新高度:小我与国家的融合

《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教育类电影的分水岭

《我和我的祖国》中没有从宏大的国家角度进行叙事,而是以民众的视角,通过老百姓身边的一个人物,对国家重要时刻展开另一个视角的叙事。这样的献礼片无疑为这一领域的影片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影院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观众情绪的流产度——在叙事人物遭遇自己生活的玩笑时,观众可以感同身受;当叙事人物以小我融入国家时,观众可以在情绪上和叙事人物一到皈依爱国情绪。

当我们拥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的现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我们可以用更温馨、更贴近人心的叙事角度去展开一场电影的故事,这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也是中国文化的进步。

影视行业新秩序:为“阿中哥哥”打CALL

《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教育类电影的分水岭



现在看来,在国家这样一种根植于人民心中的巨大“IP”面前,其他一切IP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一些。之前国庆档的电影竞争,从饭圈受众排列各家电影票房的口吻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能演大导演、大IP、大平台的电影,是让艺人很有“牌面”的事情。

从今年开始,这个“习俗”要被改变了——出演《我和我的祖国》的58名优秀演员,才是新秩序里应该被大众看见的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而饭圈那些以艺人为核心的恶臭习俗会被接下来一段时间正面、积极的价值观所取代——如果文艺该有一个向心力,那这个向心力应该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如果饭圈该有一个向心力,那她应该是“阿中”。

所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中国电影行业带来的远远不止一部影片的成功,而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